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7-8-8 20:13 编辑
也侃张孝祥 近来我在《全宋诗》中看到张孝祥的诗词时,感觉他的简介不准确,于是就查询一番。先是查了一些资料,又百度了一下,对张孝祥简历大致是这样描述: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干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英年早逝。也有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张孝祥(1132-1170)。张孝祥1132年出生,估计是根据《于湖居士文集序》中的张孝伯“长孝伯五岁”推算的,或是根据《宋史》而推算孝伯的,姑且不论。张孝祥果真只活三十八岁? 一、张孝祥到底活多大 先看张孝祥儿子张同之的墓志铭,《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公讳同之,字野夫,世为和州乌江人,盖唐司业籍之后。曾祖几,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妣冯氏安定郡夫人。祖祁,朝请大夫,直秘阁,妣孙氏、李氏恭人,时氏硕人。父孝祥,显谟阁直学士、朝奉郎,赠朝散大夫,累赠通议大夫,妣时氏硕人。公以显学致仕,恩授承务郎、监乎江府粮科院、两浙转运司提辖催促纲运官,迁承奉郎、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迁承事郎、宣义郎,用荐者人为提辖文思院、提辖杂买务杂卖场,迁宣教郎,除将作监主簿,改太府寺丞。以太上登极,恩迁通直郎,迁司农寺丞,擢知滁州,迁奉议郎。创缮戍兵营寨赏,特授承议郎,知舒州,除淮西提举兼权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兼提点江淮湖北铁冶铸钱公事,迁朝奉郎,复迁一官。言于朝,愿回授本生母李氏,朝廷许之。寻以今上登极,恩迁朝散郎。于是岁大饥,淮西尤甚,公赈荒尽力,民赖以安。上嘉其劳,赐诏褒宠,特授朝请郎,再任。庆元元年七月,除直秘阁,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明年,遇疾卒于官舍,享年五十,时三月二十二日也。娶韩氏,朝奉郎画之女,先公十八年卒。继章氏,今中散大夫冲之女。子男三人:亿,将仕郎,俣,先公敷月而夭,佣,将以公致仕恩任之。文字表明,张同之去世时间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3月,年龄50岁,古人以虚岁计算,就是说张同之是1147年出生的。根据《印学简谱》记载:庆元二年丙辰张同有“张同之印”。四侧边款“十有二月,十有四日,与予同生,命之曰同”以篆书镌成。命,父母之命,张孝祥把出生月日相同的二儿子命名为同,这就是说张同之有个兄弟也叫同,与张同之同月同日生。说明张孝祥有二个儿子。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张同之印(来源于网络) 根据《于湖居士文集》和《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的记载,张孝祥的家人有夫人时氏,妾李氏。有二子,一子同,一子同之。二女,一女嫁沈子直侄子,一女嫁韩子云儿子。张同之夫人韩氏,继配章氏,子三,亿、俣(夭折),佣。 张同之出生是1147年12月14日,简介上张孝祥出生1132年,那就是说张孝祥15岁养了张同之。如果是张孝祥先私娶李氏,李氏是李冲元孙女,为大户人家,没有可能。