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302|回复: 3

[独家报道] 一个消失的地级市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5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54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12-17 08: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隋以前石溪齐安区域历史大事表

(征求意见稿)


[写在前面]“天下文章其出桐城乎”,非空穴来风。枞阳不缺的是文章,最缺的是一部完整客观真实地反映枞阳的历史。自新中国成立后,与桐城撤县,上世纪90年代才编县志,古代历史考证较少,历史出现断层。枞阳这块大地位于通南达北中轴线上,水运发达,有铜、铁、钒、稻、鱼等资源,素有“鱼米之乡,交通枢纽”之称。这里山川瑰丽,草木皆情。她动若狂涛,静如处子。曾动帝王云梦心,斯为龙眠之所。引来了骚人墨客放情、兵家青眼、释道谈禅、商家淘宝,更重要的是这里人才辈出,倜傥风流。在大运河未开之前,这里有一条古水道通江达淮,石溪是这条黄金水道上的高速服务区。丰富的山水使文人墨客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称谓繁多。从桐国到后来郡县,是舒州源头,又曾为庐州编管,历史演革复杂。由于江河改道,从昔日繁华到明清后衰落,尤其是清朝的政治打压,丰厚的文史,流失严重,其本地史志记载,语焉不详,实在遗憾!
在北京猿人发现之前,明清学堂课本:“洪荒之世,野处穴居;有巢以后,上栋下宇。”明朝学者方学渐《浮山赋》“以山为国”。人类有史记载是从洞穴开始。远古时期,浮山、白云东峰岩、西峰岩、青山石屋等天然洞穴,为先民生活提供了方便居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人类部落中心。枞阳县近年考古资料显示,有旧石器、新石器文化遗址多处。大宥(巢)是大约生活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部落,那时没有文字,他们指物为姓,如:桐、枞、竹、松、孔、巢、庐、柏、槐、萝、鲍、鹊、鸠、庸、蓼等二十多个部落。其分支男性传承的部落如桐子、枞子等,女性以舒开头,“舒”左舍右予,意为屋外人,指女婿这支部落,如舒鸠、舒鹊等。在周朝以前,他们以血缘关系组成以桐为中心的一个大的氏族部落,在长江中段的江南江北区域繁衍生息。尧南巡,舜派禹来治理,为禹国所属,留下了许多龙的传说。巢是远古时期衣、食、居、葬四大文明先驱。唐代诗人陆龟蒙:“词云太古万万古,民性甚野无风期。夜栖止与禽兽杂,独自构架纵横枝。因而称曰有巢氏,民共敬贵如君师”。一九七九年出版《辞海》“范增”和“居巢”条:“居巢治所在今安徽桐城南,项羽的谋臣范增即本县人”。笔者根据许是凡、徐扬武、陶醉等老先生生前口述,以及在读书过程中,积累了部分相关资料,现列表出来,供补充枞阳、桐城和安庆古代史资料参考,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一家之言,或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恳请专家、学者指正!欢迎大家撰文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时  间
称谓
别称
隶属
人  物
事             件
遗  址
资料来源
历史名人
夏及以前
南浦、帝乡
禹国
有巢氏(巢父),按:巢父不是一个人称呼,部族首领统称。尧、禹
