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目标分解。根据省市《实施方案》精神,我县确定21项主要指标(见附表),提出2013年、2015年分别实现目标及年均增速,并作为落实工作和检查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二)进度要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举全县之力分步实施。
一年打基础。2010年是示范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全县上下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营造氛围,打响“铜池枞产业组团”这块金字招牌;积极争取将横埠汽车零部件功能区作为示范区的起步区,高标准做好起步区规划;加强“十二五”规划与示范区规划的衔接;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基本建立工作机制。
三年见成效。到2013年,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我县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县开发区及一些特色产业园区实力明显壮大,实施《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造船、建材、采掘、汽车零部件等我县重点产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展望期。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在全省实施《规划》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
二、工作要求
(一)科学规划,先行先试。高起点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尽快编制出全县造船、建材、采掘、纺织、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和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明确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明晰承接思路和对接途径。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放开手脚,探索创新,积累经验,先行先试。
(二)谋划项目,重点突破。项目落户是示范区建设的根本所在。明确产业承接重点,谋划好事关全县大局的招商项目,努力引进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增强发展后劲。要从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集中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率先取得突破。
(三)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明确三个阶段的目标要求,做好三个阶段的进度安排,抓紧把规划蓝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当前突出抓好“一年打基础”阶段工作,做细做实工作推进方案与推进机制,扩大宣传声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重大项目建设。
(四)明确任务,强化责任。各相关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目标分解表,抓紧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任务和责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具体实施方案要在3月底前完成,报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承接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着力构建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我县优势产业,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进一步利用我县长江岸线资源优势,以东方造船为龙头,建设全国重要的沿江造船产业基地;以现有汽配工业园为基础,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依托钱铺等地丰富的铜矿资源优势,延伸发展采掘业,形成采掘加工基地;依托现有纺织园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纺织业的对接,争取成为重要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依托海螺,做大做强山山建材基地;以规划建设长江深水港为起点,构建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研究谋划节能环保、新能源、低碳等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核电工程建设,争取建立新兴技术产业基地。
(二)抓好平台建设。按照布局优化、特色突出、用地集约、产业集中的原则,高水平建设以园区为依托的承接平台。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加快铜池枞产业组团枞阳集中区建设。制定“1213”战略:以“争创承接产业转移最佳投资地区”为目标,以横埠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为基础,规划建设一个面积2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在我县东部合铜公路沿线以南、汤谋公路沿线以东、长江以北的三角形区域,包括横埠镇、汤沟镇、老洲镇、周潭镇,规划建设面积100平方公里的集中区,着力打造“三大产业板块”。即沿江重点建设船舶制造、重型机械、有色金属、港口、物流产业板块,沿京台高速重点建设高新技术和汽车零部件、新兴重化工业板块,沿普济圩农场的三分场、四分场重点建设生态产业板块。加强与铜陵、池州等周边市县在规划、项目、产业、资源等领域的联动,加快编制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完善区域内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县开发区扩区升级。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前提下,努力促成将综合功能区、横埠汽车零部件功能区和机械工业园,以及造船工业园总体纳入省级开发区范畴,并大规模扩大园区范围,以实现有序发展,提升承载能力。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政府、园区、大企业、战略投资者合作,建设园中园、托管园和共管园;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明确责任义务和经营期限,分享共建园区的发展成果;主动与铜陵市、池州市磋商,力争在枞阳境内共建集中区。
(三)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强化基础设施支撑,推进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规划建设中小城市基本框架。结合“十二五”规划,修编县城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拉开中心城市发展骨架,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力争到2020年建成县城城区非农人口超20万的中小城市基本框架。加快交通枢纽建设。积极呼应北沿江高速公路和池枞大桥早日开工,建设枞阳至桐城高速公路工程和枞阳至普济圩公路。以“五纵四横”为框架完善县内交通网。增强城市配套功能。启动莲花湖、幕旗山城市公园建设,加快枞阳中学搬迁进程,开展老城区创建工作,实施一批便民市政工程,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功能,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和宜居条件。推进小城镇建设。以开展“宜城杯”小城镇建设竞赛活动为抓手,以扩权强镇试点镇和一批建制镇为重点,以以奖代补组织小城镇考核评比为动力,推动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不断集聚,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四)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交流合作,推进在科技要素、人力资源、信用体系、市场准入、质量互认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对接。创新承接方式。推进合作承接,对意向转移的企业实行点对点对接和定向合作;推进科学承接,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承接发达地区上下游产品配套生产,延伸产业链。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推动政府、企业、民间的互动交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积极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大型会展;重点推行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五)大力推行自主创新。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培育新兴产业。瞄准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引进力度,力争在引进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型农业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安庆核电项目建设进程,力促我县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引进创新人才。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培养承接产业转移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六)加强资源节约集约。科学承接就必须集约承接,通过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严格执行承接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枞阳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把好监督关,保证岸线资源集约利用。加强用地调控,提高投资产出强度,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七)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让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成为我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体制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优化政策环境。研究落实好国家和省市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着力在规划编制、产业布局、审批核准及投资安排、资金补助、贷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争取力度,始终以最优惠的政策承接产业转移;对目前县内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规定及时修改或废止。优化融资环境。建立常态的政、银、企、担保合作和银企对接平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优先满足示范区建设的贷款需求;引导银行、金融机构积极主动与上级银行联系沟通,争取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和资金;围绕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示范区建设。优化政务环境。发挥好行政服务中心作用,实行“一站式”审批,切实降低承接产业的办事成本;建立县干帮扶承接企业和重点项目联系制度,促进企业有序经营、健康发展。优化社会环境。探索企校结合、定向培训的路子,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和劳动力支持;探索做好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域转移接续工作;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将外来人口纳入本地社会管理;依法惩处破坏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枞阳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县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示范区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改委,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各乡镇和有关单位也要相应成立工作机构,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二)加强学习宣传。全方位开展对《规划》内容的解读,通过各种方式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全县干群对承接产业转移的认识水平;策划一批宣传报道主题,宣传好《规划》对枞阳发展的战略定位,宣传好县委县政府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政策,宣传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协调推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找准定位,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监督考核。把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机关效能评比体系,进行通报评议;加强对省市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促工作,保证示范区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