再者,张孝祥也没有到石溪齐安的机会,张孝祥写的《汪文举墓志铭》文中,明明记录着他十八岁还在南京蔡清宇那儿读书。如果张孝祥先娶时氏,那张同之还有一个哥哥。古人十八才授成人之礼,像张孝祥这样名门望族,他父亲张祁不可能有越礼行为,让张孝祥十三、四岁就结婚。张孝祥父亲张祁是在1146年任淮南转运使,此时张孝祥28岁,才有机会到石溪齐安。张孝祥父亲举荐了汪胶,汪胶父亲正好在当桐城令,《汪文举墓志铭》中已写得非常清楚,这也与张同之的1147年出生相吻合。张孝祥有二子二女,《于湖居士文集》中有:《下定书》、《送礼书》、《回韩子云定书》、《回沈子直礼书》等。说明张孝祥嫁了二个女儿,给长子完婚。根据张孝祥写的《追荐六二小娘子水陆疏代摁得》文,他的女儿还养二个孩子,这篇追荐文是在女儿死后写的。所以,张孝祥在有生38年内是难以完成的。 有趣的是宋朝王明清撰写的《玉照新志》上的记载:绍兴乙卯,张安国为右史,明清与仲信兄在左,郑举善、郭世模从范、李大正正之、李泳子永多馆于安国家。春日,诸友同游西湖,至普安寺。于窗户间得玉钗半股、青蚨半文,想是游人欢洽所分授偶遗之者。各赋诗以记其事,归以录示安国。安国云:"我当为诸公考校之。"明清云:"凄凉宝钿初分际,愁绝清光欲破时。"安国云:"仲言宜在第一。"俯仰今四十余年矣,主宾六人俱为泉下之尘,明清独苟存于世,追怀如梦,黯而记之。《宋诗拾遗》也有同样记载:绍兴乙卯张安国为右史明清与仲信兄梁举善(以上原缺,据《玉照新志》卷五补)郭世祯李大正李泳多馆于安国家春日诸友同游西湖至普安寺于窗间得玉钗半股青蚨半文想是游人欢洽所分偶遗之者各赋诗以纪其事:凄凉宝钿初分际,愁绝清光欲破时。留与人间作佳话,绿窗琼户老蛛丝①。【按】① 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二○○。二个版本均记载了绍兴乙卯,这年为公元1135年,张孝祥邀王明清一帮朋友在他家举春日游诗会。按照张孝祥简历中的1132年出生,这年才4岁! 张孝祥乾道五年八月十日还在游太湖,《水调歌头·垂虹亭》词云:“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鸥鹭亦翩翩。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不用知馀事,莼鲙正芳鲜。”(《全宋词》中华书局 第三册 第2183页)。那就是说1169年8月,张孝祥还活着。而简历上写着:是年夏于芜湖病死。据《宣城张氏信谱传》裁:“庚寅冬疾作,遂卒”。庚寅为乾道六年,即公元1170年。 关于张孝祥英年早逝说。我们来看一下张孝祥写的《丙戌七月望日自南台游福严书留山中》:“乞我一枝筇,经行又别峯。水流仙界叶,风落化城锺。锡去泉无恙,车行石有踪。却怜磨衲老,曾见两儒宗①。【按】① 自注:自方广、南台主僧万致一能诗,吕紫微、汪内相昔尝指授”。此诗作于丙戌七月十五日,南宋丙戌为干道丙戌,即1166年, “乞我一枝筇”,筇,拐杖。说明张孝祥老态龙钟了。再看《卍庵自东林欲还蜀某以报恩招之大人赋诗劝请再次韵其二》:“忆携拄杖过东林,掣电奔雷听法音。青壁倚天元满眼,白云出岫本无心。峩眉江崄公无度,法眼泉清我欲寻。手种庭前柏树子,孤根应比乡来深。” 诗中“忆携拄杖过东林”,“拄杖”表示张孝祥步入老年,中国古代有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也就是说此时张孝祥年龄应该不小了。这首张孝到池州写的《将至池阳呈鲁使君》:“珍重池阳鲁使君,忘年交契独情亲。江山佳处公开府,风雨来时我问津。翠逼笋舆松径合,绿随秧马稻畦新。东归剩作登临好,病怯诗肠故恼人”。也说明张孝祥与鲁使君忘年交,张孝祥年龄应该也不小。《寄方帅 其二》:“贱子如今休说穷,玉麟铜虎信频通。