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17|回复: 0

[独家报道] 这几个地名答对了,有红包!(三)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8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8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9-9-1 12: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9-9-1 12:54 编辑

麟公神笔浮山画,岂许闲人乱涂鸦
——漫说李公麟《龙眠山庄图》(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说出青湾山、华子冈、八龙潭这几个古地名。不急,等候答案!)
四、我对《龙眠山庄图》中的物像认知
       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创作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采取以实转虚,开创了印象派中白描手法,给人带到禅的意境之中,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龙眠山庄图》将浮山东西二个岩区物像组合在一起的,以物为本,以意为神,召示人们一种超然所托精神境界。下面根据苏辙二十章和潘蜀藻次韵二十章,作以简析。

       华岩堂后有华岩洞,华岩堂为浮山的华岩寺即华严寺,也叫浮山寺,现为浮山中学校区。华严寺前有古柳,三百步之外有建德馆。《庐江县志·地理之二十四》中《同食馆辨》记载,它原为振廪同食馆,后更名建德馆。潘蜀藻《建德馆》诗云:“两邑割青山,不能割风雨。风雨不妬人,来者即为主”。说明了当时庐江与桐城二县,可将青山划割,但发生的故事不能割去。
       苏辙的《华岩堂》云:“佛口如澜翻,初无一正定。画作正定看,于何是佛性”。潘蜀藻《华岩堂》诗云:“云来山欲沉,云去山复定。读罢华严经,应识山之性”。《华严经》为大乘佛教之经典,华岩堂诵《华严经》也为华严寺一解。
       宝华岩:宝华,指佛国或佛寺的花。梁沈约《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又云,有两树宝华在边,人来近牀语,莫坏我华。”潘蜀藻《宝华岩》诗云:“物华散天宝,中有不凋木。食之可延年,能令须长绿”。黄庭坚在宝华岩闻木樨而开悟,浮山山足禅师有诗记载。

      《桐城县志》记载:华岩寺(在浮山趾,宋法远禅师建。明洪武三年,僧净康重修,后毁于火。万历间,邑绅吴应宾、僧朗目重建。周围竹树以万计,中有藏经阁。宋法远姓王,郑州人。号圆鉴禅师,又号远录公。天僖中,游襄汉,后居浮山华岩寺。欧阳文忠公闻其名访之,适与客围棋,师坐其旁。欧公请因棋说法,法远即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敌手,知因当机不让。若是缘三统五,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低棋,祗解开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更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则时时头撞。休夸国子,漫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欢久之,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非悟明心地,安能有此妙著哉!”范文正公仲淹,请师住持平江路天平寺,暮年归老会胜岩,叙佛祖教义,作《九滞集》。年七十余而归寂。自称柴石野人。)
       垂云沜,为浮山连云峡,雨后飞瀑而下,云气缭绕,蒸腾的云雾在阳光折射下发出道道彩虹,边上有垂虹井。正如晋潘岳《射雉赋》所描写的:“天泱泱以垂云,泉涓涓而吐溜。”潘蜀藻《垂云沜》诗云:“但得绿水趣,莫问苍生何。君看行李中,满载皆坡陀”。这水势绵延起伏,如同人生一样。“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看来不是天河水,尽是兜罗片片绵”。宋代陈岩诗给出很好的诠释。

         胜金岩,为浮山金谷洞,又名选佛岩,陆游父亲陆宰起名为胜集岩。康熙《桐城县志》本刻本,浮山金谷洞条下记载,李龙眠居士《金谷岩序》:“携归金谷洞中,宴坐白云岩下”。苏辙《胜金岩》诗云:“置马步岩间,岩前得平地。肴蔬取行簏,粗饱有余味”。潘蜀藻《胜金岩》诗云:“晏坐绿莎台,何如金埒地,可怜尘中人,不识静中味”。人坐在这巉岩绿草之中,世间万事全可抛弃,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

