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二三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8477|回复: 9

枞阳县志——水利、水产篇

[复制链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9-16 08: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利  


引子




  枞阳县地处长江下游,滨江背湖,地势低洼,后经历代洪水冲积,滩地淤高,江泓南迁,湖江分离,为后来围垦提供优越条件。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县内始垦殖江心牛角排洲(后改名陈家洲),后牛角排洲与武良洲连为一体。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圈永赖圩、永丰圩。清道光七年(1827年),圈永登圩。此后沿江滩地陆续筑堤圈圩,渔农兼作。沿江形成一道窄矮而不规则的堤防工程,防洪能力弱,汛期屡溃屡修。民国22年、24年两次大水,江潮自由进退,堤土几经洗刷。据县水利部门统计:县境从道光七年至民国37年的122年中,水灾发生为36年次,平均每3年多就发生1次;旱灾发生为23年次,每3年多就发生1次;故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1953年,由长江下游工程局主办,在县境兴建白荡闸,拒江倒灌。翌年由省水利局和县人民政府主办,在陈瑶湖出口处兴建梳妆台闸和源子港湖东闸,将枫沙湖、小陈瑶湖水分片疏导入江。1957——1958年,在南河拐兴建永登闸,控制羹脍赛、神灵赛湖水。县境江堤已连为一体,全长为74.5公里。
  县内一面抓江堤工程建设,一面抓农田基本建设。在圩区,县动员群众浚河道、疏沟渠、建涵闸、开新沟,纷纷建立小型排灌水利系统,辅以骨干工程,以达防旱治涝的目的。1955年,大新圩首建机械排灌站,使7000亩农田保收。此后,陆续在县境建立多座机械排灌站。在低山丘陵区,重在扩建、新建塘、塥、堰、坝和水库。1956年,首建石龙口水库。1958年后,陆续兴建水库多座。白梅、金社两公社因水土流失严重,先后造林5700亩,垒谷坊102道,筑梯田244亩,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沿湖区乡相继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粮食生产有一定增长,但全县蓄水面积缩小,大水年份,造成一定的危害。1984年,中共安徽省委对县治水工作十分重视,作出解决枞阳县水利问题的6条规定,并多次派水利专家和学者来县蹲点考察,指导规划。中共枞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枞阳要脱贫,水利要先行”的口号,并确定“主攻洪涝,兼抓抗旱,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治水方针,采取集中力量,组织“大会战”的方法兴建水利。先后在陈瑶湖、白荡湖流域兴修水利,圩区分点、分圩设站排涝,沿湖区乡对常年歉收的圩田,实行退田还湖,对43口重点大圩进行堤防加固,防洪能力达十至二十年一遇标准;重点治理横埠、杨市等河道。同时对全县老排灌站进行设备更新,改机械排灌站为电力排灌站的有83处(139台,789千瓦);钱桥、义津等灌区和水库工程逐步配套。1985年,县开展以堤养堤,以库养库和多种经营,各站加强水费征收的管理工作。到1989年止,国家投资5825万元,县自筹资金约亿元,水利工程设施已初具规模,共修筑江、湖堤防604公里,兴建涵洞136座、二级对江排灌站13座;治理河道3条,长27公里;全县兴建电力排灌站157座,装机353台计24583千瓦,机械排灌动力114台计7794马力;兴建水库72座,其中中型l座,小<一>型7座,小<二>型64座,库容量3387.2万立方米;兴建塘、坝、堰22246处。全县有效灌溉面积56.1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6.6万亩。经过40年的艰苦的治水工作,基本上解决水旱灾害失控问题。由于县境地形复杂,人口剧增,在治水过程中又过多地围湖造田,蓄水面积大大缩小,在大水年份,县境仍有2亿立方米洪水无处蓄泄,尚待寻找解决办法。