君今持橐甘泉里,我不投书苦海中。且愿耕桑依地主,长教温饱荷天公。回思三十三年事,一笑相逢两秃翁”。其中“回思三十三年事,一笑相逢两秃翁”。两秃翁,他与方务德二个人头发都落了,说明张孝祥与方帅二个人年龄比较大了。张孝祥像这类描写张孝祥老态的诗词还有,不再列举。 综上所述,张孝祥生年只有“三十八岁”的说法是错误的,那他到底哪年出生?先看看与他同时期人的年龄,在吊、忆张孝祥的诗中有:杨万里《怀张安国》,杨万里(1127年-1206年),王阮《挽张舍人安国四首》,王阮(1140-1208),王质《忆张安国》,王质(1135~1189),陆游《忆(原作惜,据钱校改)昔偶见张安国周子充刘韶美王景文陈德召任元受遗集为之感怆作长句纾悲不知涕泗之集也》,陆游(1125年—1210年),王十朋《提舶示观楚东集用张安国韵因思鄱阳与唱酬者五人今六年矣陈何二公已物故余亦离索为之慨然复用元韵》:“忆昔江东会众仙,诗筒来徃走山川①。造楼游戏偶成凤,炼石辛勤同补天。堪叹交游隔生死,尚余文字带芳鲜。欲收膏馥增前集,舶使新诗自合编。【按】① 自注:时陈在豫章,何按属郡,诗筒常徃来”。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综合这些的人出生年月,王十朋于1171年8月6日去世,张孝祥去世在1170年冬,这与王十朋生前怀念的诗及其去世时间基本一致的,从他们之间诗文来往看,张孝祥生年约与王十朋相差不太大。 张孝祥在给好友汪胶的祖父汪文举写的《汪文举墓志铭》中:“余年十八时居建康,从乡先生蔡君清宇焉学。清宇之门人以百数,有汪氏子胶者,小于余两岁,修谨敏锐,独异流辈,余亦敬而友之也。……(胶)连取乡荐,号名进士。后十年,家君奉使淮南,胶之父处仁官舒之桐城,亦以才办治,家君荐之。……余与胶游二十年,余官临川、吴门,胶尝千里来过。……问阅内典有得,属绩不乱,干道丁亥二月戊子也,年七十有二。葬以十一月乙酉,……”(《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九)。张孝祥十八岁居建康,在蔡清宇那里读书,与汪胶成为好友。后十年,张孝祥父亲张祁任淮南使,汪胶父亲汪处仁任桐城令,张祁举荐了汪胶。张孝祥后来与汪胶交游二十年,此时张孝祥年龄应该是四十八岁,汪文举在干道丁亥二月年去世,这一年为公元1167年,因而推算出张孝祥生于1118年。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中的张孝祥《临存帖》,纸本,行书,纵31.3厘米,横45.9厘米。此帖书法论者称其书法“真面放,卓然有颜真卿风格”(《宋史》)。鉴藏印记“清容斋"(朱文)及项元汴等印”。历代着录《式古堂书画汇考》。识文:孝祥昨者过辱 临存仰佩 敦笃之眷 不胜感著之极 畏暑如焚 恭惟 神相 行李 台候万福 孝祥无缘往见 益以愧负 驰此少致 谢悃 右谨具呈 应辰提干校书年契兄。六月 日年弟张孝祥剳子。这里有一个重要信息“应辰提干校书年契兄”,应辰,汪应辰(1118—1177),字圣锡。官职提干校书。生于宋徽宗政和元年,卒于孝宗淳熙三年,年五十九岁。古时年兄,表示同榜同科的人相互称呼,同年既可表示同榜同科的人相互称呼,也可表示同龄人相互称呼。年契兄,契者契合也,年龄相契合,即为同年龄。可以印证张孝祥出生在1118年。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 张孝祥《临存帖》(来源于网络) 二、张孝祥的军事才能 在考查张孝祥简历时,发现了一件事,许多都知道张孝祥文学才华,而忽略他的军事才能。他有一个官衔是“知静江军府事”,这个官职是管理这一地方军事行为。张孝祥在世时期,南宋的战场主要集中在江淮一带,战事频繁。