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7-2-16 22:41 编辑
石溪齐安郡
小时候,经常听到隔壁的一个叫许是凡老先生讲故事。他曾在徐州做个税官,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八十多岁。他在世时经常给我讲阴安县、齐安郡、石溪务及石溪镇的来历,还有陶侃在这里当过县令,惜阴亭有十二座,观雁亭在浒潭渡,苏轼在这里当过官,王安石来我们这里,石溪有一本志书,周围的山叫么名字等等。以及农民徐田元给我讲过唐杜牧写《九日齐安登高》这首诗,我小时候就能背诵。由于年龄小,有的故事人物已忘了许多。近来,我参加诗词中国组织的《全唐诗》、《全宋词》电子版校对工作,看到一些诗词是写我们这里山水,这样就勾起了我的记忆,对一些记得的历史进行资料查证,我先后查阅了《史记》、《汉书》、《南齐书》、《资治通鉴》、《江南通志》、《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志》,还有黄州、庐州、舒城、桐城、庐江等地方志,经过认真的鉴别,结果发现以前石溪镇,也设过齐安郡。因为唐朝《舆地志》淮南路篇章丢失,导致后来许多学者对许多地名争论不休。现在人们一看到齐安二字都认为是黄州的齐安,全国用齐安作地名有许多,而不知道石溪也有个齐安,有点遗憾。由于《石溪方志》丢失,只能从其它方面进行查证。 一、关于齐安郡的记载 关于齐安郡、县设置在《南齐书》同一目录下有四条:“1、齐安郡 :齐安、始安、义城、南安、义昌、义安 。2、西汝南郡 :北上洛郡、齐安郡 、齐康郡 、招义郡 。右五郡,不见属县。3、上庸郡:上庸、武陵、齐安、北巫、上廉、微阳、新丰、新安、吉阳。4、右一郡,县邑事亡。 弘农郡……寿阳郡……怀宁郡……宋安郡 、齐安郡。凡四十五郡,荒或无民户” (《南齐书》卷十五 志第七 州郡下)。那就是说全国当时有四个齐安郡、县,后面一齐安郡,“凡四十五郡,荒或无民户。”这是因为南齐公元479年4月20日,宋刘燮因不满南齐的统治,南齐高皇帝萧道成一怒之下,派号称二十万人军队进行剿杀。“辛酉,杀宋宗室阴安公燮等,无少长皆死。前豫州刺史刘澄之,遵考之子也,与褚渊……”(《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第135卷【齐纪一】),《南齐书》也有记载。阴安旧城在石溪村与山河村交界,可见当时是流血遍野,一片苍凉,以致行人不敢经过,后来,人们经过石溪渡口过渡,这样自然形成一个集市,南梁萧衍时期,设有齐安郡,但户籍不多,郡治设在石溪。 再看黄州志记载:晋朝太康元年(280年),邾城归晋,邾县先后属晋之武昌郡、弋阳郡。永兴三年(306年),邾县属西阳国(王都在今河南光山县内)。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东晋在邾城侨置豫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北周韦孝宽南下淮南,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属蕲州;改南司州为黄州(今黄陂地),置黄陂县,属黄州。 隋代开皇三年(583年),废原置西阳、齐安、梁安等郡,只设黄州,领南安、木兰两县。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黄州移驻旧衡州(今麻城城内)。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朝廷推行州县制,改南安为黄冈,改廉城为麻城;改梁安为木兰。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将黄州改为永安郡,郡治移置举水之滨的黄冈县城(南安城今新洲县境内)。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 唐朝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废,恢复原黄州建置。次年,设黄州总管府,领黄冈、黄陂、麻城3县,省木兰入黄冈。唐·元和三年(808年),撤销麻城县,其地并入黄冈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复置麻城县。黄州辖黄冈、黄陂、麻城3县。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州城(黄冈县城)东迁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重建新城。 还有齐安,唐郡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州置,治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武汉市北部,红安、麻城、黄冈等县市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黄州。