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20-3-6 13:10 编辑
我来聊三国(二) 二、古代地名解 2、现巢湖原名焦湖 根据吴志和巢县志记载,巢湖是吴赤乌二年(239年)地震形成的,原为南焦之域,名为焦湖。 《庐州府志·大事下》:太建十一年(579年)一月甲午,周遣柱国梁士彦率众至肥口,丙午,新除仁威将军、右卫将军鲁广达率众入淮,是日,樊毅领水军二万自东关入焦湖。 明正德《南畿志·无为州》:“运漕河,在州东北四十里,源出焦湖入江。裕溪河,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湖自焦湖入浦。黄落河,在州北四十里源自焦湖入江(黄落河即庐江县黄泥河)”。 《一统志》:漅湖【在桐城县东,郦道元《水经注》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太平寰宇记》在桐城县东二百一十里,其水发源庐江县界三公山下,入县界】。(《续桐城县志》) 《纲目》:建兴十二年夏五月,吴主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吴吏士多病,又闻睿至,遂退(《庐江县志·卷之五·兵事》)。 《册府元龟》:“鲁肃临淮东城人,与居巢长周瑜相亲,结瑜之东渡。因舆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奔东城,刘子扬与肃书曰:方今天下豪杰并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急还,迎老母,无事,滞于东城。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余,处地肥饶,庐江闲人多依就之,况吾子从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速之,肃答:然其计”(《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这些记载都发生在公元239年前,当时还没有现在的巢湖。 康熙《安庆府志·卷之二十》:鲁肃,字子敬,临淮人,寓居桐城,周瑜知其贤,躬造货一园与之,今邑治西有指廪坊,桐邑东十里许有鲁谼山,皆之遗迹云。 《重修城隍庙碑记》:“昔吕蒙代鲁肃为都督兮,桐之南为阴安,其县治据于柳峰西麓。五代时,刘宋因之。城隍之建,殆于是始。当时女墙迤逦,官舍参差期间,厕以层楼巨室,刻角飞檐,极宏壮美”。此碑还藏在城隍庙,从晋朝开始凡设城的方大都有城隍庙。这些记载说明鲁肃、周瑜在古桐城境内生活和工作。 《册府元龟》:孙峻为大将军,五凤二年(255年)正月,魏征东将军毌丘俭、前将军文钦以淮南之众西入,战于乐嘉。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及东兴,闻钦等败。壬寅,兵进于橐皋,钦诣峻降,淮南馀众数万口来降。(《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五凤二年(255年),巢湖地震后,现巢湖市为橐皋。明末方以智先生《通雅·卷之一》:“橐皋之音拓姑。九江郡有橐皋县,巢县有拓皋河”。叶书山先生《春秋究遗》:“哀公六年,吴伐陈,叔还会吴于柤。叔还以吴在柤,故往会之,始通吴好也。宋向巢帅师,伐曹。哀公十二年夏五月,公会吴于槖皋”。说明槖臯与古巢不是一个地方。《唐会要·卷七十一》:“卢(庐)州。襄安县,(唐)武德二年,改为巢县”。《元丰九域志》:襄安县属庐江郡,东汉晋因之,梁改曰蕲县,隋开皇初复改为襄安,属庐江郡,后并入巢县置无为镇,皇朝太平兴国三年,以镇置无为军。《庐州府志》也有相关记载。 《后汉书·明帝纪》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取以献。不能说此漅湖是今天的巢湖。明朝志书还记载巢湖为焦湖,就是说今天的巢湖不是古之漅湖,也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南鄛,南鄛指浮山,漅湖是指今天的枞阳县白荡湖流域。按地方上老先生们说法,指庐江县罗河镇以南至枞阳县浮山、石溪这一带水域。
3、居巢及居巢长。 按姚鼐先生说法,汉之居巢县曾设治襄安镇。《唐会要·卷七十一》“舒州。宿松县。武德四年置严州。七年。州废来属。卢(庐)州。襄安县。武德二年。改为巢县”。南鄛为今天的浮山,古居巢城在今天的枞阳县白柳镇境内。《一统志•卷七十六》:古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即古南巢城俗号古重城,城三重,故名。南北川泽左右陂湖】。明正德《南畿志•古迹•桐城》:巢城在县南六十里,其城三重,号为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今废。《嘉庆庐州府志·古迹》还记载了居巢城在巢北五里,沿石渠而上。《庐江县志·卷十五·艺文》“古巢城在桐城东南六十里”。以上充分说明,古巢在今天的枞阳县境内。 三国时居巢长是指在枞阳境内的居巢。理由是: 《纲目》:建安三年(198年),袁术以周瑜为居巢长,瑜弃官渡江,从孙策。《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 《孙瑜传》:(建安九年(204年))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权欲交战,瑜说权持重,权不从,军果无功。迁奋威将军,领郡如故。瑜以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无锡人颜连为居巢长,使招纳庐江二郡。《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由上可知,公元198年周瑜为居巢长,204年孙瑜任命颜连为居巢长,同时任命饶助为襄安长。说明三国时襄安和居巢不是同一地。 东城,古阴安县称之为东城,今地名为鲁庄小街叽。地方名谣:章庄府,鲁庄县,皇家冲,金銮殿。枞阳县石溪村小街叽地名,为古之鲁镇,因鲁肃而得名,明正德《安庆志》记载,鲁镇在桐城南七十里。
附录志书记载,以备有兴趣朋友参考:
公元200年 《纲目》:建安五年(200年),庐江盗梅乾、雷绪、陈兰等寇江淮。《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建安)五年(200年)庚辰,太守李术杀魏严象。(庐江太守)(阙)(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 公元201年 (建安)六年(201年)辛已,吴孙权暨孙韶师徐琨破李术于皖城,拜韶为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琨督军中郎将。)(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 (建安)六年(201年)孙权破术于睆城,以孙河领庐江太守。《三国志·孙策传》注。《庐江县志·卷之五·兵事》【注】后汉书记载,庐江郡由舒迁皖。 公元204年 《孙瑜传》(建安九年(204年))从权拒曹公于濡须,权欲交战,瑜说权持重,权不从,军果无功。迁奋威将军,领郡如故,瑜以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无锡人颜连为居巢长,使招纳庐江二郡。《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公元208年 《魏志蒋济传》: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遣主簿迎喜,三部使斋书语,城中守将一部,得入城二部,为贼所得,权信之,遽烧园走。明年,使于谦。太祖问济曰:欲徒淮南民。济曰:百姓怀土实不乐从,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余万惊走吴,自庐江、九江、薪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这段记录,说明上自薪春下到现扬州的长江以北地区,江西不是现在的江西省。 《纲目》: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自将围合肥,庐江营帅雷绪率部曲数万口归刘备。《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臧霸传》:张辽之讨陈兰,霸别,至皖,讨吴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军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故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兵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里余,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死者甚众。《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注】舒口在枞阳。 魏臧霸入皖,讨吴韩当,当逆霸,战于逢龙,复邀霸于夹石,战败之,还屯舒。(当吴将) (建安)十三年(208年),庐江太营帅雷绪率部曲数万口归刘备。《纲目》(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 万扰江淮(郡县),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辑之。陈兰、梅成入灊天柱山,张辽攻之,杀兰成。(兰、成以氐六乱伪隆于子禁,禁还,成遂将其众就兰,入灊,张辽进至山下,安营攻之,兰成被杀。)(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 《通鉴》: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公遗孙权书曰:今治水军八十万,与将军会猎于吴。 公元209年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公引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刘复传》:孙策所置庐江太守,李衡攻殺扬州刺史严象,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聚众数万在江淮间,郡县残破,太祖表为扬州刺史,复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南怀绪等皆安集之,贡献相继,数年中,恩化大行。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数万。于是,聚诸生,立学校,广屯田,兴治芍陂及茹陂、七门、吴塘诸堨,以溉稻田,官民有蓄,双高为城垒,多积水石编作草苫数千万枚,益貯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城,百余日,时天连雨,城欲崩,于是以苫覆之,夜然脂照城,外视贼所作而为备,贼以破走,扬州士民益追思之,及陂塘之利,至今为用。《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注】古扬州都督诸军事、刺史驻地在寿春、六、舒曲阿,非今天的扬州市。 《通鉴》:建安十四年(209年)秋七月,曹操引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开芍陂屯田。十二月,操还谯,庐江人陈兰、梅成据灊、六,叛操。遣盪寇将军张辽讨斩之,因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人屯合肥。《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十有四年(209年)已丑,魏夏侯渊帅兵击雷绪。(曹操使渊督诸将击庐江雷绪。)(正德《安庆志·十七·祥异志》) 《魏志夏侯渊传》(建安)十四年,太祖征孙权,遣使渊督诸将,击庐江。叛者雷绪,绪破。《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魏志刘华传》: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否?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华曰:策等小豎,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服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侯君,为韩信尽,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华所度。《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公元212年 《通鉴》:建安十七年(212年),吕蒙闻曹操欲东兵,说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冬十月,曹操击孙权至濡须。《庐州府志·卷四十八·大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