第一节 水利工程




  一、江、河、湖治理工程
  (一)长江堤防工程
  县境江堤,在明代尚未形成,江潮上涨,沿江(圩区)汪洋一片,江潮退落又是一片江沙滩地。平水年份,群众则喜之自足;大水年份,人民生命财产随水漂流。明初,沿江居民在江沙滩上陆续修筑永镇圩、下枞阳防洪堤和高黄、瓜墩、大成圩堤等。明永乐年间,围筑了永丰圩(今扫帚沟)。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陈于阶任桐城知县,见“陈家洲沃衍,滨大江”,毅然曰:“此可障而耕之”,“遂筑堤成田,岁获谷物万余石”(清《桐城县志》)。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沿江人民继续扩大永丰圩面积,改名永赖圩。清嘉庆年间,“桐城东南乡(沿江)为膏腴之地,自道光三年后,江水为患,屡年被灾”(民国《桐城县志略》)。故沿江居民相传古谚曰:“五百年前富如油,五百年后满江游,黄泥山上(仪山)拉短纤,莲花峰尖(山)是矶头”。道光十九年(1839年),分别兴修枞阳以下永镇圩、大成圩、陈家洲圩,修筑天定堤,将大成圩、陈家洲圩连成一体。道光二十五年,桐城县令主持兴建“丰乐堤”。此后,又先后在同庆、大兴、九合、老洲头、六百丈至灰河口等处,筑了数十个小圩,因此沿江形成了一条很不规范的防洪堤系。据清《桐城续修县志》载:“自枞阳以东,至于陈家洲东北,尽于老洲头,皆圩田。其上大埂绵亘百余里,宽者丈余,窄者五六尺”。汛期,这些堤系很快就被汹涌的江潮所吞噬,洲民竞相逃亡。咸丰年间,群众捐资兴修同庆——六百丈——灰河口等堤防。民国22年(1933年),建万安闸。民国25年建王家套闸、土桥闸。因民饥财困,江堤以修修补补敷衍了事。同年9月,将沿江干堤下枞阳长河口——白荡湖——陈家洲——大兴、九合圩——灰河口等连为一体,全长约74.5公里。是时,沿江干堤低而窄,防洪能力甚弱,沿江居民仍处在水患侵袭之中。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将治理水患提到议事日程。1949年大水后,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大批劳力上江堤,进行全面兴修,计完成土方196.35万立方米。1954年大水,江堤溃决,再次掀起堵口复堤、固基、加高、培厚的兴修水利热潮。1958——1968年,县境江堤全线进行加高培厚,锥探灌浆,除渗结堤,共完成土方299.7万立方米。1969——1975年,枞阳闸至王家套全长50.93公里的长江大堤,进行大标准兴修,内外兼培,内坡加做平台,堤身普遍加高1.5——2米,在1954年22.5米水位上增高2米。王家套至北埂(长23公里)段,也进行填塘固基,培修坡堤等兴修工作,上堤劳力4~5万人,完成土方1291.77万立方米;1976——1985年,该段又修补雨淋沟和进行固基工程,计完成土方278.37万立方米。1986年一1989年,对县境江堤险段,再次进行锥探灌浆的固基工程,计完成土方63万立方米。
  县境江堤总长为74.5公里,建国后历经兴修,堤坝逐年加固增高。1949年堵口复堤,堤顶超过当年洪水位1米,顶宽5米,外坡比为1∶3,内坡比为1∶5;1954年堵口复堤,堤顶超过当年洪水位2.5米,顶宽8米;1972年,在老江堤的基础上加高2米,顶宽8米,外坡比为1∶3,堤顶下3.5米处建6米宽平台。1975——1978年,按照1972年的规定的标准整修加固,成为安庆地区第一个达到标准的大堤,并先后兴建13座对江排灌汇水箱闸,有效保护耕地58万余亩。
  县地处长江下游北岸,南岸扁担洲向北延伸,境内戚矶头阻水,江心沙洲淤涨,江槽逼向北岸。抗日战争时期,马船沟下800米,距岸350米处江底,有一艘被击沉的日本军舰横在江心洲头,造成淤滩,江水主流向北回旋,故县境江堤时有滩塌岸崩发生。
  民国15年(1926年)至民国38年间,马船沟、荒圩段,崩岸长达800米,崩滩达200米,年崩岸2~3米;白荡闸河口至桂家坝段,崩岸长达8200米;其中三百丈上段3200米,殷家沟下段5000米,年崩岸15~20米。1954年,特大洪水后,长江主槽趋于北岸,年崩岸为30~70米;楗子堤至湖东闸河口段,崩岸长300米,宽150米,年崩岸2~2.5米。1953年,岸滩宽仅5~6米。
  民国16年至1949年,铁铜洲南岸周姓堤、玉板洲南岸崩岸宽450米,年崩岸分别为6~7米、14~16米;1949年前,小拐头崩岸宽161米,年崩岸为2~3米。1949年前北岸新洲堤崩岸宽120米,年崩岸3~6米。五段堤,1954年始崩,长710米,年崩岸宽3——4米。此5处岸滩崩塌长6816米。
  高良基、殷家店段 民国20年至民国38年,高良基、殷家店段因南岸扁担洲向北岸延伸,北岸戚家矶头阻水,从喜雀埂至方根生屋下崩岸长687米,宽20~30米,年崩岸3~4米。
  王家套段 上游林八沟对面洲尾有长滩,木排洲夹江有溜水,江浪波程长,直冲该段堤岸,湖东闸河口至洋灯下崩岸长达1160米,最宽处有60.5米,年崩岸2~2.5米。
  老洲头段 有洗浪崩岸长达1482米,宽275米。1949年前,年均崩岸6米;1954年后,年崩岸8~14米。
  凤仪习义段 1954年前,凤仪洲渡船码头至习义小学中间,崩岸长250米,宽62米,年崩岸10~11米。
  上下八甲段 因江宽浪大,属长江主航道,北岸滩地系沙土相杂,导致崩岸长达2300米,宽137.9米,年崩岸4~5米。
  长沙洲段 南岸轧花厂、北岸心合村堤段,分别于1956年、1960年两次崩塌,崩岸长计3889米。
  新开沟段 江面浪脚长,汛期易遭风浪剥蚀,从南河至新开沟有洗浪,崩岸长1100米。1978年,开始护岸。护岸后,崩岸减为600米。
  林圩拐段 长江主流近北岸,深泓距岸近,滩地窄,因系沙泥沉积层土质,导致崩岸长725米,崩滩宽185米,年崩岸4~6米。1961年后,年崩岸6~8米。1983年,在护岸段发生严重窝崩,崩岸长达30米,崩势险恶,水下主槽逼近堤岸,经紧急抛石,得以控制险情。
  下枞阳小轮码头段 其上游400米处的关帝庙段,岸头突出,土质差,加之岸边条石建筑物、趸船栈桥、外滩煤堆加重了外滩负荷量,经下游的回溜冲刷,暗藏崩岸隐患。1984年1月27日晨6∶30分发生了持续3天的窝崩,崩岸长达130米,其中严重段长70米,宽30米;到2月2日崩岸长达200米。
  县境长江堤岸保护由来已久,新中国建立前,由于人力、财力不足,收效甚微。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长江堤防工程保护工作。1951年,县首次在长江口高梁矶,进行抛块石护岸。1957年冬至1958年1月底,省、地、县水利部门的技术干部组成殷家沟勘测组,制定保护江岸方案,采取水下抛石,水上码坡,上游做裹头、沉脚、沉块石竹笼等保滩保岸措施,对1040米崩岸严重堤段,先行护岸。1958年3月2日,县江堤护岸指挥部成立,全县8个区,43个乡,27万人投入三百丈岸段第一期护岸工程。杀虎台、城山等矿区也抽调复员军人200余名,在黄泥山开采块石,兴建1条长2100米铁轨运石路,动用有轨平头车200余部,出动板车400余部、独轮车100余部,进行运石。同时,在平行公路边开挖1条长2600米、宽5米、深3米的河道,组织82条船只,进行水上运石。采取“三班轮流制”,歇人不歇工,日夜突击,历时110天,计护岸长1040米,码坡长900米。8月,第二期工程开工,对787米岸坡下挫进行加固。两期共完成码坡石方1.21万立方米,水下抛石1.94万立方米,保滩嘴工程抛石500立方米,沉柳5300公斤,抛块石竹笼99个。同年,县获“安徽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并出席省表彰大会。1960年后,先后对唐家河段、殷家沟段、王家套段、上下八甲段等危险地段,进行抛石、码坡护岸。1949——1989年,县境江堤护岸长15521米,完成石方86.62万立方米,投资护岸经费728.5万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4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河道治理工程
  县境河道源短流急,山区雨倾则流,雨住则干。每遇山洪爆发,涧埂塥坝多被冲毁。1949年冬,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对流程长、影响面大的河道进行重点治理。
  横埠河 流域面积103.3平方公里,全长20公里(治理后为18公里)。河道弯曲,宽窄不均,河床淤塞,行洪受阻,使1.23万亩农田受到洪水侵害。1957年11月,开始对该河进行治理,上堤民工达2700余人。施工全长7564米,涧底宽64米,堤高3米,顶宽3——4米,坡比l∶2~1∶3,河床切弯取直4处。国家补助经费150万元,用于购买河堤护坡和涵闸的建筑材料;土方工程费用皆由群众自筹。防洪标准:田圩拐以上二十年一遇,以下十年一遇。此项治理工程,确保9850亩农田免受洪水侵害;田圩拐以下围垦增田420亩。河道治理后,年增产粮食197万公斤。
  横埠后河 流域面积180平方公里,河道狭窄弯曲,底宽10~30米,安全流量200立方米/秒,大水年份大部分圩堤溃破。1985年1月2日,破土动工对该河进行治理,民工上堤高峰达6.9万余人,切岗7处,退田兴建圩堤3954米,整修、兴建涵闸23处,计完成土方195.3万立方米,砌石2108.2立方米,培修加固河堤长2920米,1986年元月31日完工。1987年完成了平兔湖段河堤的培修任务。1989年11月22日,县组织汤沟、老洲、陈湖、横埠4区民工6万余人上堤,按大断面高标准要求,对横埠后河堤加宽培坡,同年12月完工,共完成土方92.85万立方米,河底拓宽30米。横埠后河治理后,河堤两岸相距85米,堤顶宽6米,内坡比为1∶2.5,外坡比为1∶2,流量为362立方米/秒,防洪达二十年一遇标准。1985年6月,对壕断冲段河坡进行治理,周潭、施湾两乡承担护坡培堤任务,施工长度100余米,两乡上堤民工达1200余人,经数十天的奋战,完成土方3.2万立方米,河堤达到十五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杨市河 流域面积94平方公里。1975年1月13日,县级领导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在孙家畈勘察施工路线。是月有21个大队,1.57万民工参加治涧治河大会战。4月上旬,治理工程基本结束,治理河堤段14106米(疏河道356米),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恢复修建塥坝13座、涵洞5座,开山嘴3处,完成土方共72.6万立方米,沿河9000亩农田受益。在治理该河中,国家补助治河经费3.5万元。
  白荡湖河道 该湖河道自清代以来,因上游森林砍伐,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床抬高,至1958年,河底已淤积0.6米以上。1976年,县研究决定疏浚幸福桥至白荡闸的河道。由破罡、松园、龙桥、仪山、后方5个公社承担疏河任务。是年12月份开始动工,每天民工有7000余人,大干了半个月,完成了3250米长的河道清淤任务,将河床深挖2米,拓宽15米,平整土方达14.7万立方米。