我们称大宥,北方称巢父。传说黄帝曾在浮山修道,请大宥出山,大宥没有同意。《庄子•天下》“接万物以别宥为始。”《孔传》汉孔安国传“南鄛,地名。”《太平寰宇记》:巢县东南一百三十五里旧十五乡今八乡古巢伯之国,尚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又云:巢伯来朝,即此也,春秋时,此灭之以为邑,秦汉为居巢县,亚父范增居巢人,春秋但名巢,汉为居巢,盖有详略耳,后汉献帝建安中,曹公军居巢,孙权于濡须口,筑城拒守,又遣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后属吴,周瑜为居巢,张后以吴魏战争地,遂荒废,晋平吴复立属巢县。姚鼐云:汉之居巢在襄安。《释地三种•耆辜勇阵》曰:“郭巢,故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其城一重是此,时所郭也”。《一统志•卷七十六》古巢城【在桐城县南六十五里,《太平寰宇记》即古南巢城俗号古重城,城三重,故名。南北川泽左右陂湖】漅湖【在桐城县东,郦道元《水经注》施水又东经湖口戍,即此湖也。《太平寰宇记》在桐城县东二百一十里,其水发源庐江县界三公山下,入县界】。明朝这里设大宥乡。宥,通有。
浮山、白云东峰岩、西峰岩,有石渠(小赤壁与浮山相对这段,又叫石梁,相传为禹所开)、禹口(乌金渡口《禹口赋》)
清《禹贡九州图》、《禹贡会笺》卷十一、1979年出版《辞海》、《吕氏春秋·去宥》、《庄子•天下》《地理类,总志之属,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惜抱轩全集》、《江南通志》、《释地三种•耆辜勇阵》(清)吕调阳撰  台湾  新文丰出版公司、《浮山志》考古记载
姜尚、麻姑教人纺麻
前1845年
南巢
召南
巢伯、桀(履癸,姒姓)
《竹书纪年》:夏桀三十一(前1763)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南巢,三岁死于亭山,愚谓汤之兴师,本为民请命,原无杀桀之意,当时韦顾昆吾,皆助桀为恶者,其国皆在东方,而三朡在今定陶,亦必桀之与国也,升陑渡河,迂道安邑之西,以伐之正,欲使之东向奔逸,自求生道,桀战不胜,遂由三朡而窜南鄛,因放之于此焉,疏云“汤纵而不迫,故称放,此言得之,盖汤之放桀,与武之伐纣,气象判然不侔,若如孔氏所云,出其不意,是掩敌之不备,以求胜也,圣王以义行师,岂为是哉?
桀王城、桀王疑冢。唐山商周文化遗址。
《竹书纪年》、《嘉庆庐州府志*古迹》、《枞阳考古》
前828年
桐国
召南
巢伯(桐伯)
《大雅·常武》“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桐彝引》“桐于成周属荆舒,见惩于周公,非若汝坟江汉之区”。《浮山赋》“以山为国”。
浮山、白云东峰岩、西峰岩
《诗经》、方学渐《桐彝引》、方学渐《浮山赋》
前510年
桐国
召南
巢伯(桐伯)
四年(前511年),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前509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
居巢城
《史记》范蠡、庄生
前509年
居巢
召南
吴国
伍员
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於豫章,取楚之居巢。按:汉居巢县属庐江郡。隋为襄安县,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开城扶阳二县。七年废巢州及开城扶阳二县,改襄安为巢县,属庐州。《旧唐书》卷四十
居巢城、孔子回车处(在白柳镇)
《史记》、《嘉庆庐州府志*古迹》、《诗经·召南》
孔子南巡
前508年
桐国
楚国
浮丘公
定二年,桐叛楚。吴使舒鸠诱楚人曰:“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秋,楚伐吴师于豫章,吴人见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吴败楚师于豫章,遂围巢,克之桐。为今安庆府之桐城县。按:《史记》: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於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居巢城在巢北五里。
居巢城、丘公钓矾
春秋大事表卷四
浮丘伯。汉初大儒,从荀子学《诗》,又传于申公培。《诗序》:“申培师浮丘伯,浮丘伯师荀卿,是鲁诗距荀卿亦再传。”  唐朝成伯屿《毛诗指说》:“丘伯,齐人,秦时诸生。”按:齐人指齐安人。
前210年
南巢
南郡
衡山郡
