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8-7-27 22:08 编辑
浮山集序 笔者在旧书市场淘得《浮山集》一套四册,为《四库全书》收录版本。竖排、繁体字,无标点。现存世上《浮山集》有二个版本,一为雕刻版,另一是手抄版。手抄版比雕刻版多杂文20篇。全书按十卷编辑,其中诗词212首,扎、书、跋、序、记、赞、行状、墓志、祭文、祈文16篇,表24篇,启55篇,杂文40篇。南宋宰相周必大作序。 书中收录的内容在时间上:有《平江雍熙画罗汉疏》,雍熙,(984年-987年)是宋太宗的第二个年号。到南宋高宗吴皇后,慈宁圣主。前后约170年。 书中涉及的人物有:宋徽宗、钦宗、高宗等,郡王隆佑太后之侄孟忠厚,以及吴家外孙孟猷。丞相朱胜非、张浚、王珪、秦桧等,历史名人有苏东坡、王巩、吕居仁、张耒、辨才、潘大临、李清照等几十人。 从历史事件来看,有方腊起义,石溪齐安城抗敌方面记载。 书中还提到麻溪吴氏辈字:贻阙孙谋,孝绳祖武。同时也含有《麻溪吴氏宗谱》中的僖公、鲁公、演公等人物。 《宋史·艺文志》载:幷《浮山集》十六巻。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云:《浮山集》十六卷。《四库全书·提要》云:旧本久佚,今采《永乐大典》所载,排次订正辑成十巻。也就是说《浮山集》原有十六巻,收录入《四库全书》时被过滤了,只剩下十卷。而这套《浮山集》中涉及的人名大部分都简去,有的只留了个官职和一些事情经过。笔者查看几个版本的《桐城县志》均无《浮山集》记录,宋朝考举只有朱翌一个进士。也许当时政治需要,笔者不想多言。 陈振孙《直斋书录》云:《浮山集》十六卷。左朝请大夫江都仲幷弥性撰。绍兴壬子进士。晚丞光禄寺,得知蕲州。幷尝倅湖,籍中有所盼,为作生朝青词,好事者传诵之,遂漏露,坐谪官,其训词略曰:“尔为渎侮之词,曾弗知畏天,其知畏吾法乎?”吾乡前辈能道其事如此。 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仲弥性幷,淮上知名士也。登第之后,诸侯交辟,久之,得通判湖州。杨娼韵者,以色艺显名一时,弥性惑之,誓与偕老。韵以诞日尝作醮供,弥性为代作醮词云:“身若萍浮,尚乞怜于尘世;命如叶薄,敢祈佑于元穹。适届生初,用输诚曲。妾缘业如许,流落至今。桃李半残,何滋于苑囿;燕莺己懒,空锁于樊笼。只影自怜,寸心谁亮?香炉经卷,早修清净之缘;歌扇舞衫,尚挂平康之籍。伏愿来吉祥于天上,脱禁锢于人间。改往修来,收因结果。辟纑织屦,早谐夫夫妇妇之仪;堕珥遗簪,永脱暮暮朝朝之苦。人之所愿,天不可诬。”仲杨故事,虽甚亲切,然黩穹甚矣,寻即俱去。适王承可鈇为郡守,与之启云:“方将歌别驾之功,闻已泛扁舟而去。”已而兴大狱,弥性坐废二十馀年,逮秦桧殂,始获昭雪。继而入丞光禄,出守蕲春,以疾终于淮东仪幕。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五》:京师中太一宫道士房,有楮结子如杨梅。徽宗车驾临观之,曰“拟梅轩”。李似矩、吴正仲皆有诗。正仲诗云云。又北人以梅汁渍楮实,盖以蜜,作假杨梅,故正仲后二篇皆及之。存拟梅轩诗三首。 至于江都,南宋王明清《玉照新志》:淮上知名士也。这句和浮山综合来看,不是指扬州,应为石溪,这里曾为郡县设治。《宋会要辑稿》:淳熙十年(1183年)六月二十四日,臣僚言:“江、池二州阡陌狭隘,深沟断堑而又津梁不修;况石溪、冷水马驿有二,相距六十余里,狭隘泥泞。冬日差短,马行至暮,方能抵驿。望令江、池二州重修马路,石溪、冷水添置马驿。”诏江、池州守臣相度闻奏。既而知池州岳甫言:“石溪驿至冷水驿计五十五里。若于中间添置马驿,每驿不及三十里,地程促近,别无合置驿去处。令相度,将地里高低迓曲去处,牒巡尉重行兴筑高壮平阔及开渠道,无致泥泞。”从之(141-宋会要辑稿-清-徐松)。《庐江县志》:庐江冷水关在安徽庐江县城西30里水关乡,两边山岗夹道,地势险要。相传三国时魏在此设关隘。明代设冷水关巡检司,清乾隆年间裁撤。此时江北设江州,石溪称这江都。 《回孟郡王姻礼书》云:五世幷于正乡,无假龟人之卜。《荅孟郡王姻事报日书》云:伏承卜兹柔日,贲以华笺。笔者认为,仲幷就是《麻溪吴氏谱》中记载的贲公父亲。 吴氏仲氏说法。