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941|回复: 4

枞阳县志——工业篇

[复制链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9-16 08:3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子




  新中国建立前,县境私人创办的有影响的小型工业有枞阳镇永茂米厂、人和油坊、泰昌锅厂及汤沟镇中和炉铺等。建国后,县人民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对企业实行领导和管理。1950——1954年,手工业、小型工业,由县供销社主管。1954年11月,县人民政府内设手工业管理科。1955年11月,成立县手工业生产联合社和工交科。1958年,为适应大办工业的形势,县先后成立了工业、轻工业、交通、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等局。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精简管理机构,业务纳入工业局;县轻工业局易名为手工业管理局,恢复县手工业联社。1963年4月,机构进一步精简,县工业、交通两局合并成立工交科。“文化大革命”期间,管理体制被打乱。1967年4月,县成立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下设工交小组。1971年9月,成立工业、轻工业两个局。1977年,再度恢复县手工业管理局和手工业联社。1982年,撤销了县工业局,成立了县经济委员会。1984年5月,其业务管理归县经委。1989年,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84个,其中县属企业29个、城镇企业6个、乡办企业125个,从业人员2978人;全县工业总产值10225万元。



所有制结构




  一、私营工业
  县境手工业兴起较早。明代毛记小缸窑陶器、清代刘记枞阳小锥子,先后驰名长江中下游。随后,枞阳的鱼花筛子、汤沟的匠作工具、周潭孙记的草镰刀、鹿狮井边的竹器、石矶的湖广犁、钱桥的土纺土织品、义津的手纺纱锭子、安凤的木套(屐子)、长凤的芦席、长河的张渔网、白云的草蓑衣、姚王集的扒子等,负有盛名,销路很广。
  县境私营工业作坊,开始出现于清末。清光绪七年(1881年),枞阳镇人和油坊、汤沟镇中和炉铺开业;随后枞阳镇泰昌锅厂开业。民国8年(1919年)4月,枞阳镇张永祥以1.2万银元的资本,创办了永茂米厂,拥有机器2台、木仓10口。民国15年,湖北人在横埠乡五猖庙附近,建窑1座,生产釉面土窑货,开桐城县釉面陶器生产之先河。民国18年6月,张永祥又开办了祥光电灯公司。新中国建立前,县境的铁匠、木匠、桶匠、榨木匠、石匠、篾匠、砖瓦匠、银匠、铜匠、漆匠、白铁匠等遍布城乡,有些还谋生于邻近省、县。以家庭夫妇、儿女及少数亲戚联户为核心的手工作坊有缝纫、棉纺、针织、土染、制秤、刻字、印刷、制烟丝、制香、制蜡烛、纸扎、铸犁头、酿酒、榨油、水作、砻米、制面、熬糖等业。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统计,全县有手工业4801户,6958人。这些人大多集中在35个集镇上,从事个体操作或作坊经营。在农村的手工业者,除官桥的小缸窑的陶瓷业、横埠的鹿狮、井边竹木业集中经营外,其余均系个体经营,以师带徒、亦工亦农。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者,逐步走上合作化道路。1953年初,汤沟王德华等11名裁缝成立新华缝纫社,拥有缝纫机4台,成为县内最早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底,全县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47个、211人;生产小组10个、151人。1957年底,全县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有手工业生产社、组47个,成员1145人,总产值3937万元。1958年,对农村户口的手工业者,不论是专营或兼营的绝大部分下放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农业社有计划地统一安排;所有手工业产品,都不得自由出售,以致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产品减少,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1979年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个体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据1989年统计,全县个体工业有337户,从业人员有3306人,营业净收入279.9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009元。