宋朝章甫《简张安国》云“西风澹日边云碧,岁晚军情犹未得。不应矫首送飞鸿,想得攒眉正忧国”。这首诗表明张孝祥参与抗金作战。张孝祥《寄方帅 》“将军知我非徐庶,不向江边起卧龙”。这句诗从侧面反映了方务德对张孝祥的军事能力,是非常赞赏的。张孝祥《和王景文》诗中写道:“王师行六月,淮海静无波。元老前筹密,诸军捷奏多。西风向萧瑟,北顾要谁何。闻说收兵后,讴吟杂雅歌”。这首诗描述了在沿长江一带的作战情况。宋王质《八声甘州•怀张安国》:海茫茫、天北与天南,吾友定安归。闻濡须江上,皖公山下,驾白云飞。莽苍空郊虚野,古路立斜晖。颜跖皆尘土,苦泪休挥。一代锦肠绣肺,想英魂皎皎,健口霏霏。望寒空明月,无路寄相思。叹千古、兴亡成败,满乾坤、遗恨有谁知。今何在,一川烟惨,万壑风悲。【按】安国死后,在淮南屡降,凭箕作诗词偈颂及结字,比生前愈奇伟。淮(怀)宁宰陆同得遗墨尤多。(《全宋词》第2129页)。本阙反映了张孝祥英勇抗和军事指挥才能, 从张孝祥与刘恭父大量诗词中,可以看到,张孝祥为刘恭父的军事参谋,刘恭父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这首诗是刘恭父知枢密院事时的送行之作,《鹧鸪天•饯刘恭父》“浴殿西头白玉堂。湘江东畔碧油幢。北辰躔次瞻星象,南国山川解印章。随步武,谢恩光。送公归趣舍人装。它年若肯传衣钵,今日应须釂寿觞”。张孝祥在刘恭父的帐下《浣溪沙·刘恭父席上》“卷旗直入蔡州城。只倚精忠不要兵。贼营半夜落妖星。万旅云屯看整暇,十眉环坐却娉婷。白麻早晚下天庭”。还有近二十首,不再录入,有兴趣朋友可以研读。 王质《和张安国闻捷》“两京乔木久秋风,甘露棠梨非汉宫。铁凤雕零周庙古,玉鱼流落汉陵空。朝催战鼓云埋阵,夜发戈船月照篷。宣德楼前清御道,明年元会纳羣工”。不见张孝祥原作,但这首诗说明了战争胜利消息。张孝祥大量的诗词及文章有关抗金的军事决策,表明他的才能非同一般,在风雨飘摇南宋朝廷中,主战和议和之间斗争激烈,许多将领之间不和,缺乏统一指挥,张孝祥也是独木难支。 三、张孝祥的儿女情怀及佛门缘结 张孝祥生长在宋朝官宦之家,自己以学优而考取状元,其子孙也是官员。根据《于湖居士文集》、《宋故运判直阁寺丞张公埋铭》和《全宋文•张孝祥》,综合这些书的记载,张孝祥担任的职位和享有的荣誉:任校书郎、后任左通直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承议郎、充敷文合待制、知静江军府事。任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显谟阁直学士、赐紫金鱼袋、赠朝散大夫、累赠通议大夫。张同之官职有:恩授承务郎、监乎江府粮科院、两浙转运司提辖催促纲运官,承奉郎、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承事郎、宣义郎、提辖文思院、提辖杂买务杂卖场、宣教郎、监主簿、太府寺丞、迁通直郎、司农寺丞、擢知滁州、奉议郎、承议郎、知舒州、淮西提举兼权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兼提点江淮湖北铁冶铸钱公事、朝奉郎、朝散郎、朝请郎、直秘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长孙张亿、将仕郎,次孙张佣、荫恩致仕。 张孝祥的儿女情怀非常深厚,有大量诗词文章,已有许多学者论述,不再赘述,下面从家庭生活角度来分析一下。 张孝祥夫人时氏,在去世时,吊以告文,《亡妻时氏宿告文》:“呜呼哀哉!自癸未至于戊子,吾妇之死于是六日矣。越己丑,将殡于宝林之佛寺焉。呜呼哀哉!尔尚知之乎否?” 时氏棂栖于宝林寺,据推测,长子同为其所养,未见有子嗣记载。 张孝祥二夫人李氏,育子张同之,长孙张亿、将仕郎,次孙张佣。