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28806|回复: 0

[原创] 钱俨·钱时·钱澄之 (之二) ——简介流光谱系三位先祖文学上的重大建树

[复制链接]

16

主题

7

回帖

220

积分

二星会员

积分
220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21-4-1 15: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钱奕珠(桑榆) 于 2021-4-1 15:11 编辑

                 钱俨·钱时·钱澄之 (之二)                                                                                                                                           ——简介流光谱系三位先祖文学上的重大建树

                                                                        “桐城派鼻祖”、诗史大家钱澄之


      清代学者赵翼著有《论诗》, 原句有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的意思在我中华民族历史上人才荟萃,层出不穷。而真正能与前者成就相比肩者,并非朝夕,是需要时间积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
      在我们钱氏先祖的文化传承中,就印证了赵翼先生诗歌所表达的内涵。
      继融堂先生之后,越十三世一百六十八年,在大江之滨的千年古邑枞阳县麦园庄,又诞生了一位文学家和诗人,他就是钱澄之。他的先辈们不乏众多贤才俊杰,诸如:宋咸淳进士钱贞二官江州转运史、定远将军钱必寿、桐城第一直臣钱礼七、户部尚书钱如京等。但文学成就无出其右者,堪称融堂先生第二。
      钱澄之 (1612—1693),武肃王二十六世孙,初名秉镫,改名澄之,字饮光,又名田间,枞阳县石矶麦园庄人。先生为明末清初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爱国诗人。他与方以智共同开创桐城文派,人称“桐城派鼻祖”,为安徽历史文化名人。
     他生于治易世家,生而聪颖,三、四岁时坐在门外玩耍时,听父亲与人交谈,回家即能对母亲一一复述。幼从父读,七岁属文,旋及攻诗,乡试辄列前名。由于受到祖、父辈影响,他对科举八股之文不感兴趣,研读《诗经》《左传》等典籍,奠定了他对于诗文的兴趣及进一步学习研探的基础。“读《论语》,归于祖母前置桌写《孟子》,读《诗经》,最喜《葛覃》、《黄鸟》之章,如在其时,如见其景。”至十一岁时仍“习对股,不能,遂罢。”“读《左传》皆解”,遂为文,所作之文,唯期使人理解,不落俗套,不遵常说。又好作新解,为邑人异之。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诸师的谆谆教导下,钱澄之读书专心、勤奋,因之为学益进,十二岁知为诗,十六岁县试得第四名,十七岁参与里中的石屋寺文社,名声渐起。又跟随父亲游历白下(今南京)等地,增加了阅历。
     他少有大志,“尝思冒危难,立功名”。弱冠时,一日有阉党御史巡按至皖(安庆府),大摆仪仗,威风显赫的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列队迎接,澄之忽上前扳车而揽其帷,当众揭发他贪赃枉法、祸国殃民行为。随从数十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名狼藉,便以“青年病颠”为托而去。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崇祯末,社会动荡,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纷纷成立学社,聚集同仁,由之复社、几社兴起。方文、方以智和钱澄之诸人与陈子龙、夏允彝组织云龙社,与东林遥接,同马士英、阮大铖抗争。福王称帝南京,马士英、阮大铖当权疯狂报复,通缉东林和复社人士。澄之逃避武水,不久福王朝廷覆灭,他与钱仲驭起兵抗清,不幸兵败震泽,仲驭战死,澄之夫人方氏、次子及幼女皆赴水殉难。在简易收殓了方氏等人后,他与长子逃往闽南。时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建,他考授吉安府推官,不久改任延平。唐王朝廷覆灭,他又远赴两广,投效桂王朱由榔,桂王授礼部主事。永历三年(1649)经殿试获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兼制诰。后因言辞率直,陈指皆切时弊,遭受排挤,他不得不离开桂王小朝廷,身穿僧服,辗转回到故乡麦园,遂在田中筑屋,隐居著书,自号田间。
     钱澄之一生著作宏富,传世诗、文二百四十七万余字,诗三千七百余首。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编审委员会,将他的著作作为国家重点古籍图书立项,整理点校,由黄山书社出版《钱澄之全集》共七卷,依次为:《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庄屈合诂》《藏山阁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所知录》等。