  二、集体工业
  1956年,县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重点发展国营和集体工业。1958年,城关地区集体工业有21个企业、19个社组,职工746人,后转为6个地方国营工厂、公司,即中心机械厂、被服厂、皮革厂、棉针织厂、综合厂、建筑公司。县城以下的28个社组399人,下到所在的区、公社,并转为当地以农机修造为中心的综合性工厂。1961年下半年,根据“手工业三十五条”精神,将盲目升转为国营的手工业社组退为集体所有制,由区、公社直管。将43个手工业单位划为373个小单位,由区、公社、生产大队分级管理。这时期,全县手工业生产出现转机,传统产品恢复生产,产品增加,花色品种增多,集体经济稳定发展。1965年,县被列为全国手工业合作社重点联系县。1965年,县办集体手工业企业56个,职工1305人,固定资产32.44万元,产值209.25万元。1978年,有五金、机电、土陶、砖瓦、塑料、服装鞋帽、棉针织、家具、印刷、文化用品、服务、修理等12个县办集体行业、46个企业,固定资产277.8万元,职工2837人,工业总产值712.06万元,利润28.19万元。进入80年代后,通过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集体经济发展顺利,1987年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大关,达1125.8万元。1989年底统计,集体工业生产企业22个,职工2869人;主要产品25种,其中出口产品3个(元钉、毛巾、牙刷)、省优产品2个(牙刷、液化石油气钢瓶)。累计各种锻压机械、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塑料机械、陶瓷机械、窑炉设备等逾1000台套,固定资产1368万元,工业总产值1757.6万元,销售收入2572.5万元,出口交货值831万元,利润74.6万元,交纳税金157.3万元。是年集体工业与1976年比,利润增加3.1倍,税金增加4.4倍。
  三、国营工业
  县内国营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到1989年止,没有出现举足轻重的工业企业。1950年2月,县供销总社在汤沟创办发电厂,以1台30马力汽油机带动18.75千瓦发电机进行发电。1955年底,在手工业合作社基础上,县于枞阳镇创建了县印刷厂、食品厂;并将枞阳镇永茂米厂、人和油坊(后改名仁和油厂)转为公私合营企业,同时将中和炉铺与泰昌锅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中泰锅炉厂。1958年,响应“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号召,县成立了中心机械厂、炼铁厂、炼焦厂、轴承厂、农具机械厂、矿山工具厂、酒厂、被服厂、棉针织厂、综合厂、建筑公司、白柳矾矿等12个直属厂(公司);并在“国家集体并举、大中小并举、土洋并举”的方针指导下,县、区、社、队同步发展,迅速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全县建成各种厂矿281个。1959年,“反右倾,鼓干劲”,县政府新设劳动、基建两局和钾肥、化肥、合成氨、造纸、冷冻、山采石厂等6 个县属工业企业。1960年,贯彻中共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照县办工业发展过快效益甚低的具体情况,关停了部分厂矿。1962年,经过继续精简,地方国营工业只剩县酒厂、县农机厂、县食品厂、县印刷厂、县钾肥厂5个企业;年末全县工业职工人数仅364人,工业总产值119.79万元。1963年,通过贯彻执行《工业七十条》和《手工业三十条》,对企业进行调整,国营工业进展不大,但生产稳定,人员素质有所提高,各企业大都盈利。“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绝大部分企业瘫痪停产。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执行“开放搞活”的经济方针,工农业生产得到发展。1982年,撤销了县工业局,成立枞阳县经济委员会,具体管理工业。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县大力抓工业发展。