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胜
王胜,字均德(1324—1363),今会宫乡人。少时见义勇为,骁勇好武,爱研究兵法,有过人胆识。时值元朝末叶,君暴臣贪,饥年荒岁,民不聊生,一时反贪暴者,云涌风起。王胜目睹时艰,立志拯民于水火,于是在会宫举起义旗,招募远近青壮年,练兵布阵,遂远近闻名,人称“大刀王胜”。元至正年间(1341—1368)朱元璋起兵从和州(今和县、含山县)渡江,胜即率军数千人投奔,屡建奇功,封为左副帅。至正二十一年夏,陈友谅称帝,据守江州,声势日盛,朱元璋派王胜率兵一举攻下江州;陈友谅退守武昌,朱元璋令胜守江州,并赏赐金带良马各一。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陈兵60万于鄱阳湖,军势甚盛。时朱元璋仅有兵力10万,又不习水战,朱与刘基商定“火攻”之策。先招募敢死队诈降作为内应,王胜等35人毅然应募。元璋对应募者说:“此行恐不得生还”,王胜按预约日期,纵火焚烧友谅军寨,顿时浓烟四起,火光冲天,朱元璋大军趁火势出击,大获全胜,陈友谅逃至九江口中箭身亡,王胜等35人亦全部殉难。
朱元璋灭陈友谅后,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建立庙宇,奉祀35名死难者,王胜名列第三。朱元璋称帝后,追授王胜为怀远大将军,封太原侯,赐孔城古井头田百石(一石=5亩),为生前战马牧场,至今人称其地为“养马圩”。又赐国葬礼,立祀祠,塑全身像于家乡(今会宫乡会宫中学院内);墓志由明开国大元帅徐达撰写。明、清两代桐城县官重修该祠、墓时均撰文刻石。1958年,因办中学祠庙被拆除,现墓碑尚存,其墓地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阮 鹗
阮鹗,字应荐,号山峰,今OU山镇OU山阮家享堂人。曾受业欧阳德门下,研究王阳明之学。明嘉庆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提升为御史,巡按顺天。进士王联检举中丞胡缵宗诽谤皇帝,世宗大怒,革胡职;鹗独辩明胡冤,王联以诬告罪处死。当其督学顺天在涿州校试诸生时,率诸生登城退倭寇,所奏御寇十策,皆被采纳。
不久,阮鹗改任浙江提学副使。督率诸生学习弓矢,练阵法,准备进剿歙州勾结倭寇的徐海等。不多时,倭寇登陆,杭州城门紧闭,众百姓奔城乡要求进城避难,城内官员怕倭寇乘机侵袭,不敢开门接纳,数十万人在城门外嚎啕大哭。阮鹗见状怒道:“为官本在为民,奈何坐视而不救?贼尚在数十里外,坐弃吾民于贼乎?”即手持剑督开武林门,并陈兵于城中以备万一,令负辎重者由左,妇女老弱者由右,依次进城,毋相践踏。命兵士跑马传餐送食,难民得以全部进城,无一受害。不久寇至,阮鹗率诸生壮士出城迎击,斩杀甚众,贼溃逃走。朝廷嘉其功,升迁浙江巡抚兼理福建。
海盗首领徐海、陈东等率寇3万余围攻乍浦,阮鹗募壮士突贼围,夜间潜兵袭贼于嘉兴临平山,解乍浦之围。贼败逃桐乡打县城,鹗已先敌驰入与知县金燕死守,相持40余日,总兵胡宗宪得以从容布置,设计诱贼,捕斩其首领。当时倭寇势力甚大,诸人欲以招抚了事,鹗独主张歼灭寇贼。他遂督兵从缙云直前,恢复仙居;再移兵雁门,乘雪夜登舟山重创倭寇。浙江平定,朝廷将其晋升一级,赐金币5枚。
阮鹗兼任福建巡抚时,沿海海盗猖獗,民不聊生。为救民于水火,保障省城安全,他急率兵于洪山桥布阵,击败贼寇,俘获甚多,朝廷赏赐金币。是时闽军腐败,闻敌丧胆,临阵即溃。鹗刚来福建,因安排一段时间整理军纪没有及时出击,而御史宋义望则弹劾阮鹗懦怯畏敌,图谋不轨;朝廷轻听谗言,将其革官下狱,后经闽浙仕民多方营救获释。不久离京归里,在家乡聚生讲学不倦。著有《礼要乐则》2卷,《枫山章文懿公年谱》2卷。
隆庆间,其长子上书朝廷为父讼冤,但未准。神宗万历时,次子阮自华再次上血疏讼冤,诏复原官爵、赐葬、祀乡贤及浙江名宦祠。阮鹗墓在山北麓,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左 光 斗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又字遗直,号浮丘,今横埠镇忠毅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