  (三)湖堤治理工程
  新中国建立前,沿江湖圩与江水相连,江水上涨,湖堤十有九溃。1949年后,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水利调查。1950年9月15日,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县计有湖河圩73口,总面积141.25平方公里,堤总长189.55公里,受水害田亩16.44万亩(不含江心洲圩田),圩堤普遍过低,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最低只有1米;陈瑶湖、白荡湖流域安全水位在lO米以下,菜子湖为10.5米,防洪标准均小于五年一遇。1951年春,县组织群众大修圩堤,至1951年底止,共完成土方113.86万立方米,银行实贷公粮款2.87亿元(旧人民币)。1954年大水后,江堤大兴修,湖河圩堤进行联并增垦,至1955年,共培修圩堤75处,完成土方240万立方米。据同年统计,县境内河老圩42口,湖河堤长7.72万米,受益田亩18.4万亩。圩堤一般高度3米左右,防洪标准为五年一遇。沿江大圩、湖、河堤高度5米左右,防洪标准为十年一遇。此后,每年冬春两季,全县各地均兴修圩堤。1989年,按照二十年一遇标准施工,对重点圩堤进行兴修加固。
  二、江堤兴修
  1949年后,县对江堤进行全面兴修,总投资700.72万元,下箱隔渗长77.74公里,退牮长12.67公里,计完成土方2868.05万立方米。
  1950年,全县调集民工在王家套堵口,拒江倒灌。堵口任务由陈洲、老洲、汤沟、白云、横埠、安凤6个区承担,完成土方32.5万立方米,堤顶超1949年最高洪水位1米,顶宽6米,外坡比为l∶5,内坡比为1∶3。1954年,县境除永登圩外,其余圩堤均溃破。同年12月,县动员民工堵口复堤,按行政区分段落实兴修任务,日上堤民工3万多人;至次年春,共完成土方284.5万立方米,另堵口土方493.5万立方米,总投资266.8万元。
  1973年11月下旬,安徽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下发《关于兴修梳妆台闸至红土庙堤段的通知》,确定枞阳县承担红土庙一段1.5公里的江堤兴修任务。省下拨兴修江堤资金20万元,民工补助粮5.5万公斤。1977年10月动工,由陈湖、横埠两区分堤段承担修堤任务,日上堤民工约2000人。11月5日开始清基,排水兴修,到11月底完工,堤宽达8米,外坡比为1∶2.5,内坡比为1∶3,计完成土方10.8万立方米。1978年元月,经省长江修防处验收合格。
  1978年,县境长江干堤总长为74.5公里。其中枞阳闸东岸江堤0.4公里,堤顶高20.1米,顶宽8米,外坡比为1∶3.5,内坡比为1∶3。永登圩段长12.7公里,堤顶高19~20.39米,顶宽8米,内外坡比均为1∶3.5。永赖堤段长12.51公里,堤顶高20.02米,顶宽8米,内外坡比1∶3.5。永奉圩堤段长18.55公里,堤顶高18.63~19.49米,顶宽8米,内外坡比均为1∶3.5。永久圩堤段长28.17公里,堤顶高18.06~19.38米,顶宽8米,内外坡比均为1∶3.5。以上堤段,在堤顶下内坡3~5米处建二道坡,宽5至8米,以增厚堤身,增强抗洪能力。该堤成为安庆地区第一个达到标准的江堤。
三、涵闸、水库、塘堰修筑
  (一)对江涵闸修筑
  清代沿江地区以圩为主体,圩与圩之间河口通江,极少建闸,大水年份,江潮泛滥成灾。民国3年(1914年),在源子港兴建了万安闸,此为县境沿江第一闸。民国22年,该闸拆卸移至王家套,由于汛水上涨,造成闸基倾斜,闸墙歪塌。此外还建有永安闸、扫帚沟闸。此后,因河口堵坝,江堤前移,永安、扫帚沟两闸成为内圩闸,只有7个涵洞通江。
  新中国建立后,县统一规划,择基建闸防洪,让湖河之水流入长江。1952年,在松园、仪山两乡交界之处,首建白荡中型闸。1953——1956年,在土桥及源子港,分别兴建梳妆台闸和湖东闸。1957年,在南河口建永登闸。1958年,兴建了枞阳大闸。1964年,兴建三百丈闸。1966年,兴建红旗闸。到1989年止,全县共建对江排灌汇水箱闸13座(含北埂站闸),新建、拆建涵闸17座。累计完成(钢筋)混凝土1.7万立方米,砌石4.59万立方米,土方344万立方米;共投资639.6万元,可防洪58.6万亩(含无为、庐江、建新农场部分),排涝24万亩,灌溉15万亩。
  白荡闸 1952年7月,长江下游工程局决定兴建白荡闸,11月成立了建闸指挥部,闸址选在松园、仪山两乡之间的白荡湖水出口处。同年12月13日动工,县内11个区镇,组织民工分期分批轮流施工。闸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设5孔,底高6.5米,孔径净宽3米,净高5.4米,长20米,设计流量为186立方米/秒。该闸控制内圩流域面积达775平方公里,其中圩田面积125平方公里。到1953年10月竣工时止,共完成钢筋混凝土3164.98立方米、混凝土夹石2453.18立方米、浆砌块石437.59立方米、干砌块石601.75立方米、土方(含引、排渠堤工程)107.56万立方米。闸有钢架木闸门5道,手摇旋转式1吨启闭机2台,总投资107亿元(旧人民币)。1984年春,加固工程动工,翌年6月竣工。闸室加固加高,减轻空箱引桥载重,木闸门换成钢闸门,建了5台启闭机的机房。该闸顶高20米,可排泄白荡湖流域812平方公里渍水,闸面兼作公路桥。
  枞阳大闸 闸址在白鹤峰西边山脚下。1958年10月破土动工,1959年8月竣工。闸身为条石拱顶结构,闸面为公路桥。闸有10孔,其中有2孔净宽2.4米,为发电用;其余每孔净宽4.5米,净高5.3米。最高流量115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600立方米/秒。闸身长20米,闸底高程6.7米,桥面高程19.3米。建闸时共用去条石3400立方米、块石1.1万立方米、土方62万立方米。新筑江堤长800米、上下游渠道长450米,工程总投资250.78万元。1986年,将木质闸门换为钢闸门,闸门重8.2吨。装有手摇、电动启闭机20台。闸可控制汇水面积3960平方公里,汛期拒江倒灌,内圩受旱时可引水灌溉。
二)内圩涵闸修筑
  清康熙年间,始建陈家洲大斗门1座。其后圩内有耕地的多在圩堤上兴建涵洞或斗门闸,闸体一般是条石、块石砌成。民国时期,县有14座内圩斗门,受益面积11.01万亩。新中国建立后,沿江沿湖大圩均兴建涵洞或小型闸。1956年,兴建涵洞、斗门29座,受益面积15.48万亩。1958年后,县境大面积围湖造田,圩口不断增多,排水涵闸也相应增加。自70年代起,涵闸逐渐采用钢筋、混凝土浇底,闸、涵墙体以条石或块石灌浆砌成;涵闸启闭设备由木塞子、大插板、木闸门改为钢闸门,由人工启闭闸门发展为卷扬机、手电两用启闭机等。1989年,县内涵闸共158座,工程造价累计52.4万元,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浆砌块石1.6万立方米,用(钢筋)混凝土910立方米,受益面积34.56万亩。
  陈洲大斗门 位于龙潭、勤俭河堤。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间,邑人甘百万投资兴建。清光绪三年(1877年)整修,民国13年(1924年)再次复修。斗门宽2米,高7.36米,长13.2米,底高程6.5米,排水流量6立方米/秒,条石结构。闸体由石灰浆、糯米稀、桐油和拌涂砌石料。1973年春,加长闸外混凝土坡;冬季,修整闸内混凝土坡,安装5吨级启闭机1台。该斗门流量6立方米/秒,排灌1.3万亩。
  破罡北斗门 建于清初,人行道宽2米,由条石铺盖,墙体用糯米稀拌杨柳藤条、块石砌就。斗门长10米,净宽2.45米,高5米,闸槽内2道、外3道,木叠梁闸板启闭,排水流量6.5立方米/秒,1953年该斗门被拆毁。
  破罡闸 位于永赖圩北埂。1951年10月动工,翌年5月竣工。该闸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安装3吨启闭机,口径2×2.5米,排水流量5.5立方米/秒。因闸基土质系淤泥积层夹沙,采用排桩、梅花桩固基,桩间距O.5米,上铺导滤层和块石底板,填土方、石条、钢筋混凝土共2400立方米,排涝万余亩。
  西泄洪闸 位于汤沟镇小街头。1957年冬兴建,长3l米,净宽2.5米,闸底高程7.5米,排水流量4立方米/秒,排灌3300亩。
  东泄洪闸 位于虾溪渡口边。1956年冬兴建,长11米,宽2米,高2.5米,排水流量4立方米/秒,排灌4000亩。1969年5月,连降大雨,闸体严重冒水漏水,从此封闭为废闸。
  永赖闸 位于永赖圩末端堤上。1958年10月动工,翌年6月底竣工。闸有2孔,每孔净宽2.5米,高3米,排水流量18立方米/秒。该闸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安装5吨螺杆式手摇启闭机2台;1971年以前可排涝1.1万亩。
  大湖口闸 1969年下半年动工兴建,为周山分洪向湖自排的出口闸,翌年5月竣工。闸有2孔,每孔净宽2米,高2.5米,排水流量15立方米/秒。该闸为钢筋混凝土闸门,安装手摇式3吨螺杆式启闭机2台,排涝2万余亩。1986年,对其扩建,闸有3孔,净宽2.5米,净高2.8米,闸底高程9.4米,排水流量40立方米/秒。整个闸体为钢筋混凝土开敞式结构。
  唐山上闸 位于许潭圩与洪合圩间,1959年冬兴建,次年竣工。该闸为拱顶结构,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安装5吨启闭机1台,闸孔口径1.5×1.85米,闸底高程8.5米,排水流量5立方米/秒,受益5000亩。闸基坐落在湖区淤积层,采取投掷块石嵌入泥沙中的办法,又将闸身分为3段,做2道2层油毡、3层沥青陷缝处理,从而稳定了基础。
  唐山下闸 位于洪合圩与唐山圩间。1972年冬兴建,次年5月竣工。该闸为拱顶结构,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安装5吨启闭机1台,闸孔口径1.5×1.85米,底高程8.5米,排水流量5立方米/秒,受益6000亩。
  连城湖闸 位于连城湖与月儿湖之间。1978年1月兴建,同年6月竣工。闸有2孔,每孔净宽2米,高3米,长58.5米(穿圩堤通长河)。建造时用钢筋混凝土垫底,顶板、闸墙、中墩由块、条石灌浆砌成,采用钢筋混凝土闸门,安装10吨启闭机2台,控制圩内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9立方米/秒。
  九儿潭闸 位于横埠后河与前河交界处。1985年11月动工,翌年10月主体工程竣工。闸室为钢筋混凝土封闭式,上设有5米宽的钢筋混凝土交通桥,沟通三兴圩、裕丰圩。闸孔箱形结构,净宽4米,净高8米,长12米,上下钢闸门,有2×10吨卷扬式启闭机、10吨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各1台。排水流量45.5立方米/秒。国家投资52.83万元。
  (三)塘坝修筑