1986年底,县人民政府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发展工业。先后投入资金,扩建和改造粮食系统的米厂、油厂、面粉厂和饲料厂,创办了香肠厂。1986年下半年,兴办毛纺厂。1987年,引进江西羽绒加工技术,创建羽绒厂。1989年底,县国营工业企业15个,职工总数1800余人。其中经委系统工业企业有8个(柴油机厂、农机一厂、农机二厂、酒厂、食品厂、印刷厂、毛纺厂、羽绒厂),工业系统企业有2个(矿山开发公司,工业供销公司),粮食系统工业企业有5个,商业系统工业企业1个,城建系统工业企业1个。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企业管理




  一、生产经营管理
  合作化初期,县境企业生产劳动以计划管理为主,手工业社、组生产水平低,供、产、销完全取决于计划安排;主管部门只能根据国家对手工业的方针政策,协调本行业的发展。六七十年代,工业生产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主要原材料按计划配购,生产服从指令性计划,原材料由物资部门按计划供应;许多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产品价格由物价部门审批;定额流动资金按核定计划向银行申请贷款,国营企业由财政局拨款。总之,产、供、销、人、财、物等方面,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产品销售计划,以订货合同为主要依据进行编制。如销售计划发生变化,则相应地调整生产计划。生产材料由省、地、县主管部门根据生产工艺消耗定额核定材料计划供应,供应不足部分和计划供应以外的原辅材料,厂方在市场采购解决。厂内技术设施和基本建设所需资金,按管理权限上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80年代体改后,2万元以内项目,由企业自行决定;5万元以内项目,由县主管部门核批;超过5万元的项目,须报市审批。各企业物资管理,一般都有计划、采购、运输、仓库管理和领发料等5个环节。仓库保管实行实物负责制,建立进销存帐,定期组织盘点,领用物资仓库保管人员凭单发料。
  改革开放以前,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一是以做政治思想工作为主,二是加强劳动生产安全的教育,三是制定生产劳动制度等。80年代后,集体企业是以厂长为承包人,向主管局包年度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年终按承包方案,计分奖罚。生产人员的承包为包生产指标、原辅材料、燃料消耗定额、质量、设备完好率、安全生产等,包干基数落实到车间、班组、个人,实行超奖减赔。供销人员的承包为定员、定基本任务、定销售区域、定费用补贴(或按销售总额提取费用比例),工资浮动。各企业一般实行厂部、车间、班组三级管理,下达生产任务,监督设备合理运转,调配劳力。管理上有3种类型:一是原料不缺,销售正常,产品固定的满负荷生产;二是以销定产,或按季节性市场需求批量生产;三是单件生产。国营工业企业承包工作起步较迟,早期的承包从1988年开始,而且是试验性的。1989年,国营企业承包开始正式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奖惩规定。
  随着社队企业的蓬勃发展,企业数量逐年增多,1977年,县成立了社队企业管理局,负责管理社队企业。1979年,社队企业管理局下设社队企业供销公司。1984年,社队企业管理局改为乡镇企业管理局。1985年,县政府为加强对区、乡、镇企业管理,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宣布区、乡、镇成立“企业办公室”,从基层选调有经验懂行业技术人员,担任办公室工作。各级企业办公室的职责是宣传贯彻有关发展乡镇企业方针、政策,帮助企业抓好兴建、技术改造、考察论证、横向联合、基础管理、科技进步、以及有关资金、物资投放管理等。1989年,县乡镇企业局在管理乡镇企业的过程中,积极为乡镇企业创条件、上档次,督促乡镇企业抓好内部改造和生产专业化,扭转乡镇企业“小而全、大而松”的倾向。“七五"计划期间,在县乡镇企业局严格管理下,注重对乡镇企业干部和职工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脱产培训和岗位培训,乡镇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产品种类增多,产品质量有了提高。乡镇企业在工程、财会、统计、经济4个专业方面,已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全县乡镇企业各类技术人才408人,其中工程师20人,助理工程师180人,技术员208人。