万历四十七年,光斗任左佥都御史时,巡视京城,目睹豪绅恶吏罪恶活动,非常气愤,一举缴获伪印70多枚,拘捕伪官100多人,纲纪一振,贪官恶吏畏惧敛迹。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光斗领直隶屯田事,见京城东南“荒原一望,率数千里,高处为茂草,洼者为沮洳”。他经过周密考察,向朝庭廷呈交了《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之疏文,主张北方效仿南方,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并提出“三因”(一因天时、二因地利、三因人情)、“十四议”(一议浚川、二议疏渠、三议引流、四议设坝、五议建闸、六议设陂、七议相比、八议筑池、九议招徕、十议力田之科、十一议募富开爵、十二议择人、十三议择将、十四议兵屯)。奏章获得皇帝赞赏,下旨推行。朝廷委派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开恳农田。光斗还亲巡阡陌,督促官吏从事农垦,广招南方农民到北方传授种植桑麻等技术;他又向朝廷启奏:今后朝廷考核官吏政绩,应当侧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如果荒废农田,即使其他方面可观,也只能列为下等。由于光斗 的倡导和躬亲力行,使幅员辽阔荒芜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米粮仓。
光斗知人善用,曾竭力举荐史可法。并为重振朝纲,同魏忠贤等作生死斗争。光斗曾疏列魏忠贤32条当斩的罪状,不料魏忠贤先发制人,诬光斗受贿银2万两,并假传圣旨,将其逮捕,直接关进监狱。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光斗于狱中被摧残致死,时年51岁。思宗即位,追赠为右副都御史,赐国礼祭葬,赠太子少保,谥“忠毅”,奉祀乡贤祠。后人在县城建“左忠毅公祠”,以褒扬其一生正气和业绩。
光斗一生好学,少时爱读书节义传记,后来精研程朱理学,著有《易学》、《左光斗奏疏》。
何 如 宠
何如宠(1569—1642),字康候,号芝岳,今石矶镇何家青山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时某中书得皇帝宠幸,大权在握,如宠和左庶子赵师圣皆当迁官,不少人都劝他俩去拜望中书,而遭拒绝。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如宠升礼部侍郎,因母病故未到位。守孝满,赴任原官。时阉党魏忠贤专权,东林党杨涟、左光斗等遭陷害。魏忠贤的心腹魏广微骄横得志,上疏弹劾何如宠,说他与左光斗既是同乡,又是好友,实为同党,因此如宠被革职。
崇祯帝即位,二魏受到惩处,朝廷起用何如宠为吏部右侍郎,旋即改任礼部尚书。他上任后,勤于朝政,一丝不苟。大学士刘鸿训因守关兵士缺饷,请发储金30万两,因此触怒崇祯皇帝,欲杀之。为营救鸿训,如宠甘担风险,左右斡旋,终使崇祯宽容,改死罪为流放。
明例,凡是封藩皇族的婚娶和爵位名称,都要朝廷批示,官吏乘机设关卡要挟索贿,以致积压奏文逾千份,有的已经老死还没有得到名称,有的白发未婚。如宠向朝廷力谏其弊,革除旧例,使皇族中得到命名婚娶者600多人。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清军逼近北京,京都戒严。城中有一些人自请用私财募兵帮助守城,朝中大员认为是忠勇豪壮行为。如宠独认为不可,说此举如果被坏人利用,将要引起内讧。皇帝召见,如宠仍坚持原意。崇祯帝派员侦探,得知募名守城者果然心怀叵测。如宠由此受到皇帝的信任。十二月,皇帝命他和周延儒、钱象坤等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时满清为推翻明朝,统治天下,施反间计,谋害兵部尚书袁崇焕。崇祯帝昏庸,决定处死袁崇焕,并要诛连全族。如宠知其冤,尽力为之解脱,免死300多人。如宠为官清廉,深得在朝官员信赖,官至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崇祯十四年,如宠卒于金陵官邸,年73岁,祀郡、邑乡贤祠。南明福王时,追赠太傅,谥“文端”。著有《奏疏》3卷、《后乐堂稿》若干卷。
