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渡航 于 2016-5-19 12:32 编辑
心若枞川明镜水,时映天上彩云飞 ——拜读谢清泉先生《彩云轩诗词》之感受
谢清泉先生出生于安徽省枞阳县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一首《稻堆》“稻把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块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受到了郭沫若、周扬等老一辈文人高度赞扬,先后在《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媒体刊载,并谱成了曲子,一时唱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先生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累累硕果。随后,从事枞阳民歌创作和黄梅戏编剧,《山间的彩云》选入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音乐》课本,先生创作的新诗《山河恋》发表于各大媒体。退休后,先生宝刀未老,笔耕不断,又从事了近体诗创作,《彩云轩诗词》中有许多诗篇在全国媒体刊载。拜读《彩云轩诗词》如涓涓清流,直沁心脾。 一、接地气、通人情 一首优秀诗词是关乎时代信息,它来自于基层,服务于社会,从低处拔起,方见雄健。如《瓜蔓》“税免农家笑满楼,采风记者访山沟。戴花瓜蔓争妍丽,爬上阳台抢镜头。——看我风流不风流?”五句谣流传在安徽西部和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以乡间民歌“五句子”形式,翻新而成的一种新型诗词体裁。其特点是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先生采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在了解农村实际的亲身感受,表达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体现了党的惠农政策及农民的愉悦心情。来源于基层,是诗生命力所在。它质朴自然,语言风趣,清心爽口,韵味无穷。又如《月满中秋》“月满中秋心想她,星光空见入千家。新婚临别同栽树,小树而今可着花?”这首诗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以及对家庭温暖的饥渴,反映了现代婚姻与生活不相适应的苦闷。先生采用了以物传情的手法,表达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中,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二、疾陋俗、通人心 人说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风格刚健,感情深沉,而谢先生的诗与过去华丽诗风迥然不同。如《诗题某长》“某长危言大扫黄,自行其乐醉包厢。娇娥逮进公安局,惊见重逢昨夜郎。”简单几笔,像一幅素描把一个腐败现象刻画淋漓,诗中没有愤俗语言,却有雷钧万倾之力,反映了世风愈下,人心不古之陋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如《包河鱼》“纶垂柳下钓深湾,鱼不上钩心觉烦。只识无丝河底藕,谁知锦鲤也清廉?”先生的笔调平淡而气势雄健,辞不壮丽而意志挺拔,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也反映了时代对清廉的呼唤。政治生态关乎党心、民心,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首诗正体现了诗人愤世嫉俗的家国情怀。 三、爱自然、济世心 一山一水皆是画,一叶一木皆传情。热爱生活,崇尚自然,是每一个诗人所共同推崇的,谢先生也不例外。他所推崇的赋予新时代内容,如《山村牡丹》“竹抱茶桑小径斜,山村户户见奇葩。谁教国色香横溢,富贵花开百姓家。”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在过去只有帝王家才能享有,时代不同,现在的平民百姓也可享受帝王的待遇,寄托了当代农民对致富奔小康的美好愿望,这在咏物诗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古人说,上善若水。描写山水,先生有其济怀之心。《飞瀑颂》“万丈悬崖势欲倾,飞流直泻乱云惊。世人施计争攀上,君不居高恋下层。”这首诗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但有着水的大善之德,济世之情,可谓是刚柔兼济,水中见淡了,淡中见奇,意境高远!精神主旨提倡的是扎根基层,为群众服务。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 四、广交友,用真情 谢先生以《稻堆》一歌而名震天下,从不以此居高自傲,以平常心对待,用真诚心结交身边朋友,广结善缘。《老友索诗谨以打油报之》“为寻佳句报君求,展读来书往事浮。愧少奇才能倚马,哪来壮气可吹牛?脑浆已固难成韵,诗意无多乱打油。误立《稻堆》歌一曲,当年悔不觅封侯!”这首诗反映了先生谦虚谨慎,平等待人,默默地无闻耕耘。谢先生在担任多个刊物编辑和剧本编导期间,正是物欲横流时候,先生视权物如烟云,以感恩心对待朋友交往,《答谢友赠烟》“如诗如梦韵藏烟,千里鹅毛岂等闲。初吸咽喉生咳嗽,再抽齿颊溢香甜。指间雾绕高山曲,嘴角云飘流水篇。此物本来非我爱,兴来乐品亦翩然!” 先生本不抽烟,是朋友所赠,也要抽上一支,抽的感情,抽的是友谊。生活中小事,确表现待人真诚态度。 见一斑而知全豹。细嚼全集之后,甘纯清爽,有许多好诗好句不再一一枚举。本集的最大特色是:在诗风上,先生从小生活在“桐城文派”三祖之乡——枞阳,这里民风纯朴,崇尚自然,得清纯之韵味。在语言上,受“桐城文派”“神、理、气、味、格、律、声、色”文风的影响,诗中遣词造句崇尚通俗易懂,有着“虽是俚间通俗语,皆入方家绝妙词”的出神入化境界。达到了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高的层次。在手法上,化物为意,采用白描、比拟、比兴等方法,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体现了境与神的高度统一。所以,每读一首诗,虽没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练达,但见淡中求藏。真如是:心若枞川明镜水,时映天上彩云飞。此乃《彩云轩诗词》得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