桐乡古为桐国,李氏长期生活在桐乡,张孝祥经常念及妻子和儿女,他在《念奴娇·风帆更起》词中是这样写的:“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桐乡君子,念予憔悴如许”。李氏早年信道教,后来因女儿皈依佛门,她陪同女儿一起,潜心向佛,在浮山圆寂,张孝的祭文《祭大慧禅师文》“惟师道大德备,为人天师。细入微尘,妙周沙界。无呼不在,一以贯之。言语赞扬,其则孺远。双林告变,只履云归。海断慈梁,人剜慧目。性路谁辟,佛灯永炮。像法之替,夫孰不悲?孝祥辱登师门,见谓可教,三曰之诲,铁痼起死。仲夏委书,曰将来临。日听孥音【 一一】,乃以讣至。惟日在天,人有明晦。我常与师,起居饮食。师存师亡,彼见如此。我辞荐羞,亦以彼故。尚享!”【一一孥:原校疑当作「孥六」】(《大慧禅师禅宗杂毒海》卷下,绩藏经第二编第二六套第一册)。后来,张同之在母亲李氏生前禅修的地方,写了“碧云岩”以寄托孝思。见浮山石刻。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jpg 浮山张公岩石刻 张孝祥女儿水陆,因与家人不和,皈依佛法,圆寂时丢下了二个外孙,《追荐六二小娘子水陆疏代摁得》“人谁无死,独抱难言之寃:佛是真归,冀垂善救之力。亡女六二娘怨亲融释,体性圆明,知住坏之俱空,忘生平之不满。径超十地,永脱三涂,及两孤儿,获无量福。”(《全宋文》卷五七O六 张孝祥 二八《于湖居士文集》卷二六)。 张孝祥儿子出生,他写了二首诗,《和都运判院韵辄记即事》其二:“平生烟霞成痼疾,置在朝市殊不宜。梦寻归路向何许,淮南小山生桂枝”。张同之在桐乡读书,十六时,因张孝祥政绩显著,受到杨柳之举荐而授官,见《与杨柳之》“癸未(1163)诏书,凡今郡太守若部刺史之有治绩者,其各以叙补侍从之阙”。这与张同之墓志铭中“公以显学致仕,恩授承务郎”,是完全一致的。 张孝祥在浮山参禅礼佛,成为佛门居家弟子。这是张孝祥皈依三宝,乾明禅师度他为弟子的偈颂。《乾明舜老度弟子求疏二首》:“学道参禅不必僧,祖师元是偿南能。出家须要护身符,钱在檀门不可呼”。(《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五) 张孝祥请乾明禅师住浮山,作《请舜老住浮山疏》:“三千大干,总是无边佛剎;一个半个,难得本分道人。但看直下承当,且教逢场作戏。舜公长老入华严海,得解脱门。牢绊草鞋,饱参知识;撒开布袋,历勘诸方。留须水以弥时,会浮山之虚席,殷勤娄请,珍重此行。菩萨子吃饭来,且与钟鱼作主;好阿师恁么去,要令龙象依仁。二千里外,不得嫌人;三十年后,切忌错举”。《于湖居士文集》卷二五) 张孝祥为浮山三塔重修作《重修三塔偈》:“七泽所潞,十年九潦;三塔虽在,四壁常空。仰众佛之尤奇,念残僧之益少。化身千百亿,莫非为物慈悲;弹指一剎那,孰肯随绿布施?尔时居士,复说偈言:宝塔元不坏,因汝有坏时。但使塔重成,汝得不坏果”。(《于湖居士文集》卷二六)。三塔,在浮山“三宝塔”附近有三塔,珍藏佛家舍利,二塔毁于文革,现存“三宝塔”,《浮山志》有相关记载。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8.jpg 浮山三宝塔 张孝祥病愈后,供奉佛道场,《病愈答愿供佛道场疏》:“六道三涂,无非厉虐;十方诸佛,普示救援。载翰幻躯,夙依真谛,属有负薪之疾,愿荐伊蒲之羞。精神所加,昭应如答,未修报礼,每惕初心。惊半夜之钟,常交于梦寐;求三年之艾,又爽于节宣。用敬复于前言,以导迎于新祉。伏愿徧周沙界,悉坐道场,闻秘密言而除贪嗔痴,受甘露味而得戒定惠。使众生业障,因法施而蠲除;则弟子沉愈,当不药而清愈。稽首阿难教,焉我大医王”。·张孝祥在给《王枢密》:“属有负薪之疾,未倏敛版之恭,敢彻书函,冒干齐斧”。