前后时间为17年。 北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离开邾城遗址,向东南迁至江滨。黄冈县为望县,隶淮南路。宋熙宁五年(1072年)改隶淮南西路。(以上来源于黄州地方志。) 从公元758年以后,所有历史资料查无齐安郡、县、州的设置。也就是说公元758年后来所有文人写的“齐安”,用的都是古地名,而不是当时写作的真实名称。 二、齐安称谓及石溪名称的出现 石溪的齐安郡设置于南梁萧衍时代,约公元502年左右,到隋朝建立后废除。设置同安郡,同安郡移治在枞阳县会宫乡。石溪镇设务和镇的时间在公元965年前后,齐安郡是其前身,隋唐至清代人们一直把石溪和浮山及周边区域称为齐安之地。宋朝石溪镇为行政称谓,齐安为古地之称。 宋朝的镇与今天的镇不一样,镇为监镇,负责地方治安,保障务的盐、茶、酒等监财税征收顺利进行和钱币制造,并有军队保护。这是宋太祖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在每个州县设有监务之职,监务直接对朝庭负责,归转运通判管辖,官员由朝庭任命并派文职官督职。石溪务、石溪镇这个名字也因此正式出现在国史典籍之中。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三月,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五代方镇益强,率令部曲主场院,厚敛以自利。其属三司者,补大吏临之,输额之外辄入己,或私纳货赂,名曰贡奉,用冀恩赏。上始即位,犹循常制,牧守来朝,皆有贡奉。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是月,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去年已有此诏,故此云申命。)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知,所在场院,间遣京朝官廷臣监临,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清光緒浙江書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5年 卷6-8a) 所谓监当官,“掌场务、库藏、出纳之事,其征榷场务,岁有定额,以登耗为殿最赏罚。”太祖在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六月,又规定:“禁诸州长吏亲随人掌厢镇局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清光緒浙江書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5年)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朝廷正式规定:“监当使臣、京朝官并三年替,仍委知州、通判提举之,遂为定员。” 由此可知,至雍熙三年,监当官的制度正式确立。(《文献通考》卷14〈征榷考一〉,页145中)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甲子癸巳,监舒州石溪镇酒税、奉职杨茂盛贷死除名,柳州编管。坐百姓乘马过务,搜得税物,笞之致死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四十八》) 徽宗大观六年正月一日,户部言:“舒州乞罢许公、双港、石溪三镇监税官,将逐务召人买扑。”从之。是后十二月十八日,诏复罢,从本路监司之请。(《宋会要辑稿-清-徐松》) 隋唐时期,废齐安郡,设同安郡,安史之乱后,因同安郡在桐乡,改同安为桐城,在石溪河南边的会宫乡境内,宋时设有同安钱监。但齐安这个名字一直保存着,到清朝才逐渐消退。 三、有关写石溪齐安的诗文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杜牧在池州当刺史,他的老朋友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病相怜,故九日带张祜到齐安之地登高,感慨万千,遂作诗《九日齐安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过去有人认为是杜牧带张祜到湖北黄州的齐安写的,我理由不充分,无论从诗意上还是地理位置都解释不通。齐安郡设在现在的枞阳县石溪镇,而石溪距池州只有长江相隔,石溪在江北,池州在江南,水路距离不到三十公里,乘船如果顺风不要半天时间。张祜拜访杜牧,杜牧一下把张祜带到湖北的黄州,无论是从距离还是从时间上也是不合理。再说,石溪镇对岸是浮山,是天然风景名胜,又是佛教圣地,上到成都下到南京及长江以南的许多高僧到浮山礼佛开悟,这是后话。唐代孟郊、耿湋、罗珦、罗隐、金乔觉等一批文人、高僧都来过这里。