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059|回复: 2

[独家报道] “引江济淮工程”有其历史根据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52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52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8-3-21 08: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江济淮工程”有其历史根据
       不久前,有网友担心“引江济淮工程”从枞阳引水,是否违背自然规律,是否破坏了生态环境?其实,在古代,江淮相通。
    《江南通志》记载:漅湖【在桐城县东,郦道元《水经注》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太平寰宇记》在桐城县东二百一十里,其水发源庐江县界三公山下,入县界】。此漅为南巢。这条河流属于南淮水。《水经注》一十所云:淮水东逼浮山,昔也。楚元王受诗于浮丘伯,当亦以地为姓。

    笔者查阅了《庐州府志》、《水经注》等资料,古代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河流,源于杭埠河向南,经冷水关、庐江、沙溪、罗河、石溪、至破罡,再从松江(长河)到枞阳出口。庐江至石溪段在周朝以前称为渭川,不是渭水。据《庐江县志》关于潜川描述,在春秋时庐江至浮山北小赤壁段称为潜川,潜得名于潜师于豫章。《春秋大事表》:“定二年,桐叛楚。吴使舒鸠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秋,楚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败楚师于豫章,遂围巢,克之桐,为今安庆府之桐城县”。现为罗昌河、沙溪等河段,从罗河向北方向河流大部分消失,成了良田,但依稀看到河流痕迹,与G3高速相向而上。根据《晋书》记载,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萧衍在攻打寿州时,学习孙权的做法在濡须口筑堰,水淹合肥,他在浮山筑堰,水淹寿州,就是今天的寿县县城。姚鼐先生在《惜抱轩全集》中也描述了此事。枞阳县白柳镇官堰塥这一名称来源于浮山堰。

《东汉州郡之图》
   《全唐文·卷五百六》记载:罗珦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祠部员外郎,府除,徵为奉天令,刺庐寿二州,就加御史中丞,入为司农卿京兆尹。”《寿州志》记载,罗珦曾兴修河道连接寿州与至南淮水。罗珦为庐州刺史时,开垦农田二万倾,兴修水利,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庐江罗河镇至浮山北的小赤壁这段,命名为“罗珦河”,现写成罗昌河。枞阳县白柳镇公塥街道西行二公里牌坊队山冈上,以前有罗珦德政牌坊一座,料质为红麻石,四柱二梁,毁于上世纪。唐朝太子詹事杨凭撰写的《唐故太中大夫守太子宾客上柱国襄阳县开国男赐紫金鱼袋罗公墓志铭(并序)》:“入以材能为九卿,典司金谷,由朱邑之课第,循牟融之事任”。西汉官员朱邑任桐乡啬夫,朱邑后指桐乡。《光绪续修桐城县志》、《枞阳县志》都有记载。《宋要会辑稿》记载,宋朝罗适也有兴修南北河道记录。宋代历史地图显示,这条河流在宋朝时,南北还是相通的。沿着这条河流,从北至石溪,有罗家埠、罗昌河、罗家山、罗珦家、罗家享堂等名称。

古潜川示意图
    古代诗人描述这段山水,宋朝韦骧《初入淮上》
汴水方穷到淮水,大船蹇蹇拒风行。不知静里千帆过,唯喜空中一派清。
秋气已残山态老,夕阳未尽浪花明。牧儿随队閒无事,强作歌声和橹声。
宋朝杨万里《解舟铜陵,望淮山白云二首》
天惜淮山不惜银,浑银砌起一长城。淮山里在银城里,半山诸峰越样青
杨万里还有一首《舟过大通镇》:
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须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
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
宋代判府御带马帅安抚节使太尉孟侯珍翰,题书于浮山隐贤岩石壁上
昔年道友到齐安,今日重来只一般。讯(手)乘时推出世,淮山深处是浮山。
姚鼐先生《过黄陂湖》,又名《怀叶书山庶予》诗云
故乡东里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
姚鼐先生另一首《雨晴出庐江寄诸同学》
北风夜甚厉,急雨鸣淙潺。大树俯惊波,连舫缆其间。
崩腾势欲往,撼拒力何艰?势极晓应衰,柳叶摇翩翾。
柔桡荡春渚,芳草被澄湾。重阴既荡涤,丹霞忽斒斑。
舟进暮未休,野日澹以闲。回首碧林外,数点龙舒山。
邈彼二三子,送我出柴关。神会无远近,道合非附攀。
毋以损夷怿,属念为衰颜。
    这首诗说明姚鼐先生是乘船回来的,从庐江到枞阳,也只有这条水路。

浮山石刻

《宋二十六路之图》
    那现在怎么看不见这条河流呢?
    一是地震。根据地质部门资料,历史上庐江地震带多次发生不同程度地震,加之大别山山脉板块向东南倾移,使得庐江县这段地壳上升,河床隆起。二是东向河流的泥沙注入,使得河床淤塞。到清朝乾隆年间,在这一带进行改道,东向河流,如杭埠河直接注入现在的巢湖,罗河镇这段河流也筑堤、截断。枞阳境内破罡圩兴修,改道向东至袁子港,后因白荡闸兴建,这条通南向北的古河流就中断了。
    笔者曾在庐江县罗河镇走访时,遇到一位85岁村民李老先生。他介绍说,1957年庐江县发生旱灾,当时村民要在罗河沙子冈破堤抗旱,有许多村民前来阻挡。理由是,如果开堤,庐江县要淹三分之一,水可达舒城县。此事惊动了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才避免一场群众事件。
     综上所述,这条古河流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消逝,而这段河流所发生的许多历史事实,已被后人忘却了。




1521595042(1).jpg
东汉州郡之图.jpg
宋二十六路之图.jpg
古潜川示意图.jpg
1521595163(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284

回帖

5669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5669

灌水天才奖新人进步奖枞阳234社区帅哥勋章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8-3-21 10: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52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52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8-3-22 08: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关注,问好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8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