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560|回复: 1

[原创] 苏轼的开悟诗《戏答佛印》与东坡居士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4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7-2-18 14: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的开悟诗《戏答佛印》与东坡居士
       苏轼写的《戏答佛印》“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看网上解释:“远公沽酒饮陶潜”,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结“莲社”,入社的都是当代高人名流,唯有陶渊明屡请不至。因为陶渊明嗜酒如命。慧远只好为他破例,只允许他一人可以饮酒。但陶渊明终嫌寺庙规矩太多而没有入社。这里苏东坡以陶渊明自喻,把佛印喻为慧远。当然佛印没有慧远那么多的戒律,宋代的名僧总是比较洒脱,何况是禅师,所以有“烧猪待子瞻”的佳话。名人高士的作为,哪怕携妓胡为都是“美谈”,若为常人,当然会斥为“无行”。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佛印“烧猪”,在僧众眼里是犯戒的,但却为后世留下美谈。世间许多人,许多事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同蜜蜂辛勤酿蜜,结果蜜又是为谁吃了。这里苏东坡又触动了自己的“辛酸处”,才有如此之句。
       这种解释十分牵强,更有甚者把这首诗解释为舌尖上文化,真令人啼笑皆非。一代文豪,写出的诗,难道就像以上解释的那样东扯西拉?
       任何诗文解释要有其合理性。首先要知道其写作背景,弄清作者写作意图,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其实,这是苏轼一首开悟诗。苏轼受贬后,曾经一度沉迷,不思作为,来到齐安,黄庭坚舅父李公择让出房子让他住,其中李公麟、张子健、黄庭坚、苏辙等都来相劝,后来和李公麟、黄庭坚他们在浮山,法远大师、佛印热情接待他们,并非是喝酒、烧猪蹄啊。法远用陶潜“诗酒文章” 的故事进行开导,苏轼如醍醐灌顶。后来,苏轼《与苏辙书》云:“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 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佛印用白猪高娘的白猪化象故事开导他。烧,化也。这个故事许多不知道。据《浮山句法》记载:“唐白猪高娘,大理有樵人,每以食供山神,神现身问何所求,曰:我欲到极乐一观耳。神曰:此非我所能。白岩有担桶引猪女人,汝往恳之,彼能致汝极乐。樵人寻之,恳其所云。女人以衣袖纳樵人,且戒勿语,即见七宝宫殿,池沼树林皆如经说,樵人忽思家,不觉身居故地,女人骑白猪化为象,腾空而去,乃知普贤菩萨化身也……”意思是说你是一个堂堂大文豪怎么连一个樵夫还不如?最后,苏轼茅塞顿开,引用唐朝诗人罗隐的二句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当年遭遇和苏轼一样,也是不得志,后来隐居在浮山后的一个小山叫罗家山,他经常往来于九华、贵池和浮山之间,写了这首《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表达了对人生的参悟,还著有《淮海寓言》、《谗书》。欧阳修曾经来浮山,法远以一局棋指点迷津,有“因棋说法”故事,想必苏轼也不例外。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法远用陶潜的诗酒文章而意趣山水开导我,佛印用樵夫矢志于山野能感动菩萨,使白猪化象而成正果启发我。罗隐见蜜蜂而悟透人生哲理,你看那蜜蜂虽然春光占尽,到底为了谁呢?人不也正像蜜蜂一样!陶潜、樵夫、罗隐才是真正隐士啊!
       再引用北宋圆悟克勤的开悟诗:“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克勤法师受佛印的指点,用一首艳诗,终于使克勤开悟。
       这时有人要问苏轼不是到齐安,你怎么扯到浮山去了?先介绍一下法远,“远公,法远禅师,佛教曹洞宗第七代祖师,自称柴石野人,宋仁宗赐号圆鉴大师。远离功名利禄,以示洁身自好,故人称远禄公,叫远公。远禄享年70余岁,在会圣岩坐化,遗骨建塔栖真岩内,范仲淹撰写了塔铭。”《浮山志》、《江南通志》及相关史可查。浮山隐贤岩有宋朝扬杰石刻记录(见图片一)。
     佛印“法演禅师。拜谒浮山法远为师。依其劝勉,往见白云守端禅师,参究精勤,终于廓然彻悟,受印可,并受命分座说法,开示来众。最初住在舒州四面山,不久迁返白云山。时称“五祖法演”.。与苏轼、黄庭坚相友善,能诗。哲宗元符元年圆寂”。参阅《续传灯录》卷五。浮山金谷岩有宋朝法演禅师题记石刻(见图片二)。