说明他的病情,朝廷也知道,应该不是一般的病。 限于篇幅,摘录几篇有关张孝祥在石溪镇活动及与当地人交往的诗文。 《与舒州王守上所倚注》:龙舒,两淮名镇,治道清净,民以宁壹,甚盛德也。惟梗亮之操,纯茂之气,荐绅仰焉仪表。当还本朝,增重形势,敛惠一州,非其所耳!伫庆三节之行,宾客之旧,当先众人候见于国门外矣。(《全宋文卷》五六九九 张孝祥九五三) 《齐山》“江山平远三千里,水石嵌空二百岩。地辟天开成洞府,峰回路转有精蓝。九华却立才堪倚,万井横陈我所监。欲赋齐山无杰句,梦中危壁尚巉巉①。【按】① 原校:一本作提笔上巉巉”(《全宋诗•张孝祥》)。齐山,指浮山。有人也许说不会吧!一是在齐安之境的山,石溪镇,南齐时设齐安郡(县),属晋熙太守或王领辖。其次,在长江周边,与九华山隔江相望,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以前僧舍林立,其独特地貌,不但长江流域没有,就是在全国也找不到第二个。 《题夏氏庄》“平湖漠漠雨霏霏,压水人家燕子飞。欲向湖东问春色,杏花无数点征衣。”夏氏庄在枞阳县会宫镇夏叽,与张家竹园一河之隔。 《齐安郡夫人挽章》“题注:钱长主之孙女,杨子宽之内子。储祥吴越王家子,媲德蓬莱阁上仙。汤沐几年开大国,笄珈长夜揜穷泉。鸾台晓月悲尘镜,凤轸春风泣断弦。木落荄枯何限恨,藁砧应赋悼亡篇。(《于湖居士文集》卷七)钱长主,舒州齐安人。孙女嫁给杨子宽,一女嫁给吴芾。 张孝祥于1151年10月给友人王虚中写了《龙舒净土文序》,此时张孝祥父母、夫人时氏住在宣城。这篇文太长不录,见《于湖居士文集》。王虚中(1091—1073),宋朝龙舒人,又称王龙舒,谱名蔚,乳名伯七,王巩孙。高宗时进士,官以襄令授宣州教授。早年居铜陵白华乡,后随长子千二迁居桐城竹子湖,形成竹子湖派王氏(《桐城王氏宗谱》)。弃官礼佛,著《龙舒净土文序》,他医术精湛,经常在桐城、枞阳、铜陵、庐江沿江一带给人治病,广结佛缘,布施佛法,称日休居士,著《伤寒补遗》。 《赠白云道人赞》“白云说相,口舌澜翻。南山雾中,时见一斑。是耶非耶,吾不得而知也”(《于湖居士文集》卷一五)。唐代这里设过白云司,白云禅师、白云道人、白云岩,白云的名字现在还有许多。 据《石渠宝笈》记载“跋李公麟石鼎联句图,张孝祥安国氏观于南郡冲公堂上,信一代奇笔也,养正善藏之。干道戊子(1168)八月十日”。(《石渠宝笈》全宋文卷五七O二)冲公,李冲元,字元中,舒州龙眠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北宋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任袁州司理参军。以赋咏自娱,曾撰鞠城等铭,刻石以传。工书翰,追踪钟、王,与李公麟(1049四九―1106)、李亮工同时登第,号"龙眠三李"。与黄庭坚、苏辙为友,黄庭坚曾撰《难禅阁铭》。张孝祥把这幅送给龚养正了,张孝祥二夫人李氏为李冲元孙女,李家祖传墨宝也只有这个女婿才能得到。 《应庵老偈二首》:“应庵老子六十,我已新添一年。欲话元正启祚,山僧约我茶边”。(《于湖居士文集》卷二六),应庵,又叫幸庵、兴庵,在枞阳项铺镇龙虎村。 四、张孝祥家的秩事 先把几个重要地名介绍一下,石溪设镇起于宋初,古为南巢,后为桐国,汉初为舒,设桐乡,又称龙舒,光武帝封阴安侯国,三国及晋为阴安县,晋熙郡治所所在地,南齐时设齐安郡,隋炀帝及唐初时为同安,唐中晚期设桐城县,移治于现在的桐城,齐安设白云司,宋设务和漕司,有同安钱监。石溪镇街道为东西、和南北二条主街道,人称十字街,也有人说是把石溪街的读音,错读成十字街。它西与浮山隔水相连,东有齐皋、藏船滩、毛家庄、齐岗、再向东是张家弄、李家弄、严家弄。李家弄北为胡家庄,以前居有杜家和蒋家。