  二、设备管理
  1979年以前,县工业企业设备,一般实行四级管理,即厂部、车间、班组和操作组。从采购到储备、保管、安装、维修保养,都做到各司其职,并建立机长负责制和专人负责制。设备日常保养由操作者负责,二级、三级保养由车间安排。限于当时的管理水平,设备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一般各企业只将设备交给使用车间和操作者负责管理,缺少台帐记录。改革开放以后,规模较大的5家设备管理比较正规。例如,柴油机厂基本上建立管理制度,健全台帐,专人负责,在全县工业企业中管理水平处领先地位。80年代末,新建的企业都注重了基础管理工作,管理水平在生产发展中有了很大提高。
  三、产品质量管理
  80年代以前,县内工业产品主要供农业生产需要和居民生活消费需要。当时商品流通体系的不发达,大中城市优质产品很难进入本地市场,且居民和企业消费能力低,质优价高的产品被选用的机会极少,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小于需求,企业产品由商业部门统购统销,计划调拨,产品质量不作为竞争的内容,因而县工业产品质量普遍不高。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商品竞争日益强烈,在大环境的影响和促成下,县工业企业对产品质量才逐渐予以重视。“质量第一”的观点开始树立起来,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也随之建立。县大多数工业企业将质量指标列为考核内容,与职工的经济收入挂钩,从而大大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到1989年末,全县拥有省优质产品3项:白鹤牌YSP一10型和白鹤牌YSP一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雅致牌牙刷、枞阳香肠和蝴蝶鸭。白玉牌羽绒制品、电机、皮鞋、元钉、水泥等产品均符合或超过省、地所规定的相应标准。上述产品大多数畅销华东地区及邻近省份,有的还销往国外。


第三节 粮油加工业




  一、粮油加工
  民国时期,县粮油加工有(1)碾米:枞阳镇有永茂、新生、大同、大成、童隆记5家机器碾米厂。另有项德茂、德丰、大同、民丰4家砻坊,以木砻、手锤、石臼操作。汤沟镇有3家米行,均设有砻坊,以锤器加工熟米。农村集镇和村庄,都备有木砻、石臼、锤器和牛拉石碾,用以加工大米。(2)制粉:全县集镇有磨坊54家、石磨72乘、牲畜95头,均系驴拉磨粉,手制面条,大部分是代客加工。(3)榨油:全县有油坊39家,其中枞阳镇有“人和”及方、盛、何姓4家油坊,以合股经营的“人和”油坊为最大。汤沟镇有左衡裕、森和油坊。各油坊均系锅炒子、碾成秕、铁圈踩饼、木榨打油等方式进行手工操作。(4)粮油食品加工:枞阳镇有漕坊8家(其中兼营水作豆制品6家)、糕饼坊8家;汤沟镇有漕坊7家、酱坊3家、豆腐坊26家、糕饼坊7家;其它乡镇一般都有豆腐作坊、糕点坊和漕坊。
  新中国建立初期,各地粮食仓库均购置木砻、石器,加工大米,供应市场。私营厂、坊继续开业,或受粮站、供销社委托进行粮食加工。随着粮油实行统购统销和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粮油加工统归粮食部门安排。在城镇的私营厂、坊除永茂米厂、人和油坊实行公私合营仍操本业外,其他厂、坊有的转入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有的转为其他行业;在农村私营厂、坊一般划归农业社管理,并规定只能季节性的代客来料加工,或以原料换成品,不准从事自购原料、自销成品的商业活动。1955年3月,县供销社经营的裕华米厂和枞阳镇新生米厂,归并给粮食部门。1958年3月,公私合营的永茂米厂,划归粮食部门管理。从此,粮食部门加工粮食走上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道路。县碾米厂的设置,在五六十年代,几乎各区粮站都办了厂。后经撤并,以县米厂(下枞阳)为主,以汤沟、横埠、钱桥等区粮站附属厂为辅。1989年,县米厂拥有电动机62台、橡胶砻谷机2台、碾米机4台,年产能力2.5万吨,当年生产了9190吨大米。
  1957年10月,县在汤沟镇建立了面粉厂。1958年该厂并入汤沟米厂。1960年,将汤沟制粉生产设备迁至永茂米厂,在该厂附设了面粉车间。1982年,县在下枞阳动工兴建面粉厂,次年7月1日竣工投产。该厂拥有电动机70台、制粉机6台,年生产能力3.7万吨;1989年,实际加工面粉6901吨。
