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1-2-10 04:44 编辑
从曹操防疫侃起
据传,三国时,曹操驻兵巢城(今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有许多士兵得了厉病,自己也被感染了。古代称这种病叫厉病,为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曹操眼看士兵被折磨不成样子,自己也疲惫不堪。正在焦急万分时,有一个牙将跑来报告说,有法子了,可以用蕙草。曹操惊异道:你怎么知道的?牙将报告说:我刚才经过大禹庙时,看到碑上刻的《山海经》记录:“浮山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厉”。曹操高兴道:“真是天助我也!”立即派人去找,不一会儿,士兵们从农家收得几捆蕙草,用锅煎熬,士兵们喝后,厉病全都治愈了,曹操从此爱上了以此焚香。既可提神,又可防病。《安庆府桐城县志•方物》记录下来了,“蕙,一干数十花。今之山茎也,魏武帝以此焚香”。曹操就是魏武帝。他对浮山还是有感情的,其《列精》诗中写道“会稽以坟丘。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明正德《安庆志﹒七﹒地理志》:有浮山寺(今废)。其上多芝、多蕙、多兰,有桂,多白石,多唐宋石刻。广志云:“熏草绿叶紫茎,魏武帝以此烧香,今东下田有此草,茎叶似麻,其华正紫也。” 其实,我们这个地方种蕙有很久历史了。《楚辞》是这样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佩蕙,是古代一种习俗。宋玉《风赋》曰:猎蕙草。《楚词》又曰:光风转蕙泛崇兰。屈原,还有一个名字叫任公,明代学者方学渐在《浮山赋》赋是这样写道:“曷吞钓于任公兮,致悬闻乎漂摇”。唐代令狐及当同安刺史时,杜牧《和令狐侍御赏蕙草》,宋朝杨杰居在石溪杨杰新屋时,苏轼《题杨次公蕙》,杨万里《蕙花初开》,明代桐城人写蕙草的诗也有。如今,有人把蕙与兰混在一起,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蕙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刘恕外纪》:“黄帝命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熏草,最早记录在桐君《药录》里。陶弘景曰:桐君《药录》:熏草叶如麻,两两相对。《淮南子·说山训》:“以洁白为污辱,譬犹沐浴而抒溷,熏燧而负彘。” 高诱注:“烧熏自香也。楚人谓之熏燧。”浮山有草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蘪芜,可以止疠。《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熏草图。 李时珍曰:古者烧香草以降神,故曰熏曰蕙。熏者,熏也;蕙者,和也。 《王象晋·群芳谱》:蕙草一名熏草,一名香草,一名燕草,一名黄陵香,即零陵香也。零陵地名旧治,在今全州,湘水发源出。此草今人所谓广零陵香。范成大《虞衡志》言,零陵即今永州,不出此香,惟融、宜等州甚多,土人以编席荐,性暖宜人。谨按:零陵旧治在今全州。《本草正经》注:自有熏草条又名蕙草,注释甚明,南方处处有之本草传,会其名亦出零陵郡,非也。 由此可以看出,蕙草又叫熏草,又叫零陵香。宋代范成大《虞衡志》说,湖南零陵郡的地方,没有零陵香,是学者附会之说。为此,清代状元吴其浚也前往湖南进行了考证,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中写道:“余至湖南,遍访无知有零陵香者,以状求之,则即醒头香……”。 零陵香不在零陵郡,说明零陵另有别处,零陵郡非零陵所在地。舜陵称为零陵。《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汉应劭 《风俗通·声音·管》:“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冷道《舜祠》下得生白玉管。” 南北朝·庾信《周五声调曲二十四首﹒其二十三》:“定律零陵玉管,调钟始平铜尺。龙门之下孤桐,泗水之滨鸣石。河灵于是让圭,山精所以奉璧。涤九川而赋税,乘三危而纳锡。北里之禾六穗,江淮之茅三脊。可以玉检封禅,可以金绳探册。终永保于鸿名,足扬光于载籍”。这一首诗也证明了零陵在江淮。 根据记载,舜帝葬瓦棺,被人发现时,棺旁有一玉管,后来,人们在陵边建了瓦棺庙,纪念舜帝。石溪街北边有山名苍岘山,有人读苍基山或苍山,又一地名黄精园,一说黄陵园,南有一地名叫瓦屋里。不知道孰是?康熙《桐城县志》: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已酉春三月,庐江饥(调零陵、桂阳大米赈)。时间久远,地点名称更换不止,乱绪难理,暂且搁置。 以前,每逢三月初三,我们家乡有熏燧风俗。现在不熏了,也没有人种蕙草了,我想应该不会绝种的。经多方询问,未果。为此,还专门求询中医名家,后来折腾了近二年,在一位懂药草朋友的帮助下,按照古书记载,并同时选择几种类似的花草作了比对,发现这种香草奇香无比(如图)。凉干后,点燃茎或叶,幽香四溢,手触摸后,经久余香。此香草:叶如麻,两两相对,方茎,一杆数花,八、九月开花,十月收获,花既不赤也不紫。不知道是不是?恐怕《淮南子》上的说法是正解,有兴趣朋友可以试一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