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禅社的始末 近来,我分别走访了石溪一些老人。疏根虎,男,87岁,原中共石溪大队党支部书记。史冬梅,女,94岁。王俊元,男,87岁。他们都读过私塾,擅长于古诗词吟诵,生于本土,未从远离。我还询问了石溪小学原教导主任张精华,原白石中学教导主任邓可文,教师疏根全等。邓可文先生家曾珍藏一本《荷花诗集》,毁于文革。他说诗集主要内容是写石溪、浮山的,与莲有关内容。重要的是,我曾经听到过徐扬武(黄埔军校13期)、许是凡(徐州税务官)、王宜斌(黄埔军校特务连)、王雨辰(私熟教师、铁四局离休干部)、陶醉(黄埔军校17期)、吴多才(浮山中学毕业)等老先生们的不同层面口述,并查询一些史料,对白莲禅社始末作线条性梳理,与大家共讨。 上世纪九十年代,石溪小学兴建教学楼时,发现一块碑刻,建筑工人不懂得碑刻历史价值,结果又将其埋在基脚下。石溪小学疏根全老师当时看过这块碑刻。据他回忆,碑文记载了石溪古梅庵历史,古梅庵是由法远禅师在废基上创建的。民国期间重修时,有徐澹如、徐鹤清、吴怀清等一百多名地方乡绅参与捐款。古梅庵建成后,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苍岘山顶上白莲庵里,有个叫斋奶奶尼姑,移居至古梅庵,而白莲庵在风雨中倒塌了。相传苍岘山下有一座莲花庵,庵址无存,但莲花名字还以村民组名称留存着。莲花墩(谢安墩)、墨禅堂的墨堂、禅堂,这些古名称还依然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 据传,墨堂起源于晋代。谢安素以清谈而知名。他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来到石溪,觉得这里山水奇美,在墨堂居住下来。“淝水之战”结束后,因战功显著,被孝武帝猜忌,他又回到墨堂,过起隐居生活。凿池种藕,砚墨诗书,清风明月,问的樵渔。以白莲而自许,伴山水以相娱。扣石龙蛇动,泛槎莲社吟。许多墨客僧人,慕名而至,往来于石溪浮山之间。还有陶元亮,他在担任潜令时,也相聚于此。明代僧真弘诗云:支郎室里天花积,虚席淹留谢安石。远公开社白莲上,醍醐独设陶元亮。这首是写支郎住的地方,就是远公开莲社于谢安、陶元亮住过的地方。宋朝僧人释道举诗曰:“凌烟晋室谢文靖,阴德唐朝徐有功。二十年间莲社客,酡颜不是少时红”。这首诗是写晋朝谢安、唐朝徐有功分别在白莲禅社呆了二十年时间。石溪《徐氏宗谱》记载:徐有功在武则天时期,受贬后隐居石溪。 明代翰林院编修吴应宾在《浮山法句》中的《浮山九带序》中写道:“使杨广山头,异草翻茂。会圣岩前,怪石开莲。”《浮山志·卷之三 法谱》“法远禅师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烹。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开皇元年(581年),杨广被封为晋王,齐安郡公李彻总晋王府军事。因而杨广在石溪齐安城、浮山留下了许多优美诗句,他在《步虚词》里写道:“南巢息云马,东海戏桑田”。这句是说南巢的变化之大,真是沧海桑田。南巢就是今天浮山。东海梢,枞阳人还称呼着。杨广诗还云:“八行分宝树,十丈散芳莲”。宝树,语出《世说新语·语言》:“谢太傅 ( 谢安 )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阶庭耳。’”这句意思是说,我更要推荐是谢家子弟,在这长卷上布满了莲花。他的诗结尾:“高蹈虚无外,天地乃齐年”。高蹈,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公及齐侯、邾子盟于顾。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曰:‘鲁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这句话大意是,我站在齐安这个地方举足高望,这里的天地依然同春。他又在《临江诗》写道:“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逍遥有馀兴,怅望情不终”。莲花墩这一带水域称为沧湾,我的祖先就住在沧庄,我想苍岘山的“苍”字应该与“沧”有关。古人以莲之洁而自许,许多文人墨客、僧人就留下了大量篇章。白莲禅社因而名闻天下。 