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2030|回复: 0

[原创] 桐东纪行(三)

[复制链接]

7

主题

3

回帖

111

积分

一星会员

积分
111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9-11-8 09: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桐东纪行(三)
    我们在无为县牛埠镇吃过快餐,又赶忙踏上行程。下午一时许,来到了昆山乡,三公山就在咫尺了。三公山属大别山余脉,地跨枞阳、庐江、无为三县之境,为三县公有,故名三公山。总面积133平方公里,主峰龙王尖,位于钱铺乡鹿狮村境内,海拔674.9米,为枞阳县最高峰,也是铜陵市的最高峰。从枞阳境内西南方向望三公山,在丛山峻岭的尽头,有三座雄峰耸入云霄,其他的山都由它延伸而来,所以我们称它为万山之母。据史学者吴守春介绍,三公山三座主峰,像三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相依相偎,引颈东顾又名东顾山。这三座山峰并排而立,分别为南峰、中锋、北峰。南峰即龙王尖,它像一头雄狮,俯首向东,蓄势待发。山上险峰伫立,怪石嶙峋,危不可攀;山下悬崖峭壁,寒风嗖嗖,深不可测。由龙王尖远眺,四周群峰罗列,山势回环,波澜起伏,气势磅礴。在山半腰,有座寺庙藏王殿,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北峰像一只骆驼,面向东方,昂首而立。北峰有古矾矿遗址,还有专门打造开采工具的铁匠洞遗址。相传旧时,一位朝中权贵在三公山私开矾矿,当地百姓多次告状,屡屡败诉。后来,一位枞阳书生来此观光,出于义愤,他轻轻松松地挥毫写下一首打油诗。诗曰:三公山,万山之母;七十二洼,三十二洞;洞洞相连,养马屯兵;开矾是假,造反是真。结果朝廷很快将那位权贵绳之以法。枞阳书生的才情一时成为三县的美谈。
    我们从昆山乡东北麓进山的,与西南方陡峭相比,这里显得稍微平坦,北峰伸手可触。山路十八弯,斗折蛇行,蜿蜒起伏,两边山脚下,已隐约显露出村居人家。看着这深山人家,李作平校长不禁发问:假如没有这柏油马路,这里多蔽塞啊,不知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周翠萍主任随口答道:古人男耕女织,也可以丰衣足食啊!车子沿着柏油马路拐过一山嘴。顿时豁然开朗,眼前一亮。两边山下,屋舍俨然,青砖红瓦,绿树掩映,沟渠纵横,田畴成畦。虽是深秋季节,但今年秋天来得晚,两边青山仍是郁郁葱葱,没有霜染红叶,桂花仍在飘香。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里已永远不是那刀耕火种的年代了,你看那纵横交错的电缆,你看那村边高高的水塔,就知道这里的人们,在照样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这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桃花源,而是寨基山风景区,在蜿蜒十几里的山地里,居住着几千口新华村的村民。我们继续向深山里进发,想寻找寨基山的风韵。为什么叫寨基山呢?这里有一石婆洼,林壑幽美,洼东是“万丈楼”、“晒稻石”景点。所谓万丈楼,巨崖千仞,两侧万丈深渊,山顶是平坦的石梁,石梁上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小石穴,这是大自然长期风化的结果。穴有积水状如袖珍小潭,潭中细虾水虫漫游其中,远看就像大幅地图上一个个星罗棋布的湖泊。山顶的北面有一石寨遗址,据当地老人说,此地曾聚集一支抗清勇士,与山南的三十六名教士遥相呼应,与官府展开了数十年的抗争,石寨早已荡然无存,只有残存的石墙,所以现在的人们把它叫做寨基山。不只是抗清勇士在这里安营扎寨,三公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争夺之地。因为它雄踞长江之滨,扼守长江咽喉,所以是战略要地。公元874年黄巢起义军在山东攻城掠地,南下经此屯兵扎寨.三国时大将周瑜是庐江人,赤壁大战之前,他也经常在这里巡防布阵,安营扎寨。所以无为诗人在《秋游寨基山》中写道“秋游胜地寨基川,路转峰回疑不前。昔日黄巢留迹处,白茶龙井遍山巅。”太平天国南京保卫战的时候,陈玉成也在这里饮马长江。抗日战争时期,一九四0年九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进驻三公山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以三公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日伪顽展开了殊死斗争。一九四一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寇第十六师团调集三千多兵力,对以三公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发动疯狂的扫荡,动用飞机、大炮对水圩、将军庙一带轮番轰炸扫射。从一九四0年至一九四四年五年间,日伪顽武装向以三公山为中心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数十次扫荡、围剿。抗日健儿浴血奋战,用热血和生命巩固和壮大了三公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大兵渡江的时候,解放军千军万马,踩着这里的栈道,涌向作战渡口,用“渡江第一船”解放了江南的铜陵县。所以,这里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来到半山腰,我们驻足观看:周围是一片修长的翠竹,微风过去,沙沙作响。山下是新华水库,阳光照处波光粼粼。库坝树荫下一老翁正在垂钓。这里没有了昔日的刀光剑影,只有一片和平宁静。坐在山石上,山对着人,人望着山,相看两不厌,只有三公山了。
    继续前行,来到北山顶,可以看见香炉尖了。相传古时,香炉尖下一座名叫建炉院的村子里,一位村妇误食蛇蛋,结果一连生产了九条蛇。前八条都丧生于农妇丈夫的铁锹之下,最后一条被切断了尾巴,腾云而去成为断尾龙。农妇去世时,正准备安葬,突然刮起了狂风,飞沙走石。等大风停息,人们吃惊地发现,农妇的棺木被刮到了香炉尖顶的一处竖坑内。人们认为是断尾龙所为,于是将农妇就地安葬。传说每年清明节前夕,香炉尖必会刮一场大风,那是断尾龙来此祭母。因为这个传说,香炉尖一直香火旺盛,是远近闻名的民间祈愿之地。人们不顾山高路远,来此祈愿风调雨顺,岁月安好。这就是断尾龙祭母的故事。虽是一个凄美的传说,但也反映了人性的善恶好恶、中华孝道的传承。我本想去看看,但由于时间关系,只好等着下次的机会了。我们车子折向南,向枞阳方向走去。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