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山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境内,三面环水,状若巨舟,有着亿年古火山地质地貌,风景壮丽的河湖风光,更有着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其崖壁上的摩崖石刻上起唐宋,下至民国,历经1100余年,跨历八代。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兴之所至留下题字,由此,浮山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文山。7月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铜陵摩崖石刻调研队抵达浮山脚下,准备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
一路攀登,队员们先后探访了玉龙峰、雷公洞、枕流岩、陆子岩、会胜寺和阮大铖读书处。清晨的浮山隐隐约约笼在一片雾气中,向下看,山林苍翠,草木郁葱;向上望,山径幽深,溪流潺潺。摩崖石刻上的字文体各异,书法万千,从中可以窥探到我国书法的发展轨迹:或清瘦严禁,或丰韵饱满,或形体方正,或笔画连绵。
纵观全山的摩崖石刻,题咏浮山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枕流岩浩笑廊内,镌刻着明代书画家雷鲤的《浮山纪游》:“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以诗颂景,脍炙人口,结合眼前山水景色,读来使人飘飘欲仙。
浮山摩崖石刻有抒情,也有记事。欧阳修曾在浮山摆起楚河汉界,要与山中的远禄禅师一决高下。欧阳修连输数局后,远禄禅师言:“世事如棋,而奕者心机不尽。”欧阳修大为折服,故明官员于若瀛在会胜岩题刻“因棋说法”,以记其事。形态各异的书法,妙趣横生的题字,穿越千年的摩崖石刻向世人展现出它深厚的底蕴。
上下齐心,共建5A级风景区
由于历史原因,浮山上的古迹有不同程度损毁。关于浮山风景区修缮保护问题,浮山风景区管理部门的伍南生主任回答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将浮山确立为省级重点保护对象,委派专家对浮山进行保护,对摩崖石刻做了基本修缮。困于经费问题,未能尽善尽美。当地百姓心系浮山,尽其所能,自发对浮山上的一些古迹进行维护。
至于浮山发展方向,伍南生主任回答,今明两年将会再次开展保护修缮活动,对摩崖石刻和山上其他古迹进行整理。未来会考虑将石刻与互联网结合,形成数字化的摩崖石刻,以便更好传承发扬。对于浮山风景区的未来,伍南生主任表示很有信心:“要把浮山打造成5A级风景区。”
“摩,是接近的意思。”
探访过浮山风景区,调研队又走进了枞阳县博物馆。办公室中,博物馆馆长王乐群先生对调研队员讲道:“摩崖石刻,‘摩’不是磨平的意思,是‘接近’的意思。”王乐群先生介绍,浮山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蕴含着文学艺术与书法艺术,还能在其中领略到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王馆长是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从事文物鉴定、研究工作,主编《枞阳文物志》,对枞阳文物、历史都有深入研究,也拥有浮山摩崖石刻第一手资料。王馆长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己就带着简易的行囊,上山抄录摩崖石刻。时至今日,这种习惯依旧保留,只要有时间,就会像当年那样走进浮山,亲身感受浮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什么支撑着他将这种习惯保持了三十余年?面对提问,王馆长答得干脆:喜爱,对浮山文化的喜爱。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探寻古迹文化价值也不仅仅是一代人的责任。“铁肩担道义,风骨著文章。”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探寻文物古迹背后的内涵并传承下去,是当今青年一代不容推卸的使命。(王思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