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搞绿化工程,种植苗木、瓜果蔬菜,办生态农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枞阳县义津镇的90后女孩伍兆生不仅经营起了这一切,还搞得风生水起。
见到伍兆生的时候,笔者只有一个感受,年轻。一番畅谈之后,感觉她就是“别人口中的90后”:创办了枞阳县生生缘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包括生生缘农庄的经营、大棚种植、苗木种植和水产养殖等,目前已投资400多万元,共带动十几户贫困户就业。
回乡创业助脱贫
2017年底,伍兆生回到老家,发现家里闲置土地多,老年人和妇女多。“何不将这些土地流转下来,不仅能利用闲置土地,还能带动老人和妇女就业创收。”想法有了,伍兆生便着手干起来。
2018年,枞阳县生生缘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主营苗木生意,搞绿化工程。“以前在外面搞了很多年的工程,后来跟家里亲戚合伙经营苗木生意,对这一块比较熟悉。”伍兆生告诉笔者。
在苗木基地,几颗大朴树已经修剪好枝丫,准备运走。“这几颗朴树种了十几年了,打算运到上海,每颗能卖四五万元。”伍兆生说。
义津镇增丰村的杨林罗是在这里务工的贫困户,他正在查看枇杷树的长势,“我在这里干了一年多了,主要照看苗圃和水产养殖,一年收入有3万元,条件比原来好多了。”
看着贫困户的笑脸,伍兆生也不由得笑了。“周边三个村能干活的都来我这里干活,根据他们工作内容的不同,每年工资2—10万元不等。”
据介绍,当时恰逢美丽乡村建设,与镇里对接后,得知现在农家菜很受欢迎,乡村建设好了后,有人过来旅游,集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农庄更是供不应求。于是,伍兆生创办了生生缘农庄。“农庄现在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还有一些娱乐设施正在建设中。”伍兆生告诉笔者。
目前农庄主要吸纳周边妇女上班,每个月工资达3000元。“平常工资不低,加班还有加班费。活不累,离家又近,方便照顾家里,老板人又仁义,大家做事都很开心。”在农庄上班的增丰村村民汤小云告诉笔者。
据义津镇增丰村村委会主任方三九介绍,农庄不仅带动了十几户贫困户就业,还给城镇化建设、农村面貌带来了改变,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水平和物质水平都有所提高。
骨子里的拼劲和闯劲
伍兆生虽然是个年轻的90后,但她的经历却比一般人都要丰富得多。伍兆生出生在农村,家里小孩多条件不好,排行老二的她在14岁时就辍学出去打工。“那时候我去了宁波,在厂里上班,虽然拿的工资是那里最高的,但我总觉得一直在厂里干不行,我想干更多的事。”伍兆生说。
辞职后的伍兆生去了人才市场找工作,在人才市场,她被一个酒店的老板娘看中,去酒店做了迎宾,由于工作出色,一年后被升为经理。 “老板娘对我挺好的,一直带着我干,到19岁的时候,老板娘开始做工程,也带着我,我乐于学习,慢慢学到很多东西。”伍兆生说。“我一直有一股拼劲和闯劲,什么事都干过,开酒店、开服装店、甚至摆地摊。”
老板娘的赏识加上伍兆生自己吃苦耐劳,她很快积累了自己的资金和人脉。
随着年龄的增长,伍兆生的思乡之情愈发浓厚。“这么多年一直在外面闯荡,直到父亲去世,我忽然意识亲情的重要,开始想回来了。”伍兆生说:“回乡不仅能照顾母亲,也能带动乡里乡亲致富。”
心中有温情,脚下有力量。
动了回乡的念头后,伍兆生真的回来了。
回乡后的伍兆生不仅把事业做起来了,还感受到了家乡的淳朴和温暖。“和乡亲们相处非常简单,他们没什么心眼,你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对你好。”伍兆生说。
也许是贫苦出身,从小出去打拼比寻常人经历了更多的艰辛,这使得伍兆生怀有更多的悲悯之心。
附近有几位老人由于家里条件差,来询问有没有活可干,伍兆生便安排他们干一些非常轻便的活。“他们年纪都很大了,干不了什么活,但又想赚钱,就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满足他们的心愿。”伍兆生说。
2018年腊月和正月,伍兆生将周边村庄里的贫困户、老人都接到了农庄吃饭。“腊月来了4桌人,正月来了5桌人。只要愿意来的都能来。我想着他们可能一年到头也不能上饭店吃顿饭,大家都是邻居,在一块坐一坐,交流一下挺好的。”
回乡后的伍兆生心里始终惦记着家里的乡亲,这不仅体现在她的温情上,也体现在她的雷厉风行上。去年下半年,伍兆生为了能给大家及时发上工资,连续几天在外结账。“腊月二十四出去到二十八晚上回来,连夜给他们发了工资,发到凌晨两点多。”伍兆生告诉笔者。
今年,伍兆生被评为县“三八”红旗手。对于获奖,她感到有些意外,她表示在今后要将事业做大做强,能容纳更多人就业。“让那些想留在家里的人能留得下来,这是我接下来的目标。”伍兆生告诉笔者。(杨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