     对于先生的文学建树,学界同仁,早有定评。清代学者唐甄说: “出于险,终于穷,不丧所守,而能成其学,吾罕见其人,饮光先生有焉。”“先生遭变革,行患难,立身之善,处世之宜,自少至老,所历多矣。《易》言精洁,《诗》言典雅,《屈》言恺恻,《庄》言高荡,所陶习者深矣。其为人如彼,其所学如此,皆本性达情,无所庸其支饰,故其为文,如泉之流,清莹可监,甘洁可饮,萦纡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之者目明而心开。”
     钱仲联教授在《钱澄之全集序》中说:“方以智、钱澄之二家都是桐城人,在诗文方面,可以说是桐城文派、桐城诗派的先导。”“在明福王朝,因避阮大铖之祸,东走吴江,入浙入闽入粤入桂,所作载于藏山阁诗存中的,反映坎坷的遭遇,艰难的行役,以及山川胜概,风俗动态等等,沉沉颗颐,尤以纪载天时人事之变迁,南明抗清斗争可歌可泣的事迹和南明政权内部勾心斗角之争的作品,具有诗史价值。回乡以后,隐居田园,躬耕劳动,坚持民族气节,田间一集,即其晚期作品,风格与陶渊明为近”。“在同时代爱国遗民诗人中,澄之与吴嘉纪为同一类型,而与顾炎武之坚苍质实学杜,屈大均之浪漫奇肆学李者,分树旗帜,卓然大家。清初大诗人查慎行曾从澄之学诗,可见其影响之大。钱谦益、周箦、朱彝尊、姚文燮、郑方坤、沈德潜、韩菼诸名大家,备致推祟,可见世有定论。”“论桐城派古文,后海先河,澄之为昆仑之源,当无疑义。”诸伟奇研究员(安徽省古籍整理办公室主任,负责《钱澄之全集》编刊)说:“钱澄之终生不仕清廷,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人和思想家。他生活在明清之际那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亲身参与了当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与当时文坛很多重要人物都有过交往,且享年八十二岁,在清初知识层(尤其是‘遗民’)中行辈甚高,影响亦大。其一生著述宏富,……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史学诸学科,精深邃密,卓有建树,其学术成就堪与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顾(炎武)共相颉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之一。”
     尤其他在闽粤期间所作的“《诗存》中一千又五六十首诗,皆是明清易代之际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那个时代所留存下来的诗作真正可称为诗史的,恐怕也只有这一部。”(汤华泉)  
     由于钱澄之亲身经历了抗清起义,所以他的《诗存》记述江南士民抗清的《哀江南》《续哀》《广哀》;江西虔州斗争的惨烈《虔州即事》《虔州行》《虔州死节歌》《虔州续歌》等,在《生还集》(1644—1648)诗作中占了全集的一半,内容丰富,波澜壮阔,以实录的严谨态度,最大量地留存了南明抗清的历史。试问:随唐以降,直至明清,中国几千年的诗坛上,有谁作出了如此巨量记实诗史,有谁记载许许多多死难战友的英名和他们壮烈牺牲的场面,有谁讴歌万千兵民抵抗异族侵略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余所未见,前无古人。
     钱澄之《诗存》涉事之广,涉人之众,篇幅之巨,场面之宏大,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人们只知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岂不知中国还有位“诗史”大家钱澄之。这是清朝文字狱的恶果,也是诗坛的不幸。
     钱澄之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远见卓识,在军事战略方面,亦同样具有预见性分析与决策意见。安徽大学汤华泉教授说:先生“奏疏以拟上行在书、初至端州第一疏最为精彩。前一篇是入闽不久奏隆武帝的,在这篇奏疏中,作者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总的态势,各地义军的动向及利害关系,行在所权臣郑氏的心性、长短、衡、赣、湘战略位置及军事意义,提出了‘出闽、巡楚、跸赣、协和鲁国,团结郑氏’的立国方略。这里的分析是十分中肯的,有些还是带有预见性的,如几月后正如他的预料,南昌的金声桓果然反正。只可惜行朝未能采纳作者的建言,未能及时‘跸赣’,而又与鲁国失和,对郑氏羁縻失策,最后导至唇亡齿寒,变生肘腋,迅速败亡。……两疏贯注了他的深谋熟虑、远见卓识,是他怀抱经济之策,在政治实践上的光辉记录。……同时也显现他具有堪当重任的才具。”
     先生生平事迹载《清史·稿》,其重要著作《田间易学》《田间诗学》采入《四库全书总目》。夫人方氏安人《明史》有传。

参阅书目:
钱俨著《吴越备史》  
峦漕钱氏七修《吴越钱氏流光谱》  
八修《吴越钱氏流光宗谱》(蓝田支谱)   
邹身城等著《两浙第一世家——吴越钱氏》
《吴越史记》
《淳安县志》  
《钱澄之年谱》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