  新中国建立前,县境农田主要靠塘坝蓄水浇灌。一般塘坝容水量较小,据统计1949年县内塘坝16442口,有效灌溉面积19.6万亩。建国后,仍按“一塘一坝”的农业特点,对原有塘坝进行改造兴修,受益明显。1954——1957年,水利兴修以组、社为单位,联塘并塘、联合兴建塘坝。此后每年冬修,多以清淤加深为主,并兴建新塘坝,取得较好的灌溉效果。1973年,县内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山岗丘陵区大建当家塘。1978年,县制定兴修塘坝计划,对原有塘坝进行改造,扩大塘坝容水量,提高灌溉能力。1989年,以村为单位组织兴修当家塘22426口,发挥塘坝浇灌功能。
(四)水库修筑
  县境多以山塘蓄水灌溉,故防旱抗旱能力有限。1956年冬至1957年春,先后兴建石龙口、九龙庵、鸡项岭、王家塥、白衣庵、老虎凹等水库。此后,又建西崖寺、马象凹水库。1958年后,马鞍山、祖庄、和尚桥、青口畈、西山口等中、小型水库相继建成。至1972年,全县共有水库54座,总库容量2792.9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89万亩。1989年,全县共有水库72座,总库容量3387.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9.53万亩。
  马鞍山水库 位于横埠河上游马鞍山的斗壁山(药王庙旧址)。该库1958年9月21日破土动工,由横埠、陈湖两区承担兴建任务,每天上堤人数达1.5万余人,高峰期2万余人,翌年2月9日竣工。1960年4月29日,水库大坝合拢,坝高达14.8米。1963年元月,加高坝身达20.2米,坝长445米,顶宽5米,库总容量为970万立方米。拦蓄上游40平方公里的流水,自流灌溉3.33万亩农田,灌区总面积为44.2平方公里。1974——1977年,受益区乡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溢洪道拓宽到37.5米,坝高达59.4米,顶宽4米,总库容量1040万立方米。1978年,兴建灌区配套工程,完成主干渠8条、支渠12条,全长共54.3公里。共建进水闸1座、地下涵闸5座、公路桥2座、便桥14座;溢洪道拓宽至53米。1989年止,国家共投资200万元。
  石龙口水库 位于钱铺乡石龙口山谷处。1956年11月17日开工,由钱铺乡承担兴建任务,翌年4月竣工。坝长31米,坝高15米,顶宽4米,库容量26万立方米。1971年9月,扩建主坝加高达到23.6米,坝长55米,顶宽5.5米。1974年,除险加固、堵老涵洞、新挖放水隧洞80余米,拓宽溢洪道9米,砌防浪墙55米,开挖灌溉渠4公里。总库容量10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450亩,总投资6.5万元。
  祖庄水库 位于官青乡新埠村祖庄附近。1953年10月,由钱桥区承担兴建任务,翌年竣工。1975年,整建西涵洞和乐阳、白马乡分水闸,库坝加高1米。同时还整修了东西分水闸及下游导滤层300米。1985年,该库积水面积10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08万立方米。该库可灌溉官青乡的新埠、同心2村和阳和乡白马、洛阳2村的耕地0.5万亩,总投资10.5万元。
  和尚桥水库 位于官桥乡的叶家祠堂和尚桥山谷处。1953年10月,由官桥区承担兴建任务,1959年12月竣工。水库坝高18.1米,坝长128米,顶宽2.5米,总库容量246万立方米,自流灌溉农田0.75万亩。1965年,凿放水隧洞长414米,总投资15.3万元。
  青口畈水库 位于白梅乡的观音洞处。1958年10月动工,由白梅乡承担兴建任务。水库坝高l5.5米,总库容量148万立方米。后对该水库进行过7次续建、整修、加固。1961——1970年,开挖东、西灌渠长15.5公里,建节制分水闸7座、渡槽1座。水库积水面积8.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达16l,万立方米,灌溉面积0.35万亩,总投资35.2万元。
  西山口水库 位于周潭乡西边山口处。1958年,周潭、吴桥两乡承担兴建任务,翌年停工,1966年再度兴建。建成后库坝高达12米,坝长291米,库容量为54.2万立方米。1976年,建分水闸5座、渡槽2处。1979年,坝高增至20米,坝长340米,顶宽5.4米,积水面积6.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34万立方米,灌溉周潭、吴桥两乡农田5500亩,总投资4.45万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机电排灌工程
  (一)机电排涝站
  新中国建立前,县境农田排灌,主要依赖涵洞、斗门,靠人力排涝抗旱,排灌能力极其有限。1955年4月,县首建大新抽水机站。此后,各区、社逐步兴建排涝站,到1966年止,县境已建站83座。1969年,县境兴建一批电力排涝站。到1989年止,县机械排涝站计58座,装机114台(7794马力);电力排涝站157座,装机353台(含排灌结合站48座,装机108台,7187千瓦),可排涝36.26万余亩。
  大新站 位于大新圩汤沟河堤边。1955年4月始建,装柴油机20台,253马力,保护农田7100亩。1956年,该站及时排空内圩底水,水稻喜获丰收。1981年初,机械排灌改为电力排灌,共装机6台(330千瓦),排水流量5立方米/秒,保护农田0.7万亩。
  永登站 位于石矶乡。1958年动工,当年竣工。该站排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排涝面积13.45平方公里。1982年冬,将5台柴油机更改为5台(275千瓦)电动机。该站排水主干渠3条,长5公里。1989年,汴泗圩电排站装有2台电动机(110千瓦),向河内排水,再由枞阳区二级站排入长江。
  枞阳区二级站 位于南河拐江堤内侧。1978年4月破土兴建,次年运行。该站装机4台(620千瓦),排水流量为5.6立方米/秒,控制石矶河内水位在12.5米以下,排水面积43.9平方公里,保护农田3.3万亩。
  永赖站 位于白荡闸西牮埂白荡小街东南。1958年破土动工,当年竣工。该站安装6台(450匹马力)锅驼机,排水流量4立方米/秒,排水面积20.82平方公里。1970年后改装柴油机7台(545马力),1981年装有电机7台(450千瓦),排水流量4.2立方米/秒,受益农田1.5万亩。1989年,再次进行设备更新,装机3台(465千瓦),同时修筑大小沟渠21条,大小防洪堤97道。
  扫帚沟站 位于扫帚沟江堤堵口处。1984年10月25日破土兴建,翌年5月竣工。装电机4台(840千瓦),排水流量9.61立方米/秒,总排水面积30.28平方公里。同年开挖8公里支渠2条,拓宽主干渠1.5公里,干渠、支渠建有节制闸。  仪山新站 位于三百丈隆兴村。1982年11月破土动工,同年10月竣工。1983年元月,开挖干渠长998米,底宽8米,并在黄泥山建节制闸1座。该站装有电机4台(620千瓦),排水流量7.3立方米/秒,保护农田0.85万亩。
  桂家坝站 位于桂家坝江堤内侧。1959年11月兴建,1962年春竣工。该站安装100马力的锅驼机3台,排水面积42.3平方公里,排水流量5.4立方米/秒,受益农田3.32万亩。1970年更新,安装柴油机3台(660马力)。1980年8月,改装电动机12台(660千瓦),排水流量9.6立方米/秒,排涝农田2.39万亩,排灌O.4万亩。建站初,以黄土石灰取代胶结材料,以致汛期水位达12米时,泵室、进水池底板冒水、冒沙。1984——1986年,对其进行整修、加固,另在渠道上建了一座节制闸。
  陈洲新站 位于湖东闸处。1949——1956年,圩区群众开挖沟渠337条,长26284米;筑防水堤50道,长54543米。该站于1981年12月破土动工,1983年5月竣工,装电机8台(1240千瓦),对江排水,排水面积31.65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0.8立方米/秒,保护农田2.43万亩。1983——1984年底,拓宽低排干沟1.4公里。1988年冬,对沟渠进行清淤和拓宽。
  王家套站 1986年10月28日破土动工,1987年5月竣工。装电机4台(1000千瓦),排水面积22.39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1.2立方米/秒。
  湖东闸二级站 1986年11月破土动工,1987年6月竣工,装电机3台(465千瓦),排水流量8.7立方米/秒,主控汤沟河水位不超过13米。
  沙池二级站 位于江堤62公里碑堤内。1987年11月破土动工,1988年6月竣工。装电机8台(1240千瓦),排水流量16.8立方米/秒,主要控制陈瑶湖水位不超过11米。
  (二)机电灌溉站
  1969年,县首建黄羹、新旗、立新及红旗一、二级电力灌溉站。1978年,钱桥、麒麟、义津、官桥4区陆续兴建电力灌溉站。1989年全县电力灌溉站62座,装机107台(6967千瓦);机械灌溉站18座,装机25台(1696马力),可灌溉农田1.7万余亩。
  张北店站 位于安凤乡建设村。1959年,筹建机械灌溉站。1962年,建成一、二级站,将4台煤气机改装为柴油机,共240马力,灌田0.1万亩。1971年11月,建第三级电力灌溉站。1973年,一级站装电机2台(150千瓦),灌水流量0.7立方米/秒,灌田0.15万亩;二级站装电机2台(150千瓦),流量0.6立方米/秒,灌田0.6万亩。此后开挖第三级站灌溉道,干渠总长为27公里,桥、涵10余处,国家共补助经费16万元。
  梅花站 位于麒麟乡。1959年,筹建二级站,1963年8月竣工。一级站安装柴油机l台(80马力),二级站安装柴油机1台(60马力)。1975年8月,一级站改装电机2台(共310千瓦),流量2.94立方米/秒。1979年3月,二级站改装电机5台(500千瓦),流量1.55立方米/秒,灌溉干渠长7000米,支渠3800米,灌溉0.5万亩。
  钱桥站 位于钱桥乡。1960年动工,翌年一级站建成。1963年春,装机2台(锅驼机、柴油机各1台,共160马力),灌田0.2万余亩。1972年10月,开始建电力灌溉站。1975年,完成一、二级站主体工程,灌区面积达44.69平方公里。一级站装电机5台(555千瓦),流量2.32立方米/秒;二级站装电机4台(445千瓦),流量1.67立方米/秒。计开挖总干渠3.91公里、支干渠11.25公里。1979年三级站完工,装电机2台(110千瓦),灌水流量0.45立方米/秒,灌田1.7万亩。钱桥站国家计投资73.77万元。
  双枫站 位于高甸乡。1972年,兴建双枫二级站,次年5月完工。一级站装电机5台(315千瓦),排水流量1.36立方米/秒;二级站装电机3台(205千瓦)。该站兴建引水渠长2.5公里、干渠长3.3公里、西南支渠3.2公里、东北支渠3公里,实灌面积0.35万亩,国家共投资15.1万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4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产
引子




