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篇的话】 (代序)
撰稿/钱新华
读完《国绶公百年诞辰纪念册》,掩卷沉思,一幅幅令人起敬的画卷不断地呈现在眼前,宛然自己在四五十年前一个冬雨飘洒的日子里,站在天长大圹圩场部的坝上,极目远眺,隐隐约约望见圩心深处有三个人影,缓缓地朝我这边移动。我忍不住地叫了声:“国……”未及出口的后半声,如一滴雨从柳叶尖处无声地落入我的伞沿,如更远处苍茫的雨雾,无声地溶合到广袤的大圹圩黑土地上。
国什么呢?先生?老爷子?前辈?……从1935年起,就献身中国农田测绘与规划事业的钱国绶,无疑该称呼他为前辈,但从家族辈份上讲,我应该称他国绶爷爷。不过我觉得此刻这样的场合,早已超越了家族的范畴,依照惯例还是称国绶先生为好。我相信国绶公也会乐意接受这一称呼的。
当我读着范新安先生(原大圹圩农场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涡阳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写的《一位老农垦人的情怀》这篇追忆文字,我的思绪被深深地定格在1963年7月至1971年9月这段特定的历史时光中。我看到了一位年过五旬,两鬓斑白,满身泥土的瘦弱老者,斜着背,驮着那老旧而沉重的测量器材,领着两位肩上分别扛着那些笨重的标杆与木桩的年轻人,日复一日地穿行在这片土地上。这场景倒有点颇似影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们。显然他们确实是现实生活版中的“西游记”:为了大地上的丰饶,他们师徒常年累月地顶烈日,冒严寒,穿越在这片蚊蝇肆虐、蚂蝗遍地、蛇游鼠窜、杂草齐腰的滩涂湖汊里。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迎来了一轮又一轮旭日东升,送走了一抹又一抹灿烂晚霞。在这每一寸土地上,都镌刻着他们岁月年华,闪烁着他们光阴足迹。
“时光流逝,在流逝的时光中,我永远都忘不了与敬爱的钱国绶老师朝夕相处日子。那是一九六四年的夏天,我和七队的徐述宽一起来到钱国绶老师身边……钱老曾多次以父爱般的温情谆谆告诫着我们:做好这项工作,一是不怕苦,二是认真学,三是用心做……”这是国绶先生当年的助手孙嘉传回忆录《在时光中》的一段发自内心深处的心声。透过孙先生这篇厚重的文字,我走进了那段遗落在时光中的过往,看到了在一间似工棚的陋室里,仅一床一桌一椅而已,没有任何多余之物,唯有这“三宝”陪伴着这位有着新旧中国双重农垦身份的知识分子的身影,见证了这位拓荒者夜以继日地奉献着自己的心血与智慧。小木桌左上方那盏昏暗的煤油灯不仅照亮着堆满案头书籍资料,更是照亮了大圹圩农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沟渠,每一座泵站,每一块农田,每一座小桥,甚至每一个涵洞……
“父亲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他言语不多,但他总是用行动教导我们,做人要老实,勤勉,让我们懂得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只有诚实信用才能做到坦然面对……其实父亲是个苦人……”这是我从国绶公次子奕珠、幼子奕庭俩兄弟撰写的《我的父亲》一文中看到的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话语。显而易见,这一字一墨所蕴含的,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思念,更是一种家风家训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传承!
1935年的一个深秋,年仅十八岁的钱国绶,就成了国民政府的一名农田勘察规划技术人员。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就注定了一辈子要与农田测绘紧密相连。他不仅经历与见证了新旧两个中国不同时期的农田测绘史,更是将毕生的心血与智慧献给了他深爱着的这片脚下的土地!
是命运捉弄,还是造化弄人?谁曾想一个在农田水利第一线上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老农垦人,竟在一夜之间被戴上一顶“历史反革命分子”帽子,遭到退职处分,遣送回家劳动改造。这种无端的遭遇,莫名的委屈,岂是一般常人所能承受得了?这不光是他个人身心与精神上的沉痛,也是那一段历史的沉痛。
钱家圩,是不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说实话,我真想去探访一番。不过在38年前,曾到过一次钱家圩的范新安先生已给了我明确的答案:“从合肥坐汽车经舒城到桐城北面的一个小镇(吕亭镇)下了车,再徒步20华里辗转来到国绶家--金河村钱家圩。这是一处四周环绕着一条深五六米,宽几十米大濠沟的圩子。孤零零的一座吊桥由几根树木拼凑而成,颤巍巍地横卧在沟壑上。那年久旱,干涸的沟底面色苍白,数不清的裂缝仿佛成了望不到尽头的沟网。这些环环相扣的缝隙,可容得下孩子们的小脚。往昔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此刻似乎都消失殆尽,或许圩内居住着的人家大都姓钱,因此才有了‘钱家圩’这个有故事的地名……”不过这次范新安此行是肩负着党组织的一项特殊使命:专程前来为国绶先生宣布洗刷不白之冤的喜讯,并代表着农场党委向国绶老致以深深的歉意与崇高的敬意!
行文至此,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在问:这是国绶先生吗?在领导和同事们眼里,他恂恂谦谨,气度雍容;在儿女及后辈们眼里,他是苦难中坚忍而凝聚着智慧。这些高风亮节散发在寻常细微之处,如涓涓甘泉滋润着每一位后人的心田,让后代们长久受益。国绶先生几乎终身都在土地上行走,为了大地的丰收,倾注了毕生精力,将本属于自己的金质绶带却深深地镶嵌在江淮大地上,让子孙后代不断地去感受土地的清香味。
细观这本纪念册子,又像是一部家谱的副本。从形式上看,构思独特,设计新颖,值得珍藏;从内容上看,具有传承优秀家风深远的历史教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想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期待这本集子能起到持续而长久地保持这种家规家训式的文化生命力。我还非常高兴地看到国绶公一大家子几十口后人,个个都有出色的建树,或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他们散居在国内不同行业。我想无论是生活在城里,还是生活在乡下,骨子里都有国绶先生的风骨。
一本选集,篇幅所限,自然无法兼顾一切。以上是我学习与欣赏这本集子的一点感悟与粗浅的想法,信笔写出,对读者,对家人,对众多亲友,但愿不是多余的饶舌。
族晚新华 谨识于丙申年仲春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