那时,浮山周边没有集镇,他们来总要吃住,浮山和石溪镇是天然连在一起的,又是旧郡故城,因而引起了许多文墨客大为作文,表达他们对历史沧桑和人生的感慨。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他在任舒州通判时曾游浮山,写《水濂洞 》诗一首,《浮山志》、《江南通志》、《枞阳县志》等均有记载。《庚申正月游齐安》“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未即此身随物化,年年长趁此时来。” 《庚申正月游齐安有诗云水南水北重重柳壬戌正》“招提诗壁漫黄埃,忽忽笼纱两过梅。老值白鸡能不死,复随春色破寒来。”他来浮山时吃住在石溪,这就不用说了,但这二首咏齐安是同一时间在石溪写的。潘安仁诗云:“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謡。”齐安又称齐都。见后面附诗。 再看宋代判府御带马帅安抚节使太尉孟侯珍翰,题书于浮山隐贤岩石壁上:“昔年道友到齐安,今日重来只一般。讯(手)乘时推出世,淮山深处是浮山。”道兄住浮山,拙偈赠行,珙和尚。浮山华严禅寺住持传法僧蕴道立石。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秋八月十五日。石刻长1.4米,宽0.9米。此诗现在还保留在浮山隐贤岩石壁上。这是孟珍翰拜访他的老朋友珙和尚时留下赠诗。孟珍翰在宋朝做的是三品武官,石溪许(浒)潭大圩驻马墩和对面街角,是过去驻军的地方。他的朋友珙和尚,叫陶珙,滇南人(今云南昆明),后到为浮山住持僧,审阅过《浮山九带序》和《禅宗》。(《浮山句法》作者*明*吴应宾) 《惜抱轩文集》记载:《怀叶书山庶予》“故乡东里隔齐安,马首才旋去不难。略似霸陵临渭上,瑟声清怨走邯郸。 ”(《惜抱轩文集》五),姚鼐就不用介绍了,他是枞阳姚王集人。叶酉,字书山,号花南,桐城项家河人(枞阳县金社乡项院、叶家岗一条小溪)。举博学宏词。乾隆己未进士,官春坊左庶子。方苞学生,与刘大櫆年龄相仿,与姚鼐叔父姚范先生至交,著有《桐旧集》、《日下草》,刘叶二人是姚鼐老师,姚鼐写《怀叶书山》诗共有三首。 我的先生徐杨武,黄埔军十三期,其父亲徐澹如清朝官阶五品,《枞阳县志》有记载。他生前说过,石溪街东面小山叫齐山,现叫徐山,齐土皋(左边土右边皋),现叫高庄。明初徐姓一世祖挑一担萝筐,举家由骛源迁移至石溪齐山,开荒擗壤,当时只有一户人家,石溪人叫齐家(读ɡā),徐(xú)读成(qí),徐氏分支有寿一、寿二、寿三,寿一迁移白湖乡小岭,寿三迁移到义津,有一部分徐氏后代迁移到桐城,寿二住在原地,徐氏一世祖墓石溪南面老坟窳,所以,桐城、枞阳、庐江店桥一带都把徐(xú)读成(qí),在全国唯独也就这一带的读法。在石溪通往徐(齐)岗的高庄山坡上,有一条古道,旁边有二块淡红色近一人高的大石头上,其中一块刻有“齊安”二字,石溪小学上坡的山岩上有“陰安”二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民取石料炸毁,石溪有些年龄大的读书人还有记忆。当时徐杨武先生说过:“你们这些鬼们,没出息,老祖宗刻的字是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是阴安、齐安之地。这下好了,后人再也不会知道我们这里是阴安、齐安了。”边山村与石溪村交界的桥头圩有石亭和碑坊,毁于文革,此处石岩上还留有深深独轮车痕迹。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从唐朝到清朝,许多文人把石溪及周边区域,称为齐安之地,也是有历史渊源的。这时有人不禁要问,前面不提到了苏轼,怎么不提,因为他到过二个齐安,历史有时是有巧合的,待以后分析。 附:《王荆公诗注》宋 李壁撰 封舒国公三絶 王安石 陈迹难寻天柱源,疏封投老误明恩。国人欲识公归处,杨柳萧萧白下门。【杨?山説王介甫先封舒后封荆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识者谓宰相不学之过○汉武纪登灊天柱山灊县名属庐江即今舒州也○介甫尝通判舒州故云陈迹舒州懐寜县西北二十里潜山其山有三峯一天柱山一潜山一皖山○公熙寜十年以南郊恩封舒国公集有谢表云唯兹邦土之名乃昔宦游之壤久陶圣化非复鲁僖之所惩积习仁风乃尝朱邑之见爱元丰三年九月又自舒改荆】
其二
桐乡山逺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今日桐乡谁爱我,当时我自爱桐乡。【桐乡属桐城县○公又自有二十字此只添今日当时四字言吾无徳与桐乡之人人岂知爱我我自爱之耳何其蔼然君子之言也○选诗潘安仁诗云齐都无遗声桐乡有余謡】
其三
开国桐乡巳白头,国人谁复记前游。故情但有吴塘水,转入东江向我流。【寰宇志舒州有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皖水所注曹公遣朱光守庐江屯皖大开农田吕防曰皖地肥美若一收熟彼众必増如是数嵗操态见矣冝早除之于是权亲征皖破之此吴塘即朱光所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