  清代,桐城县在枞阳、孔城、民池、竹子(湖)、破罡、石塘设鱼课所。民国初年,沿袭旧制。民国8年(1919年),桐城县设有鱼团局。
  民国19年(1930年),安徽省颁布《安徽省渔业法实施细则》;民国23年(1934年),颁布《安徽省渔业船只暂行规则》等渔政管理法规,但有令不行,终为一纸空文。
  新中国建立初,县人民政府在建设科内设立水产股,负责全县渔政工作。1955年,水产股划归农林局;1956年,水产业务由多种经济办公室管理。1957年,农业局下设水产股;1965年,水产业务由商业局管理。1966年,水产业务复归农业局。1979年4月,县设立水产局,专管渔政业务。
  县渔政管理主要是保证国家渔业法规的贯彻执行,合理利用、保护、增殖水产资源以及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县境大型湖泊和天然水面,均先后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依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渔业法规、布告,对水产资源和养殖进行严格管理。从80年代起,水产开发已成为枞阳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第一节 水产资源




  县境水域辽阔,江、河、湖泊纵横,且水质肥沃,水产品资源丰富。据统计原有鱼类150多种,现有80多种,水禽原有100多种,现有30多种。50年代,中央人民政府将枞阳县列为全国22个淡水渔业重点县之一。
  一、水域
  县境原有水面61.2万亩,水域分四大水系。新中国建立后,在不同的水系分别建有枞阳闸、白荡闸、梳妆台闸、湖东闸、永登闸,以控制内河、湖水位。
  50年代末,因围湖造田,蓄水面积逐年缩小。1984年,退田还湖34270亩。据1989年统计,县境水域面积为37.5万亩(不含长江水域面积),其中湖泊26.5万亩,池塘4.94万亩,水库0.95万亩,圩、套、沟、汊1.03万亩,河流0.62万亩,可养殖水域23万亩。
  长江流经县内5区1镇,枞阳闸至北埂,全长74公里,可利用水面为13.5万亩。
  县境河流34条,汇通湖泊、长江的主要河流10条。长度达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枞阳长河、罗昌河、杨市河、横埠河、汤沟河、麻溪河(钱桥河)。
  县境湖泊31个,重点湖泊有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连城湖、莲花湖、汪家沟、周家汊、月儿湖、小乔圩、羹脍赛湖、破罡湖。50年代初,湖泊水域面积有69万亩,到1989年止面积缩至37万亩。1959年,白荡湖养殖水面4.5万亩,捕鱼47.1万公斤。1969年破罡区破锁河800亩水面,捕鱼9万多公斤。莲花湖自养殖以来,亩产均达50公斤以上。1989年,湖泊养殖面积13.9万亩,总产量为248万公斤,平均亩产18公斤。
  1957年以后,兴建水库216座,其中,中型水库1个,小(一)型水库7个,小(二)型水库63个,小(二)型以下水库145个,总水面9522亩。除极少数水库水性冷、水质差、理化性状不良外,其余均可进行渔业养殖。1989年,水库养鱼面积为8000亩,产量12万公斤,平均亩产15公斤。
  鱼塘有18855个,水面积约为4.94万亩。沿江圩区鱼塘水源足,饵料丰富,养殖条件优越,丘陵鱼塘易干涸,难以保收。塘养鱼一般为自然村或生产队所有。1989年,鱼塘养成鱼200万公斤,亩产达40公斤以上。
  