秦始皇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为“亲巡远方黎民”,宣扬“功盖五帝,泽及牛马”,首次东巡郡县。后五载一巡守,列侯王贲(王翦王)、王离(王翦孙),伦侯赵亥,丞相隗林、王绾,卿李斯及五大夫赵婴等人随行。前210年南渡淮河,进入衡山南郡。唐•胡曾“惟有渭川流不尽,至今犹绕望夷宫”。唐•陈陶《蒲门戍观海作》“徐市惑秦朝,何人在岩廊”。宋•韩淲《满庭芳》“飞凫去,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明·苏葵诗云:“曲肱不倩邯郸枕,梦到罗浮看旧山”。姚鼐诗云:“秦皇谗听《邯郸曲》”姚鼐诗云:故乡东里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琴声清怨走邯郸。按:浮山有瀛洲之称,枞阳素有东海大梢之说,秦始皇有求长生不老之心,徐市有骗王之术。
浮山、徐家市
《中国历史纪事年鉴》、《嘉庆庐州府志》、《惜抱轩全集*汉庐江九江二郡沿革考》、1979年出版《辞海》、《诗经·召南》
《邯郸曲》曾刻在石溪雅歌堂柱上,无人能识,后被苏轼发现,试弹了一下,其声清怨。
前202年
桐乡
朱邑
舒、九江郡
朱邑
朱邑(?―公元前61年),字仲卿,庐江舒县人,西汉官员。朱邑初任桐乡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事务,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晋·潘岳诗云:“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谣”。晋·潘尼:“桐乡建遗烈,武城播弦歌”。
桐乡有上泖(箔)山、下泖(箔)山
班固《汉书》、《嘉庆庐州府志》、1979年出版《辞海》、
范曾
前139年
晋熙郡
庐江郡,舒建元二年(前139年)为郡治,灊始新和城《永元志》无,西华《永元志》无,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谯建元二年,割南谯属”。
《南齐书》 卷十四志第六 州郡上 
前138年
广武侯
淮南国、舒
欧望
汉武帝南征,东欧王欧贞鸣亡,子望举国内迁,封望为广武侯。拨茅山,得“茅山”名于此,有会稽山之称。或得平阳之名于石溪为浔阳,或此时设会稽郡,封阴安侯时废除。
石溪摩旗墩、枞阳摩旗山、拨茅山
《嘉庆庐州府志•古迹》、姚鼐《汉九江庐江二郡沿革考》
前129年
阴安侯(浮丘侯)
安邑
淮南国、舒
刘不害、刘建
南迁来的移民常与本地居民发生冲突,汉武帝封淮南国王刘安庶子刘不害为阴安侯,又名浮丘侯。其时把原地居民迁移至拓皋,有拓荒之意,设居巢县。让刘家直接管理东欧移民,时称越人,他们把浮山称为天姥山。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后,封兄刘伯妻子为阴安侯,封地在今河南省清丰县境内。后废除。刘不害受封地属淮南国,为楚地,河南省清丰县历史上不属淮南或楚。谢灵运诗云: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还期那可寻。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李白诗云:越人语天姥。语出于此。阴安是汉武帝南征时带来的名字,不是本地名称。
石溪皇家冲
《史记•孝文本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淮南王传》、《汉书·王子侯表上》、《册府元龟》、地方传述
左慈《  浮山赋》方学渐
前112年
阴安侯
衡山郡
卫不疑
阴安侯不疑,四月丁未以青功封,十二年,元鼎五年,坐酎金免”。民谣:“章庄府,鲁庄县,皇家冲,金銮殿”。
石溪皇家冲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地方传述
前106年
阴安
九江郡
刘彻
《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薄枞阳而出。《史记.封禅书》:明年(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传居于此。从龙泉山到灵山有九锁峰之称。
石溪皇家冲
《汉书·武帝纪》、《史记.封禅书》、地方传述
前37年
龙舒
庐江郡