  人和油坊开业于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系股东合营。新中国建立后,该油坊先代供销社加工,后代粮站加工。1956年,人和油坊为公私合营单位;1958年3月,划归粮食部门管理。1959年,人和油坊曾试榨糠油,但未成功。1971年,县油厂建成罐组式油脂浸出车间,糠油开始批量生产,当年产量为0.55万公斤。1979年,浸出糠油18.1万公斤,是糠油产量最高的一年。1989年,县油厂拥有电动机50台、柴油机1台、200型榨油机3台、浸出设备全套,年生产能力1万吨,当年实际加工油脂2753吨。
  二、综合利用
  1958年5月,县于下枞阳筹建油、酒厂(后并入县油厂),试用米糠饼粉酿酒成功,平均49°,出酒率11~16%。1960年1月15日,全省酿酒会议在下枞阳油酒厂召开。1月底,中共枞阳县委财贸部要求酿酒不用粮,以大糠为主酿酒,试验未成功。同年,白荡米厂设酿酒车间,利用粮食副产品生产白酒;1964年,停止生产。1980年9月,县米厂建酿酒车间,利用稗子和下脚粮生产白酒。
  1970年8月,县油厂利用棉油沉淀物,试制肥皂;利用棉子壳灰提炼液体烧碱,均获成功,全年生产肥皂5万余条。旋因集中力量生产油脂,肥皂、烧碱生产遂即停止。
  1978年8月,县油厂投资8.5万元,新建脂肪酸车间,年底投产,其产品有76吨,销往芜湖、淮南肥皂厂及江苏省川沙县等地。
  1984年7月,县建立饲料公司。1985年9月,于下枞阳建成年单班产量5000吨的中型配合饲料厂。下枞阳饲料厂根据不同畜禽、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经过科学配料,加工各种营养成分比较齐全的“枞饲1号”、“枞饲2号”等饲料,供应广大市场,用该厂饲料喂养的畜禽成肥快,抗病能力强,畜禽饲养户效益好。1986年7月,县又建成了牛集饲料厂,并于次年兴建能容100万公斤饲料的仓库。至1989年止,全县共生产各种饲料98357吨,其中1988年生产11722吨。1989年,县饲料厂拥有固定资产135万元,年生产饲料能力为9000吨;当年实际生产9235吨。县饲料公司成立后至1989年,共创饲料工业产值1550万元,利润91.6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粮油生产迅猛发展。35年来,粮油工业总产值为23433万元,其中最高年份为1986年,产值1692.4万元,比开始办厂的1955年增长14倍;实现利润568万元,其中最高的1989年为107.4万元,比1955年增长31倍。1989年,县粮食加工业的固定资产为411.2万元。粮油产品质量,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县米厂和城关镇米厂生产的大米,从1958年开始,就由国家安排出口,进入了国际市场。县油厂生产的菜油,符合国家二级油标准,从1982年开始,先后出口波兰和日本等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电业




  一、发电
  (一)火力发电
  民国18年(1929年)6月,枞阳镇张永祥购进25千瓦发电机和20马力柴油机各1台,创办了祥光电气公司,年发电量为1690度,供电线路长0.5公里。民国28年(1939年)1月2日,该厂被日机炸毁。民国35年4月,张氏又购回1台27马力狄塞尔柴油机和1台6千瓦发电机,重新恢复发电生产。民国37年12月,该公司因故停办。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12月,县供销社以1台18.75千瓦发电机和1台美制“道奇”30马力汽油机,在汤沟镇新华街筹建发电厂,供县直机关照明,年发电量为9300度。1952年8月,该厂由县财政科接管,成立新华电厂,独立经营,属地方国营企业。1955年12月,县人民政府决定将原有设备迁枞阳镇改建,同永茂米厂合并。合并后设备除l台18.75千瓦发电机外,更换了l台英制60马力立式柴油机。1958年2月,正式发电,年发电量为16000度,全年发电1540小时,电压为200伏(供给用户电压只有160伏)。1957年10月,该厂迁至四方亭,同时购置75千瓦三相发电机1台,135马力柴油机l台。1958年发电量为69960度,架设4条输电线路,计3公里,供电负荷率达88%。1960年1月,将发电厂与中心机械厂合并,成为机械厂的一个动力车间。时发电机组总容量为115千瓦,年发电量增加到121875度。由于经营管理不善,1963年5月,动力车间从中心机械厂分出,恢复了枞阳发电厂。1965年5月,安庆行署把存放在贵池县的4S350型300千瓦斯可达柴油发电机组,拨给枞阳县电厂,同年11月安装竣工。1966年,发电厂装机容量达460千瓦,年发电量257946度,架设7公里输电线路,基本上满足了县城农机、榨油、酿酒、印刷、糖果食品等工业用电及长河、莲城湖两个排灌站的用电。1969年7月,该厂又建成一座主要用于军工生产的35千伏变电所。1970年4月,该所正式向县城供电;枞阳发电厂作备用电源。
  (二)水力发电