二、水生植物
  莲 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家莲”、“野莲”之分。县内家莲产量不丰,各湖泊多生野莲;仅陈瑶湖一地,藕的最高年产量达7.09万公斤。全县年产莲籽7.38万公斤,加工后调往上海土产品进出口公司,转销东南亚,一部分运至广州市场销售。
  芡实 俗称“鸡头米”。县内湖、河均有生长,以陈瑶湖为最,其质量冠于全省,该地为县芡实生产基地,年产芡实达10万公斤,经加工调往上海转运东南亚,部分销往广州。
  芦苇 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沿江区乡皆有种植,据清《桐城县志》载:“……六百丈、老洲头、滨江一带,芦苇百里”。新中国建立后,仪山、陈洲、老洲等区乡,以芦苇编席驰名各地,产品远销江西、湖北等省。
  席草 系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茎细长坚韧,是织席、造纸原料。1960年前后,从浙江引种栽培,后因存在管理和技术问题停植。现野生席草寥寥无几。
  荸荠 俗称“果子”,地下茎圆形,立秋前后成熟。县内农户多有种植,圩区居多,破罡荸荠质优,声名早著。县内荸荠年产量约5万公斤左右,大部分销往安庆和邻县。
  菱 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称“菱角”。县内种菱历史较长,据清《桐城县志》载:“菱角……枞阳卖者实大而扁,而角向外弯卷,老则壳墨而硬”。1957年,汤沟水产部门曾收购菱粉1.5万公斤。近年产量渐少,湖泊仍有野菱。
  菰 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野生为“蒿草”,家养为“茭白”,俗称“茭瓜”。县内水域普遍生长,其茎可作菜,味甚美。县内种植的水生植物还有浦草、菖莆、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苦草、马来眼子苋、轮叶黑藻、浮草、葳草、萍、鸭舌草、莼草等。
  三、水生动物
  鳍豚 有青鳍、白鳍之分。鳍豚为淡水鲸类,约2000万年前就有这种动物,它比熊猫还古老,是研究动物进化的活标本。1957年,汤沟水产组曾收购一头重约140公斤的白鳍豚(雌 性)。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已将老洲乡至红杨乡江段列为白鳍豚保护区。
  江豚 俗称“江猪”,1970年以前,县内沿江渔民多有捕获,现数量甚微,国家已将它列为二类保护动物。
  鲟鱼 国家已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该鱼多半在枞阳沿江水域生活,故有“枞阳鲟鱼”之称。
  鳇鱼(即中华鲟鱼) 又名玉板鱼、腊子鱼,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系与恐龙同时代的古生物,有“活化石”之称。据调查,鳇鱼多在本县老洲、桂家坝、玉板洲南岸江段产卵。1958年,老洲渔民误捕鳇鱼、鲟鱼各1条,及时投放江中。
  鲥鱼 生活在海里,繁衍在江中,在海曰“鲞”,在江曰“鲥”。每年春夏之交,鲥鱼从海洋溯江而上,来往有规律,故名“鲥鱼”。又因鲥鱼挂网后不动,又称“惜鳞鱼”。其鳞似银,其形如白鲢,腮边有朱点,一般1~2公斤,其肉肥厚细嫩,多脂多刺,食之鲜美。县境的长江水域是盛产鲥鱼的地区之一。1949——1965年,全县鲥鱼年产量均在2000公斤以上,1976年产800公斤,1979年产300公斤,1980年产100公斤,近年已罕见。
  鲚刀鱼 又名凤尾鱼,幼鲚俗称毛花鱼。鲚刀鱼每年阴历二月由海入江,在江支流或湖泊中产卵,菜子湖是主要产卵场之一,白荡湖次之。阴历四月是鲚刀鱼入湖盛期,王家套、凤凰洲、长沙洲、铁板洲等江段皆产鲚刀鱼。1959——1956年,年产量均在6000公斤以上,1988年前后,年产量1000公斤左右。
  河豚 系咸、淡水鱼类。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但内脏、生死腺、血液皆有剧毒,其毒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1949年后,县内年捕捞量1000公斤以上,1980年后产量减少。
  鳜鱼 俗称“桂鱼”。县内湖泊、河流皆产。1964年,屯溪市在县调拨加工后的鳜鱼,冠以“徽州臭桂鱼”出售。近年鳜鱼数量日少,年产量仅数百公斤。
  乌鱼 又名黑鱼,俗称“财鱼”。县内各地皆产,陈瑶湖居多,年产量在l万公斤左右。1965年以前,活乌鱼由安庆水产分公司调拨转售香港,近年产量约1000公斤。
  鮰鱼 又名淮王鱼。县内江段年产量数百公斤,近年远销香港。
  鳡鱼 俗称“竿丝”。县内河汊、湖泊均有野生。因天然水面多实行家养其他鱼种,鳡鱼产量逐年下降。
  麦鱼 体小如麦粒,为水底栖微型鱼类之一,因麦收季节盛产,故称“麦鱼”。麦鱼以水中微生物及硅藻类为食,栖息溪流沙石缝中,春夏季产卵,一年内即长为成鱼。县内官桥区、杨家市等地皆产,阴历三四月间,农户用密网捕捉后,加工成麦鱼干出售,近年产量甚微。
  鲫鱼 古称鲋。县内各水域皆出产,唯莲花湖鲫鱼肥大,肉质鲜美。
  黄鳝 又名鳝鱼、长鱼等。县内湖泊、沟渠、稻田皆有,年产量约5万公斤。1980年以前,由水产部门收购调拨,1981年后,全由私营者经营,价格较高。
  大银鱼 古称脍残鱼、王余鱼。县内菜子湖、白荡湖等地皆产,年产量约2000公斤。1960年以前,水产部门收购制成鱼干,调往湖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1970年后,银鱼产量剧减,白荡湖濒于绝迹。
  县内家养鱼有鲭、草、鲢、鳙、鲫、鳊、鲤等。野生鱼还有:翘白、红鳍白、短尾白。鯮赤、赤眼鳟、油鲳、黄尾鲴、银鲴、螃魮、鲶鱼、针鱼、棱鱼、、瘰疣等。
  龟 俗称“乌龟”,寿命长,有“千年龟”之称。1970年前,本县圩区较多,食者甚少,常有人在龟甲边穿环予以放生。1970年后,因龟肉和龟甲有较高价值,个体经营者争购外运,故数量剧减。
  鳖 又名甲鱼、团鱼,俗称脚鱼。1960年以前,年产量约7000公斤,仅白荡湖一地年产量就达1000公斤以上。水产部门曾将收购的活鳖,调往上海转运香港销售。近年因鳖价格高,捕捉过多,产量下降。
  中华绒螯蟹 俗称“毛蟹”。县境蟹分布面广,白荡闸、枞阳闸内外的螃蟹质地优良。春季,幼蟹由长江入内河,几番脱壳;秋季,蟹肥黄满成熟。1949——1962年,年产量约4万公斤。1956年,水产部门将收购的蟹,调往河北省粮油食品公司转运香港。1979年后,水产部门、私营个体户高价购蟹,因此饲养蟹的专业户渐多,1989年,年产量达6.5万公斤。
  虾 春季繁殖,秋季成熟。县内湖泊、河汊盛产。青虾烹饪后由青转红,外形美观,营养丰富。1970年前后,年产量达10万公斤,由水产部门收购调往上海,1989年调往安庆冷冻后出口日本。白虾,产于枞川河和长江中,产量不高;料虾,县境各处皆有,产量颇丰。
  三角帆蚌 俗称“河瓢”。县内湖、圩、塘皆产,为淡水育珠的优良品种。
  褶纹冠蚌 形呈鸡冠,此蚌亦为育珠的优良品种,但产量甚少。
  中华圆田螺 多生于水田。县内产量颇丰,水产部门将鲜活的田螺调往上海转香港销售,将加工的冷冻田螺肉出口到日本和法国。
  螺丝 分布极广,每年有大量螺丝肉上市。
  河 各地皆产,唯枞川河较多。
  钉螺 是传染血吸虫的媒介。县内湖汊、河汊均有钉螺分布,因血吸虫危害人、畜,县政府曾专设灭螺机构,经综合治理,今仍未绝迹。
  大雁 每年阴历八月至翌年四月在县境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菜子湖等地栖息。雁群多达数千只。1960年以前,农贸市场有大雁出售,1979年后,政府明令禁止捕杀。
  鸳鸯 又名匹鸟。雌性鸣“鸳”声,雄性鸣“鸯”声,故称“鸳鸯”。鸳鸯性柔,终日相依为伴,如失一只,另一只则相思而亡。1950年前后,县内湖泊均有鸳鸯与野生飞禽杂居,后渐稀少,人民政府已明令禁止捕捉。
  野鸭 古称凫,形与家鸭相同。种类有对鸭(俗称青鸭公、青鸭母)、三鸭、四鸭、六鸭、八鸭、曹鸭、泥鸭等。对鸭、八鸭食味最佳,具有消炎泻火清热之功效。县境近年野鸭栖息量大减,政府已明令禁捕。
  鸡 形似家鸡。成年鸡重O.6公斤左右,食之肉香味美。1958年前后,县农贸市场有售,多来自陈瑶湖。
  鹦鸟 名伯劳,俗称“苦鸟”。多在田泽荷塘、临水树上栖息,夏至鸣叫,冬至停止。县内鹦鸟的栖息量在1950年前后较多,近年已为罕见。
  翠鸟 又名钓鱼郎。多在田泽、荷塘、临水丛树上栖息,近年已罕见。
  鹭鸶 又名“信天翁”。县内鹭鸶栖息量大,湖泊、河汊均有。
  附: 珍贵鱼类保护事例
  (一)1985年,老洲乡渔民陈汉武、陈龙飞在大通对面的铁板洲和梁山矶江段,捕获中华鲟、白鲟各1条。当地政府派员赶往现场,将鲟鱼验证无伤,令其投放江中。两渔民因及时告之当地政府,受到县水产局物质奖励,并登报表扬。
  (二)1987年7月10日上午,松园乡护林员吴化顺发现江面有一死去的白鳍豚,当即向破罡区公所报告。县水产局接到电话后,急派渔政人员于当日下午3时赶赴现场。经验证:白鳍豚体长2.17米,胸围1.24米,体重约115公斤,身中鱼钩44处,尚有27支鱼钩挂在表层。是日下午7时,电告了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19日,该校派员取走豚体,并付酬金300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水产养殖