方 以 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浮山愚者;出家后,释名弘智、无可、药地、浮庐、墨历等。今浮山镇会圣村陆庄人。
以智5岁始读,9岁能文,15岁博览群书,22岁开始著书立说。明崇祯四年(1631年),他离乡东游,在杭州结识文震孟、陈子龙等人,相与结盟,砥砺风气。他接武“东林”,主盟“复社”,聚集志士,指斥时政。崇祯十三年,他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检讨。清兵入关,他潜往南京,因抗拒奸党马士英、阮大铖而遭迫害,不得已逃往岭南,改名换姓,以卖药为生。后桂王封以智为左中允,后又加封为东阁大学士。又因太监王坤专横而辞职,浪迹云、桂、湘等地,以行医卖画为生。清兵搜捕,遂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康熙十年春,以智因“粤案”牵连被捕,在押往岭 南途中,船至万安县惶恐滩时,因疽病加剧而逝,终年61岁。
方以智一生奋身于刀锯鼎镬之间,遨游于奇思妙想的学术天地。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收入四库全书的有《通雅》、《物理小识》、《医学会通》、《切韵声源》、《浮山文集》《东西均》等等。在哲学研究方面,呈现一种多层次开放性哲学体系;在科学研究方面,他是中国第一个用独特的科学哲学观和方法论,廓清了中西文化冲突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他的《物理小识》成书时间,和伽利略的科学巨著出版时间差不多同时;他的光学实验比牛顿的分光实验要早30余年;他的《文章薪火》为后来桐城文派理论奠定了基石。他的著作早在十八世纪就被推崇备至,他是十七世纪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墓地在浮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 澄 之
钱澄之(1612—1693),字饮光,初名秉镫,字幼光,晚号田间,又号西顽道人。今石矶镇人。澄之幼从父读,11岁能文,崇祯时考取秀才。少时便因挡车当众揭发魏忠贤余党贪脏枉法而声名大起。
澄之身体魁伟,少有大志,好饮酒,喜谈经世方略,慷慨激昂,尝想冒风险建立功业。他和时人陈子龙、夏允彝组织云龙社,与东林遥接,和马士英、阮大铖抗争,后遭通缉,澄之夫人和女儿殉难,澄之和长子法祖逃入闽中,时唐王朱聿键称帝福建,授澄之吉安府推官,不久改任延平府推官。唐王覆灭,澄之奔赴桂王朱由榔,任礼部主事。桂王永历三年(1649年),澄之经过特试,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兼制诰。后因 爱说直话,遭到排挤,乃化装僧服回枞阳,在田野中建筑房屋,隐居著书,自号田间。
钱澄之一生著作甚丰,不少作品表现了眷怀明室,反抗异族入侵的感情。清初学者唐瓯称他的文章“如泉之流,清莹可鉴,甘洁可饮,萦行不滞,以达于江海,使读者目明而心开。”他的《南渡论》、《闽论》、《粤论》3篇文章,笔力矫健,虽“三苏”也为之逊色。他的诗“冲淡深远,出于自然,度王(淮)孟(浩然)而及陶潜”,且在平淡中蕴藏着民族感情。他的著作和诗文,不仅记录着他个人的遭遇和感受,还反映了明末社会动乱的政治斗争和人民灾难,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极珍贵的史料,对后来的“桐城派”影响极大。澄之著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各12卷、《庄屈合诂》8卷、《田间文集》30卷、《田间集》10卷等,诗文颇丰。终年81岁,葬破罡桃花山南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