  县境地势落差小,没有大型水库,以致小水电发展不快。1972年始建3座小水电站,其中官桥的东红水电站和横埠的马鞍山水电站已于1975年停办。现存的七家山水电站,位于白梅岩前村,于1982年投资1.5万元兴建,1984年建成发电。该水电站设计水头为5.6米,水流量为0.6立方米/秒,采用ZD——LM一40水轮机和12千瓦发电机。每年发电4个月,年发电量1.2万度,专供岩前村农副业产品加工和照明之用。
  二、输变电
  (一)输变电工程.
  6511变电所 1965年11月,省国防工办、安庆电业局、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城关镇建立1座35千伏的6511变电所。1968年12月开工兴建,于1969年7月竣工。从安庆肖坑110千伏变电所起,架设输电线路长28公里,采用LGJ一9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随着形势的发展,变电所两次增容,除承担城关的工业及生活照明用电外,并为长河、黄羹、古塘、石矶、新开、松园、官桥、龙桥、铁铜等乡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电力。1985年,该所供电量为1219.09万度,占全县供电量的5l%。1989年供电量为2468.2万度,占全县供电量的44%。
  牛集35千伏变电所 1970年2月,开始兴建牛集变电所,总投资4.8万元。该所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线路自庐江裴岗变电所起至牛集变电所止,计44.2公里长,采用LGJ一70平方毫米的铝绞导线。1971年8月,接网送电。1972年8月,投资5.2万元,增容1台主变压器,容量为3200千伏安。1980年4月扩建,拆除原有10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增加1台3200干伏安的主变压器,兴建了开关室与控制室,计投资10.6万元。1981年7月扩建工程竣工投运。1985年11月,经省电力局批准,牛集变电所改由横埠110千伏变电所供电。庐江县裴岗至泥河35千伏输电线路,移交庐江县供电局。泥河至牛集21公里的35千伏输电线路改造后,解决了牛集、义津、杨湾、浮山、高甸、雨坛、会宫、白湖、石马、钱桥、官青、石婆、麒麟、阳和等乡23万人口、17.5万亩农田及乡村企业的生产、生活用电。
  拔茅山35千伏变电所 1971年8月,国营拔茅山铜矿,经与枞阳县供电所协商,自行建设专用变电所1座,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主变压器容量为750千伏安。从牛集变电所至拨茅山变电所35千伏输电线路长14.2公里,采用LGJ一5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1980年,拔茅山铜矿下马,该变电所移交给县供电局。为了解决后山丘陵区抗旱和白荡湖流域部分圩田的排涝用电问题,1981年7月,县成立后方至拔茅山35千伏线路工程指挥部,将会宫、安凤、白石、白柳、白湖等5个乡,改由拔茅山变电所供电,以减轻牛集变电所的用电负担。从横埠变电所至拔茅山变电所35千伏输电线路长15公里,采用LGJ一70平方毫米的铝绞线;同时,对拔茅山至牛集的输电线路进行改造,工程总投资36.5万元。该所拥有主变压器2台,容量均为2000千伏安,于1985年12月竣工,保证了白柳、会宫等5个乡的6.59万亩农田的排灌和10.2万人口的照明及加工用电。
  井边变电所 该所原属铜陵有色金属公司第二井巷公司,于1971年动工兴建,占地面积为1666.7平方米,输电线路长16.6公里,导线为LGJ一70平方毫米的铝线,主变压器容量为1800千伏安,供电范围为将军乡。1981年4月,因井边铜矿下马,其房产设施,移交给县供电局。
  横埠110千伏变电所 该所于1977年动工兴建。1975年,在黄镇的关心下,安庆地区革委会将安庆市肖坑至枞阳县横埠110千伏输变电线路,列入了1976年国家基本建设计划。1979年11月,黄镇回乡莅临现场,听取了地县领导的汇报。1981年8月,该所接网用电。从肖坑至横埠110千伏输电线路长55.2公里,采用LGJ一15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容量为2万千伏安,主变压器2台;线路为110千伏侧进线1回路、35千伏侧单母线分段馈线6回路、10千伏侧单母线分段馈线8回路。该所占地面积约2.8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86.5万元。建成后,保证了白荡湖、陈瑶湖大小圩口与沿湖丘陵50余万亩农田抗旱排涝用电和60万人口的生活用电。
