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不良情绪给人身心造成危害者,古往今来不乏其例。古之牛皋生擒兀术,因狂笑不止而气绝身亡;周瑜三气于孔明,惟心胸狭窄而英年早逝;伍子胥为躲追兵,缘极度紧张而一夜鬓霜;今人山东一农夫忽闻独子死于非命,为强烈刺激而精神失常;河南一教授乍悉错案被雪,于骤喜然极之中一命归天……。在临床乃至现实生活中,因长期的忧思、郁怒、紧张焦虑和情绪大起大落反复无常,从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神经内分泌失调以及癌症等的发病率大大高于常人者,早已不是耸人之言。据临床观察统计,癌症患者在发病前76%的人有过比较严重的精神创伤或长期的精神抑郁史。
不良情绪致病,中医称之为"七情内伤";西医称之为"心身疾病"。二者"异名同类",实为一体。中医认为:频繁持续而过度的情志变化,会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故有"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之说。情志内伤,主要是影响内脏的气机,使其升降失常,功能率乱。古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训。"怒则气上",过度的愤怒,会使肝气上逼,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出现面红目赤,眩晕头痛,俗称"怒发冲冠"。"喜则气缓",若喜之过度,会使气血涣散,血不奉心,心不主神,从而导致精神失常。"悲则气消",倘悲忧过甚,会使上焦气机闭塞,荣卫不布,郁而生热,伤津耗气,久而短气。"思则气结",如思虑过度,会使心神焦聚,正气留滞,气机不畅而使脾胃呆滞,食少纳差等。诸如此类,无不说明情绪对人体的保健和康复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和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医学也越来越注重精神心理因素对于人体的影响。新医学模式的产生,即是人们对于病因认识的重大转折。现代医学认为:心理状态,通过大脑、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影响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情志致病,已确实无疑。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关键在于如何调适与平衡。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难免会遇有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即便"事值可怒",但若思"生不再不,逝不可追",尚有何重于此?相比之下,百气自可消矣。欲要"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不平不气,受挫不馁,就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豁达大度,虚谷若谷,淡薄名利,有所追求,负重致远,勤奋不休。倘或一时难以达此境界,不妨权借一下转移宣泄之法,譬如听听音乐,看看电视,与挚友谈谈心,到郊外散散步,或专心攻读一本好书,或聚精会神于一件事情,以缓冲一时的愤然之情,使之"久而淡之,淡而忘之"。从生苦短,宇宙无限。若置身于天地之间,其生短如流星,其形微如飞尘,更何况人生之事呢?倘能免除世俗烦恼,愉悦身心,以尽天年,岂不贵哉善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