“庐江郡领县十二:曰舒、曰居巢、曰龙舒……,郡治舒”。姚鼐先生诗云:“回首碧林外,数点龙舒山”。
《汉书·地理志》、《惜抱轩全集雨·晴出庐江寄诸同学》
羊续
68年
龙舒
庐江郡
羊续
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取以献。按:赤乌二年(238年),地震陷为湖。《吴志》、《巢县志》有载,现巢湖,称北巢湖。
乌金渡口乃得金之处、廉余堂(悬鱼堂)
《后汉书》、《嘉庆庐州府志*古迹》
这是铜的开采最早记录。枞阳考古资料佐证。
93年
阴安
庐江郡
刘吉
《后汉书·皇后纪第十下》
约210年
阴安县
南州
庐江郡
张辽
张辽救皖,闻城已破,筑垒于南峡戌。《吴志》云:“吕蒙与甘宁伐皖张辽,张军救之至峡石。闻城巳拔,乃退峡石,筑南峡戍。是古南庐州,因名南。”《元和郡县志•李吉甫》云:“出桐城县东南峡石山,东南入于江。”《元和郡县志•舒州下》阙佚云:“东南峡石山者,以旧山城言也。”
小赤壁(在白柳镇与浮山交界处)
《三国志·张辽传》、《吴志》、《嘉庆庐州府志*古迹》
214年
阴安县
南州
南庐江郡(南庐州)
吕蒙、鲁肃
建安十九年甲申,夏四月,孙权帅吕蒙及鲁肃攻皖。拔之,获太守朱光,以吕蒙为庐江太守。(分桐地为二,其南曰阴安县,城柳峰山之西。其北吕亭左县,城鲁谼山之东。)
吕蒙新城、鲁肃县城
《三国志》晋,陈寿,卷六·魏书六,《光绪桐城县志》、1691年《重修城隍庙碑记》、《吴志》
《袁绍传》记载:审配(?-204),阴安人也。官渡之战。
约317年
安丰县
东晋南迁,侨置安丰于会宫镇境内,后废。隋以旧址设同安郡。
会宫镇安丰为别其它地方的安丰改为安凤,安凤乡名称来源于此。
《惜抱轩全集·郡县考》
344年
阴安县
建元二年,“晋熙郡,新冶、阴安、怀宁、南楼烦、齐兴、太湖左县。
《南齐书》州郡志
350年
阴安县
南州
南庐江郡(南庐州)
靳豚、陶侃
建元六年庚戌,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会于昌城,将功邺。魏主闵自将击之,战于苍亭,贺度等大败,死者二万八千人,追斩靳豚于阴安,尽俘其众而归。闵戎卒三十余万,旌旗、钲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也。
山河城隍庙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第98卷、《嘉庆庐州府志•人物》
陶侃(259年-335年)《乾隆庐江县*人物》
397年
阴安县
南州
晋熙郡、豫州
晋惠帝、晋安帝、
《光绪桐城县志》晋熙者,阴安也。晋惠帝时南渡,侨置晋昌郡于石溪,安帝时因避孝武讳改为晋熙郡。晋安帝分庐江立。领县五,户一千五百二十一,口七千四百九十七。去州陆八百,无水;去京都水一千二百,无陆。怀宁令,晋安帝立。新冶令,晋安帝立。阴安令,汉旧名,属魏郡,《晋太康地志》属顿丘。南楼烦令,《永初郡国》、何、徐志无。太湖左县长,文帝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太湖、吕亭二县,属晋熙,后省,明帝太始二年复立。
石溪章庄
《光绪桐城县志》、《宋书》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南朝梁  · 沈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司马光编 胡三省注。
陶弘景《  浮山赋》方学渐
427年
阴安县
晋熙郡
刘旷之、刘琛
元嘉四年刘旷之继承刘粹,官到晋熙太守。刘旷之去世,他儿子刘琛继承。刘琛死,没有儿子,封爵被取消。刘旷之继承刘粹,官到晋熙太守。
石溪章庄、山河城隍庙
《宋书》 卷97《蛮传》
453年
阴安县
晋熙王
刘子舆
刘子舆,字孝文,刘宋孝武帝刘骏(453年-464年在位)第二十一子,初封晋熙王。后来宋太宗明皇帝刘彧把他过继给刘义真为后嗣,袭封庐陵王。为辅国将军、南高平、临淮二郡太守,并未拜,为太宗所杀。
石溪章庄、山河城隍庙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高帝下
465年
阴安县
晋熙王
刘昶
刘昶(435-498),字休道,宋文帝刘义隆第九子,在宋封义阳王,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怀疑刘昶有异心,刘昶被迫逃往北魏,在北魏历任侍中、征南将军等职,官至大将军,封宋王。死后谥曰明。