  县境月儿湖、莲花湖、羹脍赛湖早在明代就已养鱼。清初,汪家沟、周家汊、琵琶山大圩等湖也陆续养鱼。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省督军柏文蔚在羹脍赛湖创办民生渔牧垦殖公司,水产养殖业有所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没收地主控制的水域,陆续将月儿湖、莲花湖、汪家沟、周家汊、琵琶山大圩等10多个湖泊收归国有。1951年,皖北行署农林处接管羹脍赛鱼湖,成立了枞阳县渔业养殖公司。1956年4月,白荡湖设立了国营养殖场。1957年4月,陈瑶湖设立国合联营养殖场。1960年前后,国家、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都养鱼,一批集体鱼场也应运而生。1978年,县实行联产计酬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县内出现养鱼热潮,水产养殖得到很大发展,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由天然捕鱼转入以养殖为主。
  一、鱼苗捕、育和成鱼、特种养殖
  (一)鱼苗张捕
  县境历来均从长江中张捕天然鱼苗,鱼种主要有鲭、草、鲢、鳙、鲤、鳊等150多种。鱼苗状如麦粒,俗称“鱼花”。渔民以杉木、麻布制作绠网,沿埠迎流张捕,鱼苗顺流入网箱,所获鱼苗或蓄养,或出售。张捕鱼苗分3个时期,立夏’至小满张捕,谓之“早水鱼苗”。这时的鱼苗质优,又因气温低,易搬运,成活率达100%;小满至芒种张捕,谓之“中水鱼苗”;芒种后张捕,谓之“晚水鱼苗”,此时气温高,鱼苗成活率低,搬运难,俗谚说“芒种苗花难到家”。新中国建立前江旺渔业村仅3户渔民张捕,年张捕量1000万尾。1953年,县内下水绠网2268条,捕获量20833万尾;1959年,为发展鱼苗生产,下枞阳渔业队在张捕鱼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绠网5000多条,捕获量达12亿尾。1963年,县长江鱼苗张捕量为52413万尾,其中销往省外15926万尾,销往县外20530万尾。
  1970年以后,长江天然鱼苗剧减,鱼苗外运供不应求。1979年,仪山公社田间大队鱼苗场土法上马,人工繁殖鱼苗成功,当年繁殖草鱼12万尾。1988年以后,人工大量繁殖,最高年产量达5000万尾。1989年,国营白荡养殖场、左岗湖渔场、下枞阳渔业村和仪山乡新河村村民钱旭胜联合开发,人工繁殖鱼苗14000万尾,其中草鱼7800万尾,鲢、鳙鱼400万尾、鲤鱼5200万尾,团头鲂800万尾。县内鲭鱼苗人工繁殖技术尚未过关,仍依赖长江天然苗种。
  (一)鱼苗养育
  县内鱼苗养育历史悠久。清道光元年(1821年),破罡村部分胡姓农民利用洼田边角挖塘养育鱼苗,乡邻仿效,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枞阳育苗法”。育“夏花”一般塘小水浅,密度高,以黄豆浆、鸡蛋黄、米粉为主饲料;育“冬花”主要将夏花分塘,密度均匀,以粉糠、菜饼、麦麸、青草为主饲料。冬片长至6.66厘米,体格均匀,耐低氧,易运输。新中国建立后,育鱼苗户渐多,沿袭传统育苗技艺,但出现夏花过剩,冬片规格小,鲢、鳙苗比例过大。后渔民将小塘改大塘,浅水改深水,密放改稀放,鱼苗质量得到了提高。此种饲养方法引起了省有关部门重视,省农林处曾购买了羹脍赛鱼湖10亩鱼苗。白荡湖、陈瑶湖自建场以来,主要实行自养自给或半自给鱼苗。
  (三)成鱼养殖
  新中国建立前,大型水域和湖泊均被地主、官僚、公堂占有,渔民几乎没有水域养鱼。个体养殖一般施行股份制,也有独家经营者。县内的枫沙湖为周姓公堂所有。羹脍赛湖属县城姚金生私有;民国元年(1912年),姚与羹脍赛湖畔殷姓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后由安徽省督军柏文蔚,以7500块银元买下,创办了“民生渔牧垦殖公司”。连城湖由连城张绍柏占有,租给渔民吴增广等人经营。月儿湖被枞阳镇章姓占有,民国30年(1941年),典当给官桥乡张家,民国35年,由章姓后代章长应赎回。汪家沟系连城张东善之父雇凤台县难民围筑而成的鱼湖,当时为逃鱼课,故称湖为“沟”。周家汊由连城周姓占有,民国初年卖给黄羹乡李光炯。
  历史上成鱼养殖多捕长江天然鱼苗投放湖中,以鲢、鳙、鲭、草、鲤搭配饲养,管理粗放,养殖工艺落后。新中国建立后,大面积水域属国家所有,小面积水域仍由个体经管。1956年,下枞阳、自合、江旺、新河等村的渔民率先走集体合作化道路,先后成立了4个渔业合作社。1958年后,4个渔业合作社改为渔业大队。破锁河、湖、五官池的渔民也相继办场养鱼。至1980年,县内集体鱼场有27个,经营水域36419亩。1980年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大队渔场划归生产队或向外承包,渔业队水域分到户;区、乡鱼场实行大包干,鱼价放开,鱼场利益与渔业人员工资直接挂钩,自负盈亏,成鱼年产量逐年增长。1984年冬,安徽省水产局向县投入50万元贴息3年的渔业贷款,重点扶持集体养殖。岱冲河、大窑圩、乌金圩、七墩圩、铁罗冲、齐嘴圩成立了集体养殖场,总水域达2万余亩,集体养殖得到了发展。1985年统计,县内养鱼专业户4571户,经营水域22208亩;个体联合养鱼户2846户,经营水域123776亩。1989年,全县有20个乡办鱼场、20个村办鱼场、2846个联户鱼场、4571个家庭养鱼点,经营水面8000亩,从事渔业人口达1.53万人。
  成鱼养殖除个体、集体养殖外,县内先后办起莲花湖、白荡湖、连城湖、陈瑶湖等国营(合)养殖场,现已形成网络状的专业养殖体系。
  (四)特种养殖
  1959年,白荡湖养殖场曾试行特种水产养殖,在湖内放养甲鱼、乌鱼、青蛙等,后因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资金紧缺,加之技术力量薄弱,被迫停养。1986年,县又兴起特种水产养殖。雨坛乡几户农民从芜湖、无为、当涂等县购进蟹苗,投放鱼塘混养获得成功。该乡的大窑圩、齐嘴圩当年投入幼蟹650公斤,秋后捕成蟹7700公斤,年获经济收入18.5万元。1988年,县内各地投入幼蟹5000公斤,捕成蟹4万公斤。1989年,县内投放幼蟹5020公斤,捕成蟹6.5万公斤。
  1969年莲花湖、新河渔业队开始河蚌育珠,后因珍珠价廉而停业。1980年珍珠价格昂贵,河蚌育珠再度兴起。1984——1986年,县产珍珠270公斤。1987——1989年,县产珍珠850公斤。
  (五)鱼病防治
  1970年以前没有鱼病防治的专门机构。1980年,县水产局和养殖单位才开始注重鱼病防治工作。县内常见鱼病有肠炎病,每年4——9月病毒流行,草、鲭鱼易得,死亡率为90%;烂鳃病,每年7——9月病毒流行,草、鲭鱼易感染。
  鱼病防治多用土法,以生石灰、漂白粉泼洒水面,或以大蒜加盐拌饵投喂。水中缺氧,为防止鱼泛塘,采取勤灌水,或以明矾、石膏粉泼洒,或采用地锦草、菖莆、穿心莲等中草药防治。近年少数单位采用人工免疫法,幼鱼多以疫苗注射。
  二、国营(合)养殖场
  (一)莲花湖养殖场
  莲花湖位于县城东侧。新中国建立前,渔业股份160股,成仁局20股、天主教堂(西班牙人开办)10股、乡绅何问川40股、当地陆姓20股,余皆小股份。各人所执股份可出售,总股份至1949年未变。1951年元月,皖北行署农林处派苏陶、郑曙接收柏文蔚之侄柏又新经营的民生渔牧垦殖公司,改属县渔业养殖公司。同年4月,县财粮科派方省吾筹办莲花湖养鱼场。1956年,莲花湖养殖场合并到县渔业养殖公司。1958年元月1日,莲花湖养殖场又归县农业局领导,定名莲花湖养殖场至今。
  莲花湖养殖场经营管理羹脍赛、莲花湖、小乔圩、月儿湖、汪家沟、周家汊6个鱼湖,总水域面积17650亩。1958年前后,该水域因围湖造田,至1989年的面积只有4030亩。
  莲花湖建场之初,干部职工13人;1960年为78人,经济总收入为10.77万元;1970年为58人,经济总收入为3.59万元;1980年为92人,经济总收入为8.55万元;1984年调整生产结构,从自张自养自捕的单一化,转向多种经营,发展河蚌育珠、人工繁殖河蚌等;另外还开办了鱼饲料加工厂和渔工商综合商店。1989年该场干部职工111人,经济总收入达38.82万元。
  (二)白荡湖养殖场
  该场位于县境中部,离县城21公里。全湖原分为白荡湖、竹杖湖、竹叶湖、獭桥湖(一名塔基湖)。1956年4月,中央投资,安徽省人民政府委托枞阳县创办白荡湖养殖场(县级)。同年挖鱼苗塘130亩,养殖水面15万亩,全场干部职工138人。1958年,该场下放给枞阳县管理,级别为科级,同年2月,该场接管朱家泊、杨秀泊两圩800亩水面。1959年,该场有绠网350张、鱼苗塘350亩,实行一条龙配套生产。1960年,该场负责人出席了全国大湖泊养鱼会议。1962年,因围湖造田,鱼苗塘缩为150亩,养殖水面为4.5万亩。1980年开始河蚌育珠;1986年建孵化池成功地繁殖鱼苗,当年生产幼鱼240万尾。1989年全场干部职工139人,改群众捕(三七分成)为自捕,同时发展养蟹业,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  (三)连城湖养殖场
  场址在城关团结圩内,有鱼苗塘70亩,田地80亩,绠网150条,网船农具齐全,亦鱼亦农,养捕并举,实行自负盈亏。1962年,该场捕鲜鱼2080公斤;采莲籽5200公斤、芡实1300公斤;张捕鱼苗2675万尾,育夏花403万尾,冬片12万尾;生产粮食2.95万公斤。1963年,该场转为国营养殖企业,核定编制23人。1964——1965年渔业、粮食均有盈余。1974年2月,陈瑶湖划归连城湖养殖场管理,分章家坝、连城湖两个队,统一领导、分队经营。1978年11月,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枞阳县连城湖养殖场”,全场有职工47人。1981年,章家坝队开始河蚌育珠。1984年,该场将80亩农田改为鱼塘。1988年,首次实行鱼蟹混养获得成功。1989年,连城湖养殖场全场干部职工增至58人,年产值14.5万元。
  (四)国合联营养殖场
  该场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该场管理经营陈瑶湖(亦名陈洋湖或洋东湖)。1957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陈瑶湖水面移交县经营。4月,由陈湖区、老洲区联合成立枞阳县陈瑶湖国合联营水产养殖场,场址设在章家坝,有职工50余人。该场成立后,就张捕鱼苗1500万尾,培育夏花300万尾,捕捞成鱼15.5万公斤,采收莲籽1万公斤。1958年,张捕鱼苗2100万尾,育夏花413万尾,捕成鱼35.5万公斤。是年底,该场与普济圩北埂鱼苗场合并,改名为普济圩农场水产养殖场,场址迁至普济圩。全场经营水面4万余亩、鱼苗塘410亩,旱地140亩,有绠网500张。1961年3月,国合联营养殖场与北埂鱼场分离,场址复迁章家坝。1962年5月,该场分出两个分场,分别由陈湖区、老洲区管理,各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国合联营养殖场随之自行解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渔业




