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庆新闻网讯:6月7日,高考首日上午考的第一门是语文。
在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以后,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安庆二中中学高级教师杨小友,他对今年的高考作文进行了评析。
题型与往年变化不大
杨老师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延续了往年的材料作文的类型,本身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材料的展现方式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与去年的“弯道超越”相比,前者与时代联系得更为紧密,且是材料加话题的形式。今年则完全以材料为主。杨老师分析说,高考作文为了防止考生背材料,往往会特意避开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今年选择了清代诗人的诗歌作为材料,这在考生平时上课也接触的不是太多,但诗歌内容浅显易懂,理解不难。
立意不难,出彩不易
杨老师说,今年的材料选取的是清代诗人阮元的一首《吴兴杂诗》。“吴兴”是一个地名,“杂诗”则说明该诗单看诗题,题旨不明确。但是考生读了这个材料以后,把握诗歌的主旨并不难。因为该诗的末联“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两句话体现了该诗的主旨是“因地制宜”,要根据具体的环境选择种什么作物。考生把握这个中心,以此展开联想,确定写什么不难,所以立意不难。但是要想把作文写好,写出彩就不容易了。考生如何写得与众不同,怎样与时代联系起来,把题目写深就比较难了,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个特点,即让绝大多数考生不跑题,不偏题,但是要让写作水平高的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因此考生首先要把考题看清,读懂这首诗,要给作文拟一个立意鲜明,但又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标题才能让文章出彩。
附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吴兴杂诗(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4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