  汤沟35千伏变电所 该所1980年1月动工兴建,翌年9月接网用电,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35.58万元,由横埠110千伏变电所35千伏侧出线,经后方大圩,跨越老庄的西南山岗,翻过枇杷山、小金字山,直达汤沟变电所。线长8.5公里,采用LGJ一50平方毫米的铝绞线。拥有容量为3200千伏安、1000千伏安主变压器各1台。建成后,解决了汤沟区4个乡的6万亩农田排灌和8.8万人口的生活用电。
  陈湖35千伏变电所 该所于1982年5月动工兴建,翌年9月接网用电,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输电线路从横埠110千伏变电所起,至陈湖变电所35千伏进线止,长15公里,采用LGJ一70平方米的钢芯铝绞线;有1台容量为3150千伏安主变压器。总投资56.5万元。该所建成通电后,解决了陈湖区5.6万亩农田排灌和7万人口的生活用电。
  老洲35千伏变电所 该所于1982年5月动工兴建,次年12月接网用电,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输电线路由横埠110千伏变电所的35千伏侧至老洲变电所,长25公里,采用LGJ一95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有容量为2000千伏安和16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各1台。总投资66.6万元。该所建成后,解决老洲、老湾、红杨等乡6.9万亩农田的排灌和6.8万人口生活用电。
  破罡35千伏变电所 该所于1984年11月动工兴建,次年12月竣工。所址在扫帚沟,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有容量为2000千伏安和1600千伏安的主变压器各1台,输电线路由横埠至破罡35千伏侧进线架止,长18公里,其中采用LGJ一70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有7公里,采用LGJ一50平方毫米的钢芯铝绞线的有11公里。总投资64.6万元。该所建成后,解决了破罡、新开、松园、石矶等乡4.5万亩农田的排灌和6.4万人口的生活用电。
  1989年统计,县建成11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有2台,总容量为35000千伏安,线路长55.2公里;35千伏变电所8座,主变压器有10台,总容量为30800千伏安,线路10条,长161.1公里。
  (二)输变电线路
  输变电线路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主要靠自筹资金建设。1989年,县有35千伏直变线路3条、10千伏主干线32条,T接10千伏线路长750.6公里,配电变压器870台,容量为8万千伏安。
  6511所输变电网络 (1)城关10千伏线路,建于1969年7月,改造于1989年。城关镇、下枞阳、罗塘为O.4线路,长河乡、铁铜乡、小缸窑为0.3线路,计长38.8公里,分段采用LGJ一70、LGJ一50、LGJ一35导线,沿线T接配电变压器68台,容量为7115千伏安。(2)向阳厂10千伏线路,从#05间隔出线,直达下枞阳向阳机械厂,长3.8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配电变压器6台,容量1420千伏安。(3)山10千伏线路,从#07间隔出线,途经黄羹、官桥、古塘、新开等乡,达松园乡画山,长21.4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配电变压器14台,容量2030千伏安。(4)黄羹10千伏线路,1971年4月建,从#09间隔出线至黄羹乡,后延伸官桥、古塘、石矶、新开等乡,长58.8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66台,容量为5460千伏安。(5)戚矶头400伏线路,1973年9月建,从6511变电所35千伏侧T接到长河乡的戚矶头化肥厂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长8.2公里,导线为LGJ一70,配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从35千伏直变为400伏。该输变电工程随着化肥厂下马,停止运行。(6)下枞阳面粉厂10千伏线路于1988年10月建,从#06间隔出线,直达面粉厂,长3.5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配电变压器5台,容量1070千伏安。(7)井边所6千伏线路,1971年建,从井边变电所出线至将军乡,长14.5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接T配电变压器7台,总容量为490千伏安。