  一、渔民
  县内从事捕捞历史悠久,古志载:“民水耕火耨、有鱼稻之利,俯而拾,仰而取,嬉之自足”。专业渔户和半渔半农户在春夏之交,湖水上涨时,入江捕捞,秋后潮退返归湖内捕捞。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县境渔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出船1922条,参船工达3000余人,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50年代初期,渔民响应人民政府“走集体合作化道路”的号召,纷纷加入互助组、高级社。1953年,专业渔民经济收入为500元;1957年,经济收入达800元。专业渔民多数以船为家;半渔半农者,农忙务农,农闲捕鱼。1980年统计,县有渔业大队4个、渔业生产队35个、从事专业捕鱼劳动力915人。半农半渔业者分布破罡、陈湖、白云、陈洲、雨坛、石马等区乡。捕捞场有菜子湖、枫沙湖、白荡湖、桂家坝江段。80年代后,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湖河塘堰水面已由单位和个人承包,渔民有的转为交通运输业,在天然水面捕捞的人极少。
  二、渔船
  县内旧有渔船甚多,主要分布在江边湖畔。渔船木质结构,俗称“小网船”,载重1~2吨不等;长江作业渔船约3吨;还有鸭溜子船,载重量不逾千斤,多为采莲摘菱之用。江湖渔船均以人力或借助风力操作运行。湖区渔船捕捞以钩、卡为主;长江渔船捕捞为大钩、网、罾。新中国建立后,县内木质船有所增加。1958年春,下枞阳渔业大队在无锡市购置县内第一艘机动船,载重量为24吨,从事捕捞和运输。1963年,县境已有大小渔船767艘,机动渔船4艘。1982年,机动渔船36艘,大小渔船1105只。此后,机动船逐渐取代木质人力渔船,绝大多数木质渔船亦装置动力机操作。1985年后,渔民因捕捞场地缩小,渔船改作他用,但仍有部分渔民驾船在长江中捕捞。
  三、渔具
  县内渔民在长期的捕捞中,运用种类较多的捕捞渔具,不同季节、水域施放不同渔具。主要渔具有刺网、围网、拖网、张网、敷网、掩网、栅箔筌、笼篆箔筌,鱼钩、挂钩、鱼叉、鱼镣、鱼扒等。传统网具多以丝棉麻织成,1960年后,为尼纶、锦纶、塑料丝所取代,木质网浮被塑料泡沫网浮取代,鱼镣、鱼扒现已少见。
  四、捕捞
  县内渔民按鱼类生活习性和捕捞规律进行季节性捕捞。渔民多在外江的长江口、长凤、铁铜、石矶头、桂家坝、王家套、六百丈一带江面上进行捕鱼作业。每年2——4月,渔民在长江用网、罾、钩等渔具捕捞河豚等;4——7月捕鲚、鲥、江豚等;7——9月捕黄鲴、鲳条等;10——12月捕江蟹等。内湖天然捕捞场地有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湖、破锁河等地,每年阴历十月至翌年二月,渔民使用各种鱼网、挂钩、鱼叉等进行捕捞,所获鱼类有鲭、草、鲢、鳙、鲤、鲫、鳊、鳡、翘白、鳜鱼、毛花鱼、银鱼、虾等。新中国建立后,各产鱼区多以集体捕捞为主。1958年捕捞业进入鼎盛时期,捕捞量显著增加,仅下枞阳渔业队就捕成鱼225万公斤,张捕鱼苗26453万尾。同年10月,该渔业队出席了全国农业先进代表会议,国务院授于“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59年后,县境围湖造田,水面减少,天然水面均由渔业队和养殖场进行管理,靠天然捕捞的渔民改作他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141

主题

234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10906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9-16 11: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s:36]  [s:36]  [s:36]
新中源陶瓷诚心欢迎您的光临!

8

主题

25

回帖

510

积分

三星会员

积分
510
性别
发表于 2008-10-20 16: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枞阳江堤公路快交工了,去现场看看豆腐渣吧

又一个豆腐渣工程,吴辉做的靠下北线这边坏的最严重,路面坑槽现在就有了,工程还没交工,现在在培路肩,路肩所需的土也偷工减料,竟然里面有许多树根,看他路肩压实度怎么保证。唉,真对不起他哥哥枞阳县副县长吴文祥给他费尽心思搞到的这个工程,不争气呀,苦的还是老百姓。
关注枞阳人,了解枞阳事,欢迎访问《枞阳二三事》。

71

主题

1667

回帖

7036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7036

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08-10-22 17: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详实。学习了。
徽州人家.我本善良.

1398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要珍惜身边的人,心里永远记着那

积分
144926

枞阳234社区帅哥勋章灌水天才奖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8-12-23 17: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7楼(8903432) 的帖子

路比以前要好点
花开,花落,星光闪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