石溪章庄、山河城隍庙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高帝下
466年
晋熙太守
阎湛之、沈灵宝
泰始二年(丙午,公元466年)“沈灵宝自庐江引兵攻晋熙,晋熙太守阎湛之弃城走。”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一【宋紀十三】
470年
阴安县
晋熙王
刘燮、谢修仪
泰始六年刘彧把儿子刘燮过继给他,并追封他为晋熙王。刘燮(470年-479年),字仲绥,宋明帝刘彧第六子,母为谢修仪,改姓射,封晋熙国妃。宋明帝封刘燮为晋熙王,食邑三千户,出继宋文帝第九子刘昶。元徽元年,使持节、监郢州、豫州之西阳、司州之义阳二郡诸军事,加封征虏将军,任郢州刺史。
石溪章庄、山河城隍庙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高帝下
477年
阴安县
齐王
萧道成、刘昱
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拥立其弟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齐王。。
齐安王生祠
《南史》卷十四列传第四宋宗室及诸王下、
按 “齐安王几上美石  ”当为 “齐安江上美石 ”。苏轼 《怪石供 》 ...,按 “珍 ”当为 “真”,见 《南齐书 ·纪僧真传 》
477年
阴安县
南安
晋熙郡、南豫州
梅式生
晋熙太守领县。升明初,晋熙蛮梅式生起义师斩晋熙太守,并任晋熙太守。
石溪章庄、山河城隍庙
《宋书》地理志南豫州、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
479年
阴安县
晋熙郡、南齐
萧道成、刘燮
萧道成受禅,建立齐朝,降封刘燮为阴安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五月,刘燮被杀害。
石溪章庄、山河城隍庙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 高帝下
480年
齐安郡
齐都
晋熙王
萧銶
《南齐书》记载:“右一郡,县邑事亡。  弘农郡……寿阳郡……怀宁郡……宋安郡  、齐安郡。凡四十五郡,荒或无民户”。齐受禅,改年号为建元,刘燮降封阴安县公,后以谋反赐死。齐源于谶纬之说,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刘宋”。阴安改为齐安,迁治于现在的石溪街。
石溪旧城
《南齐书》、民间传述
486年
齐安郡
晋熙郡、南齐
萧銶
萧銶(479年-494年11月7日),字宣攸,南齐高帝萧道成第十八子,齐武帝萧赜之弟。生母陆修仪。齐武帝永明四年二月己未(486年3月18日),封晋熙王。
石溪旧城
《南齐书》
494年
齐安郡
晋熙太守
纪僧真、纪僧猛
建武元年,纪僧真启进其弟僧猛为镇蛮护军、晋熙太守。
石溪旧城
《南史  纪增真传》
500年
齐安郡
晋熙王
萧宝嵩
萧宝嵩(?—502年4月5日),字智靖,南齐明帝萧鸾第十子也。永元二年,为冠军将军、丹阳尹。仍迁持节、都督南徐兖二州军事、南徐州刺史,将军如故。中兴元年(501年),和帝以为中书令。明年(502年),谋反伏诛。
石溪旧城
《南齐书》
514年
晋安
晋熙郡
萧衍
梁天监十三年(514年),萧衍在浮山峡筑堰,阻遏自西向东流淌的淮水,迫使淮水上壅,以淹寿春。按:《水经注》南淮水,施水。古有渭川、伊川、潜川、淮上之称。萧衍筑浮山堰,水淹寿春。现在引“江济淮”工程取口于枞阳,有其历史和科学根据的。
官堰塥名称来源于此
《梁书》、《光绪桐城县志》《惜抱轩全集》
519年
晋安
晋熙太守
张澄
天监十八年 ,张惠绍之子张澄,“澄初为直阁将军,丁父忧,起为晋熙太守”。
石溪旧城
梁书·列传·卷十八
526年
齐安
南安
晋熙太守、南豫州
夏侯亶、张澄
南朝梁普通七年七月,夏侯亶与湛僧智击破魏军,萧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改编行政区划,恢复了南齐时的豫州编制,以寿阳为州治。夏侯亶同领豫州、南豫州刺史,坐镇寿阳,总控淮南,为萧梁守好北大门。夏侯亶轻刑薄赋,奖励农耕、减轻徭役,流散的百姓逐渐回来。百姓歌之曰:我之有州,频仍夏侯;前兄后弟,布政优优。晋熙太守张澄,并世之骁将,北道会焉。