      就当法远、佛印是真的,那黄州的齐安不是相隔甚远?真是无巧不成书,浮山与河对岸的石溪在晋南梁时设过齐安郡,隋朝时代改为同安郡。后来人们一直把这个地方称齐安之地,苏轼被贬,他到过二个齐安之地。人们不禁要说,我是没听说过。对,这个地方确实许多人不知道,人们一直认为齐安是黄州的。《南齐书》记载上我就不引用了。王安石在任舒州通判时曾游浮山,写《水濂洞 》诗一首,《浮山志》、《江南通志》、《枞阳县志》等均有记载。《庚申正月游齐安》“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庚申正月游齐安有诗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壬戌正》“招提诗壁漫黄埃,忽忽笼纱两过梅。老值白鸡能不死,复随春色破寒来。”他来浮山时吃住在石溪,这就不用说了,但这二首咏齐安是同一时间在石溪写的。晋代潘安仁诗云:“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謡。” 齐都指石溪的齐安,桐乡,桐城素以桐乡之称。王安石还写过《封舒国公三絶》其二“桐乡山逺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今日桐乡谁爱我,当时我自爱桐乡。【桐乡属桐城县○公又自有二十字此只添今日当时四字言吾无徳与桐乡之人人岂知爱我我自爱之耳何其蔼然君子之言也○选诗潘安仁诗云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謡】”(《王荆公诗注》宋 李壁 撰)
      还有杜牧当池州刺史写过齐安的诗,大家可以百度,也许会说,这不能作根据。清代姚鼐也写过一首,他是本地人,他写过一首《怀叶书山庶予》“故乡东里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叶书山是姚鼐老师,住金社乡项家河,在石溪浮山以东,以前桐城县称东乡。那不知道可是真的?
       再看宋代判府御带马帅安抚节使太尉孟侯珍翰,题书于浮山隐贤岩石壁上:“昔年道友到齐安,今日重来只一般。讯(手)乘时推出世,淮山深处是浮山。”道兄住浮山,拙偈赠行,珙和尚。浮山华严禅寺住持传法僧蕴道立石。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秋八月十五日。石刻长1.4米,宽0.9米。此诗现在还保留在浮山隐贤岩石壁上。这是孟珍翰拜访他的老朋友珙和尚时留下赠诗。孟珍翰在宋朝做的是三品武官,石溪许(浒)潭大圩驻马墩和对面街角,是过去驻军的地方。他的朋友珙和尚,叫陶珙,滇南人(今云南昆明),后到为浮山住持僧,审阅过《浮山九带序》和《禅宗》。(《浮山句法》作者*明*翰林院编修吴应宾)
       说到这里,那“东坡居士”是怎么来历的?石溪在宋朝设务和镇,李公择石溪时当的是中丞官,住在石溪街南边新庄山冈,我家祖基南面100多米地方,有一片房子称作山房。小时经常听老人们讲,山冈的东边大师堂,西边叫小师堂。李公择住在大师堂,为办公、迎客之所,黄庭坚来时住小师堂,为厨房和吃饭以及侍者和来客住的地方。这二个名称,我家家谱上有记载,某某坟葬大师堂,某某坟葬小师堂。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田改造时,还挖出许多屋基石头。苏轼被贬后,来到石溪齐安,黄庭坚舅舅李公择把东面的房子让给苏轼住,自己在西边的小师堂和黄庭坚住。李公麟、李公寅、张子健、米芾、苏辙等前来看望和安慰他。黄庭坚、苏轼、李公麟他们经常也到浮山去。据《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记载“佛印时时把佛理晓悟东坡,东坡渐渐信心。”《建中靖国续灯录》卷六。受到佛印的开悟,苏轼皈依三宝,把自己称为居士,居士时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只要皈依三宝,就可称为居士。又因为他住在山冈东面大师堂,所以叫“东坡居士”。
     顺便说一下米芾在无为做官,距这里无论是乘船还是骑马,只要半天时间,李公麟是本地人,李公麟、李公寅、李公择时称“龙眼三李”,《山谷文集》中提过,张子健在本地为官,他们无论是工作,还是在一起吟诗、作画、游玩都是非常方便。也由于李公择的在他危难之中帮助了他,以致后来有大量文书及诗词唱和。过去有人疑问,怎么李公择、李公麟、黄庭坚与苏轼有那么多诗词唱和,这也就符合常理了。这首诗如果要引到黄州齐安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浮山的山岩上留许多宋朝官员的墨宝,如果您有兴趣可来欣赏。



宋法演在浮山金谷岩题记石刻

宋法演在浮山金谷岩题记石刻

宋杨杰隐贤岩记石刻

宋杨杰隐贤岩记石刻

宋朝孟珍翰描写齐安诗句的石刻

宋朝孟珍翰描写齐安诗句的石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4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7-3-12 19: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请下次不要移我的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12: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