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笔勾书史,一名传千秋
吴兢不畏权势,不怕得罪同僚,这种不徇私情、秉笔直书的佳话,一直被世人称颂。武则天这一名字由吴兢笔下的《则天实录》而来,也被后来史学界所采用。
《资治通鉴》记载:子元领国史乘三十年,尝著史通讥评今古,又言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封居巢县子,以子贶累贬安州卒,内外四十九篇。初,著作郎吴兢撰《则天实录》,言宋璟激张说使证魏元忠事。说修史见之,知兢所为,谬曰:“刘五殊不相借!”兢起对曰:“此乃兢所为。史草具在。不可使明公枉冤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后,说阴祈兢改数字,兢终不许,曰:“若徇公情,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
这段文字描述了吴兢在任著作郎时,撰写《则天实录》,记录了宋璟要张说向武则证实魏元忠说过不忠于武则天的话。张说担任宰相兼修国史,后来看到这段记录后,觉得尽管符合事实,但有损自己的形象,就动了改史的念头。张说知道这是吴兢写的,却故意说:“刘五(即刘知几)太不相容了!”为什么张说把吴兢与刘五比呢?《资治通鉴》记载:“安州别驾刘子玄卒。子玄即知几也,避上嫌名,以字行”。刘五,字子玄,安州别驾,而吴兢为安州刺史,张说意在指桑骂槐。谁知吴兢不吃张说那一套。 吴兢站起来说:“这是我写的,且草稿都在,您怎么能冤枉死去的人呢?”他说这话时,其他的官员们都惊得变了脸色。后来张说又私下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吴兢还是不答应,坚持说:“假如我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的记录就不能算作直笔了,如何能让后人相信呢?”
《康熙安庆府志·卷之十二·三十九》,“唐刺史吴兢。……景隆间任史事居职二十年,后任州事,仍据以史稿自随,自洪州坐累调舒州刺史”。这段文字记录了吴兢在唐中宗景隆年间,担任史事二十年,后因洪州坐罪连累了他,被贬为舒州刺史,仍撰史不辍。
《资治通鉴》记录了他被封居巢子,因子连累贬安州,并在安州去世的。《康熙安庆府志》记载,武德九年原同安郡曾设东安州。查《禹贡九州图》,南巢在巢的南边。《一统志·卷七十六》、《康熙安庆府志》、《续修桐城县志》均记录了巢县和居巢城,古巢城:《太平寰宇记》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六十三里。【按】《史记》“成汤放桀于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重城。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台湾出版的《释地三种·耆辜勇阵》曰:“郭巢,故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其城一重是此,时所郭也”。以上资料说明,舒州曾设过东安州,东安州有居巢。现枞阳境内石溪为古居巢之地,曾设过晋熙郡、齐安郡、阴安县。
查《井边吴氏宗谱》、《豸岭吴氏族谱》:競,直史馆修撰官至尚书。《马埠吴氏宗谱》载:明公次子道競,直史馆修撰官至尚书。《麻溪吴宗谱》和民国《左台吴氏大宗谱》载,道隆,初承事郎。葬一都杨塘吴家林,又名金钗坞,夫人韩氏,葬一都吴家林。长吴晋、次吴光。吴競父亲是明公,儿子是习公,孙子是宗公,字深之。记载基本一致。吴競当东安州刺史时,先居石溪,其孙吴宗当歙令后,形成休宁莲塘派。马埠、井边、麻溪等均是莲塘派后裔。也就是说枞阳境内吴姓在唐朝就居住此地,后由江北吴宗传到江南,再由江南回来江北,这与《麻溪吴氏宗谱》记载是一致的。
综合上所述,吴競,又写竞,字道隆,一作道競,生卒年待考。励志勤学,博通经史。中唐诗赋科进士,初承事郎,直史馆,修国史,拜右拾遗,官至尚书。景隆间,为文馆学士,居史职殆三十年,叙事简直,人多称之。后为恒王传。竞尝以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齐、周史各十卷,陈史五卷,隋史二十卷。卒后,其子又进竞所撰唐史八十余卷。竞家聚书颇多,尝目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葬一都杨塘吴家林,又名金钗坞,夫人韩氏,葬一都吴家林。长子吴晋、次子吴光。
吴競年龄存疑,按旧唐书《吴競传》记载,吴競749年去世,而其它族谱记载,为中唐诗赋科进士,授起居郎,史馆修撰,即升史馆学士。以魏元忠事,直笔不附,后因安禄山之乱,移居吴江之震泽,镇名其地曰吴江泾,为汴梁。汴梁属河南之地,安禄山之乱发生在天宝十四年(755年),此时移居,说明当时人还在,参考吴氏各家谱谍,吴競不应该在749年去世。
不管年龄如何,唐朝担任史馆的吴競,只有一位。回顾住事,吴兢坚持真理,尽忠职守,不徇私情,刚直做人,对今天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其严谨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