石溪旧城、二难祠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二十五
549年
齐安
晋熙太守
梅伯龙、侯思穆
“任忠,字奉诚,侯景之乱,忠率乡党数百人,随晋熙太守梅伯龙讨景将王贵显于寿春,每战却敌……会京城陷,旋戍晋熙”。551年,侯景派侄子侯思穆据守齐安。姚鼐云:侯景时,庐江设湘州或南设齐州。
石溪旧城
晋书卷四十三列传十三、《惜抱轩全集》
552年
齐安
晋熙郡
萧大圜
萧大圜(?—约581),字仁显,北朝周、隋间学者、文学家,南朝梁宗室。南朝梁简文帝第二十子。元帝改封晋熙郡王。
石溪旧城
《南齐书》
575年
齐安
晋熙太守
萧摩诃、王康德
太建七年,萧摩诃随又随吴明彻进军包围宿预,击走齐将王康德,以功被封为晋熙太守。
石溪旧城
《陈书》列传 卷二十五。
575年
齐安
高安
晋熙王、晋州
陈叔文、鲁广达、田伯兴
陈叔文,字子才,晋熙王叔文,宣帝第十二子。性轻险,好虚誉,颇涉书史。太建七年封晋熙王。位都督、湘州刺史。后来投降隋朝,隋文帝嫌其不忠,而方怀柔江表, 遂授开府、宜州刺史。陈亡,入隋,后为尚书主客郎。 (太建五年九月)戊午,平固侯陈敬泰等克晋州城。九月甲子,阳平城降。壬申,高唐太守沈善度克马头城。甲戌,齐安城降。(《陈书》卷五 本纪第五)
    (太建七年冬十月)己巳,立皇子叔齐为新蔡王,叔文为晋熙王。(《陈书》卷五 本纪第五)
    (太建八年冬十一月)丁酉,分江州、晋熙、高唐、新蔡三郡为晋州。(《陈书》卷五 本纪第五)按:此江州者,枞阳也。高唐应为现在的怀宁县高河镇。按:晋州为舒州前生,大约是原安庆市范围。
    (太建十年冬十一月)十二月乙亥,合州庐江蛮田伯兴出寇枞阳,刺史鲁广达讨平之。 (《陈书》卷五 本纪第五)
   
石溪旧城、马头城位于会宫镇兰桥村
《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二  、《陈纪》六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光绪庐江县志》、《陈书》卷五 本纪第五、《光绪桐城县志》
581年
齐安
晋州
扬广、李彻
开皇元年,杨广封为晋王,齐安郡公李彻总晋王府军事,作为他的辅佐。
石溪旧城
《隋书》
598年
齐安
同安郡
隋开皇十八年,设同安郡,晋州齐安、江州枞阳废。同安郡设在原会宫镇安丰旧址。
同安旧城
《隋书》、《惜抱轩全集》
这里设郡的原因是拨茅山铜的开采。
(本表属于征求意见稿,作者系政协枞阳县文史委研究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7

主题

1148

回帖

5875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5875

新人进步奖

性别
发表于 2017-12-18 23: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钒应该是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5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54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9 14: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先生,打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5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54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1 20: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各位提出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9 07: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