宋朝是白莲禅社发展鼎盛时期,根据《罗湖野录》记载,法远、法演、参寥子、首端、祖机、大秀、小秀等禅师曾先后布道参禅。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米芾、苏辙、黄庭坚、孙觉、王诜、郭功甫、龚实之、张耒、“龙眠三李”、徐积家族成员、毛维瞻家族成员、王素家族成员、杨杰家族成员、吴中复等吴氏家族成员,也纷纷云聚。白莲禅社是由法远禅师,从墨堂移至苍岘山顶上,兴建了白莲庵。仁宗钦赐“白莲”之额。后又移锡浮山。宋朝章得象《题东掖山承天院》诗云:“闻说新庵号白莲,五峰环绕布金田。虎溪社共何人继,佛龛灯从几代传。岚色排空长似画,松枝偃盖不知年。劳生已作归休计,愿解尘缨结净缘”。据史料记载,浮山称为龙象虎形。“高蹈”又成为通关代名词,远公称之为过虎溪。白柳镇的“过溪”得名于此,现在写成“过旗”。宋朝释显忠《白莲庵》诗云:“谁将白莲子,固向峰顶栽。非学远公社,兼无陶令来”。宋朝黄庭坚《白莲庵颂》:入泥出泥圣功,香光透尘透风。君看根元种性,六窗九窍玲珑。苏轼云:寒溪本自远公社,白莲翠竹依崔嵬。苏辙云:五年依止白莲社,百度追寻丈室游。王巩题《白云庵》:谢安盍为苍生起,休恋青山卧白云。王之道《相山集》中:“试向樵夫问端的,白莲生处是吾乡”。王巩的诗收录在王之道《相山集》中。王巩、王之道后人一直居住在本地,其中清虚堂为王巩所居。《皖桐白杨王氏宗谱》记载他们是王素后人,并一直居住于本地。孙觉、米芾、王之道,《嘉庆庐州府志》有记载。吴中复、吴育、吴充、吴正仲、吴处厚等,居住在沧庄。后来,王十朋《题东林聪明泉》:远公白莲社,旁有聪明泉。饮此谁聪明,社中十八贤。尧舜不曾饮,聪明本诸天。我辈虽饮之,聪明不加前。为爱此水清,一酌涤尘缘。却恐愚此水,愚名自今传。东林指在浮山以东的地方禅院。限于篇目,《安庆府志》、《庐江县志》、《桐城县志》、各姓《宗谱》以及相关的诗词文章太多,不方便录入,有兴趣朋友可以查阅。由于这些文人相聚,振起了宋代儒学雄风。法远被尊为莲宗之首,同时又为临济曹溪一滴。 明朝吴应宾因目疾辞官回到故里,隐居浮山。由于万历帝生母慈圣皇太后,和沈藩亲王家族重视,浮山、石溪又恢复往日的光泽。何如宠、袁宏道、袁宗道、王舜鼎、刘晋川、黄慎轩、叶灿、傅光宅、吴用先家族成员、方以智家族成员、姚氏家族等文人,他们与朗目禅师、彻公周理、家不退珽、关中宪副石梁奭龄、济宁州守陶珙、紫柏真可、蕴璞、憨和尚等以浮山、苍山再光寺、白云岩寺为主要地点,形成明代的新莲社。这些文人又得振了明代新儒学。古庭高足大巍、朗目形成“浮山派”的曹溪一滴。 莲宗始于法远。清朝章攀桂和投子山沙门世惺法师一起编辑《莲宗集要》一书。《莲宗集要》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春天,我和投子山憨公游历浮山,到了华严寺,偶然于桌子上见到《龙舒净土文》,其义理分明文词通达,实在可作为往生西方净土的桥梁。但篇幅卷册稍嫌繁多,令阅读的人有时尚未看完就放弃了。因此和憨公周遍地选取净土之类的书籍文章,细心地讨论审定,重新加以编集。《龙舒净土文》为宋朝王虚中撰写,张孝祥作《龙舒净土文序》。在我国佛教史,浮山是一山开二脉,有着极其光彩的一页。顺便说明一下,据《嘉庆庐州府志》记载,最早的龙舒指宗子国、古巢国。古巢即南巢或南舒,也就是《诗经》中提到召南。龙舒包含现在庐江县南一部分区域,东汉曾封龙舒侯国。 清兵入关后,许多反清复明人士(含僧人)借白莲禅社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形成白莲教组织,一时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地,非常活跃,成为清廷一块心头病。康熙、乾隆多次微服私访,最后找到根源,白莲教与白莲禅社不是一回事,但白莲禅社起于石溪,一时之下,石溪的莲花庵、白莲庵全被拆除。后来不知是谁,利用白莲庵的旧料又搭了个小庵。民国时,还有个斋奶奶住在上面。但莲宗的宗义还为如今的人们所传承。 综上所述,白莲禅社,最初是由一些志趣相同的骚人墨客相聚一起下棋饮酒、狎妓弹唱,并进行诗书画创作。后来有高僧、道侣参与又演变了谈禅论道,净心向佛的场所,可以男女同修,所有参与的人称“净行社弟子”。按今天的说法,有点类似于诗书画学会,但少了一项内容是参禅礼佛。起于墨堂,行于禅堂。 本人非佛家弟子,在认识可能出现偏差,欢迎大家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