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冲不垮的堡垒 ----记枞阳县汤沟镇新河村党支部抗洪救灾先进事迹 面对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枞阳县汤沟镇新河村党支部是座冲不垮的堡垒,党员干部奋战在防汛救灾第一线,经受了一个又一个严峻考验,谱写了一首又一首动人赞歌。 新河村是个渔业村,全村14个村民组、367户1212人,耕地面积1800亩,水面面积达千亩。它坐落在白荡湖的东部,整个村庄被大稻圩堤圈围,除相邻的田间、后湖2个村分散居住近百户人家外,形成一个独立的“水府王国”,三面环水。大稻圩堤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多年以前也对堤身加高加固、对通湖闸站涵洞进行了改造,目前最低处堤身仅超过16米。 6月下旬,一场场倾盆大雨突袭枞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汛情,江水暴涨,内河及上游的洪水汇聚湖泊,一时间长江超警戒水位1米多、白荡湖流域超保证水位近0.6米以上,汛情万分危急。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必须有组织有步骤有秩序地安全迅速撤离,确保不因转移不力而死伤一人。转移工作责任重于泰山,但又难于上青天。自7月2日上午8时起,新河村党支部、村委会四人班子在汤沟镇党委政府、武装、派出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紧急启动转移预案,分成两个工作组,每组有10多个镇村干部和干警参加,挨家逐户撤离,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房、房不漏人,并造册登记。 全村有486人长期在家居住,涉及到170户,大都是老弱病残者,他们亲历了自建造大稻圩堤50多年以来,都没有溃破的记录,现在要自己抛弃美好家园、独身离乡,多么依依不舍,加之“大稻圩堤不会破”的侥幸心里在极度地困扰着,撤离工作谈何容易,简直比登天还难。党支部在这关键时刻,紧急召开党员会议,全村43名党员除长期15人外出,28名党员齐刷刷地认真听取支部书记钱友年的汛情分析,是党和政府在关心群众、各级领导在帮助百姓的好意后,大家向党支部郑重承诺,一定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在广大党员的配合下,转移安置领导小组的同志们用了两日两夜、费尽口舌、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才终于完成了撤离任务,将群众全部转移至田间小学居住。70岁的新旺组钱旭胜,子女均外出打工,一人在家居住,老人为了躲避撤离,将院墙铁门反锁、正房大门内闩着,党支部一班人断定房屋内一定住着人,他们轮流叫唤长达1个小时、喊破了嗓子都无人应答,最终还是破门,将趴在3楼屋顶一角的老人拽出强行送到安置点。 7月5日凌晨4时20分左右,大稻圩“北埂”圩堤因人力不可抗拒漫破,一片汪洋。顷刻间,新河村断水断电断通讯,家家户户的楼房也被淹没在洪水中,家电家具、粮食及日常用品、鸡鸭鹅猪羊等家禽牲畜无一幸免,农作物全部绝收,村民们悲痛欲绝。就在圩堤漫破的一刹那间,有40多名群众偷偷地离开安置点,跑回家欲想抢运物资。新河村党支部书记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他深知洪水是残酷无情的,眼看这些村民时刻都有生命危险。他来不及多想,一边电话向镇领导报告,一边叫喊起年轻的村支委钱甲,村民钱忠和、钱忠会火速赶赴村庄,镇领导钱正斌、何俊杰几乎与此同时赶到,他们划着2艘木船、冒着生命危险,靠用手电筒的光线在湍急的波浪中艰难地搜救。他们来回10余趟,将48名被洪水围困的村民全部救出。“不顾自家危险,连续好几个小时救我们大伙儿,书记他们6人真是我们的好干部、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68岁的钱大爷说。“再苦再累,只要没有一个人员伤亡,这是我最欣慰的!”钱友年书记在记者采访时说。 全村486人被安全转移,221人投亲靠友,265人被集中送到安置点生活居住。针对人数多、村民情绪不稳定等诸多因素,给正常管理带来十分困难。党支部成员组织每名党员联系10名群众,定期向群众通报汛情,在每个寝室发放安置点管理公告,组织党员一对一与灾民谈心,缓解群众心理压力,让灾民真正了解情况,使抗洪抢险群众转移得到了广大受灾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乡里乡亲的相处更加有了亲近感。党支部还组织党员成立了物资发放组、矛盾调解组,切实做好安置点群众的安抚工作。安置点的群众遇有难题,随时向党支部反映,由党支部出面帮助协调解决,切实做到小事有人管、大事有人办、难事有人帮,让安置点群众不仅免费有吃有用有住,而且住得安心、放心。新胜组74岁的钱西荛患有老慢支肺气肿病症,老人旧病复发喘不过气来,有生命危险,党支部书记钱友年得知后,主动了解情况,及时向镇领导汇报,县二院派救护车和医务人员护送老人到医院住院诊治。91岁高龄老人朱玉云在安置点享受单间、专人护理等特殊优待,她的家人万分感激,逢人便夸“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干部们好!”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新河村党支部一班人在洪水灾害面前置自家财产于不顾,始终冲在最前面,舍身忘我心系民安,有效指挥和帮助群众与洪灾作斗争。村委会主任、支委委员钱龙才,不幸于前年患有鼻咽癌,动了大手术,不能过度操劳和出力,然而他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延期到医院住院后续治疗时间,坚持在防汛抗洪救灾第一线,他的精神感染着让许许多多的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村干部,如果牺牲我一个人,能换来整个老百姓的安全,值!”那质朴的话语犹在耳畔。(刘毛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