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9-29 19: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政府名声从来都与民声、民意密不可分。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些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各种途径,拓宽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民意渠道。从总书记与总理的“网络问政”开辟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新渠道,到各地邀请网民“灌水”、“拍砖”,无不彰显了对民声、民意的重视,激发着网民的参政议政热情。
反观一些地方,非但传统的民意传递渠道不畅通,新生的网络渠道居然也被当作“不正常渠道”,甚至对网络民意动辄以“涉嫌诽谤政府,败坏政府名声”为由实施刑罚,其与中央的努力,不啻南辕北辙。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政府对“不利”自己的批评建议,动辄抓捕施刑,以后还去哪里听民意?如果公民噤若寒蝉,不能公开发表任何批评和质疑,公民的言论自由如何保障?政府的民意基础又从何谈起?
毋庸置疑,政府的名声至关重要。但政府的名声的维护,不在法律之外,而在依法行政之中;不在对民声的粗暴压制中,而在对民声的认真听取里;不在与民意的对立中,而在与民意的互动统一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眼下,对网络爱恨交加的人不计其数。但谁也不像青年王帅这样有切肤之痛——仅仅因为在网上发了一篇帖子“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批评家乡非法征地的一些做法,便惹上飞来横祸:家乡警察远赴上海千里追捕,他被拘留了8天。
这则新“拍案惊奇”,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王帅帖子里所披露的,似乎挨不上“诽谤”的边儿。一个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举措有意见,多方投诉无果,在网络上正常表达自己的意见——本是合理合法的举动,竟被视同“犯罪”。相反,身处公权力一方的地方官员,倒有诸多过分举动:且不说千里追捕师出无名,单说抓了人以后,强迫承认莫须有的“照片是移花接木”,让其家人“砍了地里的果树就放人”,都明显于法无据。
与王帅此前向当地国土部门举报,被置之不理长达半年左右相比,这一回的“处理”速度相当快。从王帅2月12日发帖,到3月6日王帅被拘留,不过20多天。从重庆“彭水诗案”、陕西“志丹短信案”等到这一次“网帖获囚案”,一些基层官员“处理”信息时代他们不喜欢的舆情时,手段如出一辙:迅速出动,抓人、关人。
如果只是个别地方也就罢了,让人费解的是,何以如此众多的基层官员,一碰到让自己“不高兴”的舆情,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
曾经听过一说法,“那时候好管啊!哪像现在,什么人什么话都敢在网上说,管也管不住!”
在有些人眼中,如果没有网络,王帅们的常规举报最合理的结局,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于是政绩与形象不受影响。如今,这个“管不住”的网络,令一些人极不适应,极为愤懑。何况不少腐败案就是从网络上的“星星之火”,燎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们不能不生出惕惧之心。
然而,他们的惕惧,不是迅速改掉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而是“你说我就抓你”,竟是顾不得之前已经有人为此声名狼藉,也要前仆后继。
且住!
王帅们手中,有着“尚方宝剑”,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岂可随意剥夺?建议那些地方官员改变那种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学会在网络时代如何与时俱进,不要再让公权力的形象、基层政府的形象屡受伤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