据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云: 荆公《潭州新学诗》“仲庶氏吴”,本《诗》“挚仲氏任”。王安石引诗经“挚仲氏任”而戏之。仲庶为别名。根据官职,吴仲庶为武官,应为元佑党籍中的吴休复,有的写成吴中复。 王荆公诗云:有嘉新学,潭守所作。守者谁欤,仲庶氏吴。振养矜寡,衣之褰襦。黔首鼓歌,吏静不求。乃相庙序,生师所庐。上漏旁穿,燥湿不除。曰嘻迁哉,迫阨卑污。当其坏时,适可以谋。营地虑工,伐楩楠槠。撤故就新,为此渠渠。潭人来止,相语而喜。我知视成,无豫经始。公升在堂,从者如水。公曰诲汝,潭之士子。古之读书,凡以为己。躬行孝悌,由义而仕。神听汝助,况于闾里。无实而荂,非圣自是。虽大得意,吾犹汝耻。士下其手,公言无尤。请诗我歌,以远公休。 吴氏从虞仲开始,以虞或仲为姓。其实都是吴姓。从虞仲到唐朝左台仲材公,到宋朝仲庶公,他们在兄弟排行都是老二。所以,吴氏子孙在姓名中喜欢带仲字,意思是说是老二家的。 吴幵写成吴幷,有的写吴开,这些应为笔误。《全宋诗》中吴幵,字正仲,初为澶州司理参军。哲宗绍圣四年(1097)中宏词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五)。徽宗政和三年(1113),为宗正少卿,以言者论放罢(同上书职官六八之二九)。宣和七年(1125),以给事中兼资善堂赞读(同上书方域三之二三)。钦宗靖康元年(1126),为翰林学士承旨(同上书职官六九之二九)使金被留,金人议立张邦昌,令其往返传导指意,京师人谓之捷疾鬼。“靖康中,官翰林承旨使金,被留。金人欲立张邦昌,令幵与莫俦传道意旨,往返数回。坐政事堂,懋骂之曰:‘击汝如段秀实耶?’莫俦以表状诣金营,懋不屈归。二年,张邦昌立楚,以之权尚书左丞相(《三朝北盟会编》卷八四)。高宗建炎元年(1127)六月,夺龙图阁学士,责授昭化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七月,移韶州(以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七及《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二、四)。绍兴二年(1132),送南雄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二)。十四年 1144,赦还,寓居赣上(同上书卷一五二)。有《吴内翰备急方》(散佚)、《漫堂集》若干卷、《优古堂诗话》一卷传世。《宋史翼》卷四○有传。诗三首。今人认为吴幵对宋朝有不忠,我认为是错误的,道理简单,吴幵为皇亲国戚。谥康肃。 《四库全书·提要》提到的吴棫。吴棫,字子书,称才老,名聿或玙。孟富文庾婿,孟忠厚二妹婿,与宋徽是姑婊亲。南宋王明清《挥麈录》:吴棫才老,舒州人。饱经史而能文。决科之后,浮湛州县,晚始得丞太常。绍兴间尚须次也。娶孟氏仁仲之妹,贫往依焉。仁仲自建康易帅浙东,言者论谢上表中含讥刺诏令分析,仁仲辩数,以谓久弃笔砚,实托人代作。孟虽放罪,寻亦引闲。秦会之令物色,知假手于才老,台评遂上,罢其新任,繇是废斥以终。有《毛诗叶韵》行于世。宋代古音韵学家、训诂学家,时称通儒。徽宗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进士【《宋元学案》卷二二】。岳麓书社2008年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在附录中,则称其为宣和六年(1124)进士。本集为绍兴壬子(1132)擢进士。
吴棫 宋·陈振孙直斋《直斋书录解题》记载:《书裨传》十三卷。太常丞建安吴棫才老撰。首卷举要曰《总说》,曰《书序》,曰《君辨》,曰《臣辨》,曰《考异》,曰《诂训》,曰《差牙》,曰《孔传》,凡八篇。考据详博。 《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毛诗补音》十卷。吴棫撰。其说以为《诗》韵无不叶者,如“来”之为“厘”,“庆”之为“羌”,“马”之为“姥”之类。《诗音》旧有九家,唐陆德明始定为《释文》。《燕燕》以“南”韵“心”,沉重读“南”作尼心切。