         观音岩与烂柯岩相对,“烂柯”二字为孟郊所题,孟郊有《观音岩》诗:“岩洞分明是普陀,和风甘雨向来多。空山寂寞香灯少,莲坐春云长薜萝”。(《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七八五,康熙《安庆府志》)。潘蜀藻《观音岩》诗云:“终日读心经,九窍皆如石。虚灵何处来,无得亦无失”。心入群有,身包大空,普观一切音声。
栖云室,为浮山张公洞,宋朝张同之题有“碧云岩”,见浮山石刻。李公麟约与张同之爷爷张祁是一个时代的,相传张同之母亲李氏为李元中孙女,他母亲后隐居于此,他题名为“碧云岩”。苏辙《栖云室》诗云:石室空无主,浮云自去来。人间春雨足,归意带风雷。潘蜀藻《栖云室》诗云:岩静云常宿,有时招不来。如何无心者,亦去逐风雷。宋朝元勋《碧云洞》诗云:踏流溯风寒,危径仅可伛。中空遂闳深,翠润欲垂雨。人间知何时,石乳观万古。明朝温纯诗云:尽日奔忙半日閒,羞将尘眼对青山。山头似有栖云室,欲向山灵借半间。

         雨花岩,浮山雨花岩又叫水濂洞、滴水洞、大通岩、滴珠岩、一线天、雨花天、飞雨岩、悬河等等,名称太多,不同的文人墨客赋予不同含义。
        苏辙《雨花岩》诗云:“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堕。忽下幽人前,知子观空坐”。宋代李质《艮岳百咏》 雨花岩:“纷纷泊泊弄晴晖,曾逐春风上绣衣。不为胡僧翻贝叶,仙家长有碧桃飞”。潘蜀藻《雨花岩》诗云:“不见有花开,但见有花堕。观花了无期,时作橐驼坐”。笔者凑几句表达自己的感想,“飞花无叶又无根,碧落中天镌石痕。花花世界花常谢,未有此花金玉言”。

        璎珞岩,指浮山雪浪岩。璎珞,本当珠宝意思。《菩萨璎珞本业经》中的“璎珞本业”是华严宗用语,意为“无量光明”。据《佛所行赞》所载,释迦牟尼当太子时,就是“璎珞庄严身”。
        宋代陈岩在《璎珞泉》中注释“雪浪平石而下,如璎珞然”。诗云:花花结结净无尘,却笑庄严未是真。五色明珠光照水,湛然清净本来身。清朝乾隆皇帝诗云:淙淙璎珞岩,辋水动涟沦。苏辙《璎珞岩》诗云: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水作璎珞看,山是如来想。用潘蜀藻先生《璎珞岩》作结:神女喷灵泉,挂石成珠网。一见即依然,便作往来想。
        墨禅堂,墨禅堂是由晋代许元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四人而起的,后来许多文人墨客与高僧在一起诗画、唱和,形成了白莲禅社。李伯时《山阴图》中的许元度、王逸少、谢安石、支道林四像,也纪念这四位前人。潘蜀藻先生《墨禅堂》诗云:有墨翻为幻,无墨却是禅。君看点墨处,只有旧山川。宋代仲殊《题李伯时支遁相马图》云:“月窟精神不受羁,白云野老太支离。当时若也无人识,骏骨灵心各自知”。支遁禅师见载嘉庆《庐州府志》。宋代邵雍诗云:“天生月窟闲来住,三十六宫都是春”。说明浮山三十六岩是最理想隐居地方。
        人在物中,超然物外,这幅图告诉了人们崇尚自然的道理。时间和行政区划在变化,但青山依然在。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潇湘卧游图》的写生蓝本,到如今还可在现枞阳县境内找到。愿青山同画于不朽!



宝华岩.jpg
垂云沜.jpg
观音岩.jpg
潘蜀藻.jpg
垂云沜.jpg
浮山石刻.jpg
浮山石刻2.jpg
雨华岩.jpg
1567313622(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18: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