胡家庄东边是何家山,为何家庄,东北有安边堂(百度地图有标识)。我所提的这些村庄,没有一个庄子是原姓,但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于湖居士的来历,张孝祥罢归后,觉得自己有点像屈原一样,虽有忠心报国之心,而报国无门。齐安有个画工叫胡焉,有一次在湖边给他画了一幅俏像,他兴从中来,在画上题了《自赞》:“眼以幽兰佩芳荃,临风高咏《离骚》篇。不知画工胡焉而得于湖,于湖,只眼细,只眼粗。细眼观天地,粗眼看凡夫”。因得画于湖,自称于湖,后一心礼佛,皈依三宝,号于湖居士。 张孝祥二夫人李氏,生于李冲元家,从小受到良好家风家教培养,能诗善画,楚楚动人,一天她到齐安十字街上,遇到张孝祥,二人一见钟情,张孝祥在朋友的陪同下,到李家提亲,李家见张孝祥是宦门之后,就答应了这门亲事,由于当时抗金军事形势急迫,张孝祥有职在身,生无定所,过去嫁出的女儿不能在娘家居住的,李家就在现名张家弄这块地方,新做了几间屋让他们成亲栖居,也是为了方便照应李氏,张孝祥在房子周边裁了许多水竹,后来人们又叫张家竹园。他们养了儿子张同之,女儿水陆,不知是谁告知了远在宣城的时氏,遭到时氏及家人反对,但木已成舟,也就算了。后来张孝祥把荫恩补缺的职位给了张同之,时家出面干涉,此事被舅母训斥了一番,张孝祥写了篇《我見舅氏如母存焉》,才息事宁人。张孝祥不在李氏身边的时日多,李氏在抚养孩子时,李氏父亲教张同之读书,闲来无事,李氏就到离家一里远的何家山一个道观里去玩,道观中孙氏丧夫,她们同病相怜,非常投机,二人在一起吃斋修炼。张同之到十几岁时,李家没见张孝祥回来,就派人去找,终于在蕲口找到张孝祥,父子相认,张孝 祥与李氏又和好如初。他在写了二首《归休好》《鹧鸪天》等。其中在《鹧鸪天》写道:脱却麻衣换绣裙。仙凡从此两俱分。蛾眉再画当时柳,蝉髻仍梳旧日云。施玉粉,点朱唇。星冠不戴貌超群。枕边一任潘郎爱,再也无心恋老君。 儿子当官,女儿出嫁后,女儿与沈家人不和,一气之下到浮山落发为尼,李氏对女儿不放心,也陪同到浮山皈依佛法,张孝祥先是对李氏皈依佛门极力反对,后来由于仕途受到挫折,女儿先逝,终于明白一切,他原谅了李氏,自己也心向佛法了。生病后,张孝祥在浮山吃斋礼佛,病情恶化后去世,宋朝杨冠卿当时写了《水调歌头•归自罗浮,舟过于湖,哭张安国。至采石,吊李谪仙,悼今昔二贤豪之不复见也。月夜酹酒江濆,慨然而去,作长短句》(《全宋词》中华书局第三册 第2409页),枞阳浮山也称罗浮,说明张孝祥在浮山去世的,从浮山过于湖,经长江采石,到南京下葬的。从张孝祥与张同之墓葬在一起来看,张孝祥晚年应该与儿孙在一起,也符合中国传统伦理。 1194年春,张同之在同乡好友龚维蕃陪同下游浮山,龚维蕃书写《张公岩》并作记。见浮山张公岩石刻。由于清朝文字狱和编修《四库全书》时,出现了舒黄之争,加之清初桐城、枞阳反清复明势力较大,浮山、石溪、齐安等都受到禁忌,涉及到相关的人物不是被篡改就是被焚毁,又因浮山华严寺藏经楼遭受火灾,以致许多历史人物的信息非常微弱。若不是张同之墓志铭发现,张孝祥的许多信息,根本无法考证。整个宋史资料,张同之只有一条记录,《全宋诗》中张同之的诗没有录入一首,只有从其它人的诗中去了解张同之。 笔者行文前,在枞阳县项铺镇柳西村张家竹园进行走访,实地观察,并在张家竹园周围发现了宋代墓葬群,虽已受到破坏,但还可以分辩,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证。同时也希望国内外学者、专家关注。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0.gif 宋龚维蕃在浮山张公岩上的石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