德明则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扬之水》以“沃”韵“乐”,徐邈读“沃”郁缚切,德明亦所不载。颜氏《纪谬正俗》以傅毅《郊祀赋》“禳”作而成切;张衡《东京赋》“激”作吉跃切。今之所作大略仿此,其援据精博,信而有证。朱晦翁注《楚辞》亦用棫例,皆叶其韵。棫又有《韵补》一书,不专为《诗》作也。要之古人韵缓之说,最为确论,不必一一改字,详见《韵补》。 《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论语续解》十卷、《考异说例》各一卷。吴棫撰。其所援引百家诸史传,出入详洽。所称乐肇驳王、郑之说,间取一二。肇,晋人。《隋》、《唐志》载《论语释》二卷,《驳》二卷。按董逌《藏书志》,《释》已亡,《驳》幸存。而《崇文总目》及诸藏书皆无有,棫盖尝见其书也。《馆阁书目》亦不载。 《直斋书录解题》记载:《韵补》五卷。吴棫撰。取古书自《易》、《书》、《诗》而下,以及本朝欧、苏凡五十种,其声韵与今不同者皆入焉。朱侍讲多用其说于《诗传》、《楚辞注》,其为书详且博矣。又有《毛诗补音》一书,别见《诗》类,大归亦若此。以愚考之,古今世殊,南北俗异,语言音声,诚有不得尽合者。古之为《诗》学者,多以讽诵,不专在竹帛,竹帛所传不过文字,而声音不可得而传也。又,汉以前未有反切之学,许氏《说文》、郑氏《笺注》但曰“读若某”而已,其于后世四声七音,又岂能尽合哉?反切之学,自西域入中国,至齐、梁间盛行,然后声病之说详焉。韵书肇于陆法言,于是有音同韵异,若《东》,《冬》、《钟》,《鱼》、《虞》,《模》,《庚》、《耕》,《清》、《青》,《登》、《蒸》之类,断断乎不可以相杂,若此者岂惟古书未之有,汉、魏以前亦未之有也。陆德明于《燕燕》诗,以“南”韵“心”,有读“南”作尼心切者,陆以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此诚名言。今之读古书古韵者,但当随其声之叶而读之。若“来”之为“厘”,“庆”之为“羌”,“马”之为“姥”,声韵全别,不容不改。其声韵苟相近,可以叶读,则何必改字?如“燔”字必欲作汾沿反,“官”字必欲作俱员反,“天”字必欲作铁因反之类,则赘矣。 高宗绍兴十五年(公元1146年)添差通判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四)。吴棫精训释之学,有《裨传》十三卷等【《宋史·艺文志》】,已佚。今传《韵补》五卷。事见《挥麈三录》卷三,清同治《福建通志》卷一八七有传。第一个对《古文尚书》提出怀疑的学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称:“疑古文自吴才老始。”又着有《论语续解》十卷、《说例》一卷等。后来朱熹所注的《诗》、《楚辞》等书的见解,有许多来自吴棫之说。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征引中所称“吴氏”的人就是吴棫。古韵可以分为九部:一东(冬钟通,江或转入)二支(脂之微齐灰通,佳皆咍转声通)三鱼(虞模通)四真(谆臻殷痕耕庚清青蒸登侵通,文元魂转声通)五先(仙盐沾严凡通,寒桓删山覃谈咸衔声通)六萧(宵肴豪通)七歌(戈通,麻转声通)八阳(江唐通,庚耕清或转入)九尤(侯幽通)细察其部,上部九部的界限就完全被他自己打破,而且就字论字,也不合于先秦古音,他甚至援用欧阳修、苏轼、苏辙的诗为证据,为后人所不满。但是,他对古音的研究起一个开路先峰的作用。有《吴材老论语续觧并考异》。 总之,《浮山集》为吴幵外孙南安太守孟猷收集编成,非吴幵一个人的作品,应该是吴氏家人或少数文人往来作品的合集。《麻溪吴氏宗谱·长丰复迁麻溪说》“长丰八世太始讳用元者,因中丞公至长丰,从而来麻溪官圩头世居焉。详载宫谕公庐墓纪中太始之传,六叶矣”。吴氏有“灵椿一树老,丹桂五枝芳”之说。这对今天枞阳县境内宋朝的政治、历史、人文以及宋史有许多重大参考价值。保着尊重原书原则,所有注释均引用原文来源,作以比对,不加解释,读者自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在标点和引注时,有可能许多错误,以期方家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