  牛集所输变电网络 (1)麒麟10千伏线路,建于1971年8月,从#05间隔出线,至日升电灌站,后延伸经杨湾乡至麒麟乡团结圩梅花电站,线路计长49.4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49台,容量4510千伏安。(2)钱桥10千伏线路,1972年6月建,从#03间隔出线至钱桥乡,后延伸经官青、石马至白湖乡,长54.8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65台,容量5360千伏安。(3)会宫10千伏线路,1973年建,从#03间隔出线,至会宫乡,长25.7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46台,容量2888千伏安。(4)浮山10千伏线路,1974年10月建,从#07间隔出线,经浮山、会宫、安凤等乡,至白石乡项铺镇,长20.9公里,分段采用LGJ一70与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58台,容量4580千伏安。(5)高甸10千伏线路,1975年8月建,从#06间隔出线,经牛集、义津乡至高甸乡,后延伸抵雨坛乡,长38.3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40台,总容量3340千伏安。(6)阳和10千伏线路,1975年8月建,从#04间隔出线,经石婆乡抵阳和乡,长33.7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25台,容量2310千伏安。
  汤沟所输变电网络 (1)汤沟镇10千伏线路,1981年7月建,从#06间隔出线至汤沟镇,长1.2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T接配电变压器2台,总容量500千伏安。(2)仪山10千伏线路,1981年8月建,从#03间隔出线至仪山乡,长27.9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型接配电变压器33台,总容量3585千伏安。(3)汤沟400伏线路,1984年兴建,湖东电力排灌站,从汤沟变电所35千伏侧T接至湖东闸,输电线路长9.9公里,导线为LGJ一50导线,主变压器1台,容量为1800千伏安,从35千伏直变400伏。
  横埠输变电网络 (1)左岗10千伏线路,1982年建,从10千伏侧#03间隔出线,经后方、老庄、横埠等乡抵左岗,长57.4公里,分段采用LGJ一70和LGJ一50导线。沿途接配电变压器56台,总容量5645千伏安。(2)湖东10千伏线路,1982年4月建,从#05间隔出线至湖东电站,长22.5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18台,总容量1655千伏安。(3)陈洲10千伏线路,1982年1月建,从#04间隔出线至陈洲乡,长16.4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24台,总容量2600千伏安。(4)大新10千伏线路,1982年4月建,从#07间隔出线,经肇丰圩至大新电站,长22.6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11台,总容量1650千伏安。
  拔茅山所输变电网络 (1)白柳10千伏线路,1986年建,从#07间隔出线至白柳乡,长25.8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44台,总容量2960千伏安。(2)白梅10千伏线路,1984年8月建,从10千伏侧#06间隔出线,经后方、金社抵白梅乡,长22.8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ll台,总容量620千伏安。(3)金渡10千伏线路,1984年4月建,从10千伏侧#06间隔出线,经后方乡至金渡乡豸岭大圩电站,长15.4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8台,总容量1110千伏安。
  陈湖所输变电网络 (1)吴桥10千伏线路,1986年建,从#03号间隔出线,经周潭至吴桥乡,长9.7公里,采用LGJ——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15台,总容量720千伏安。(2)将军10千伏线路,1987年建,从10千伏侧#04间隔出线,经后方、横埠乡,抵将军乡,长15.18公里,采用LGJ一70和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26台,总容量1730千伏安。(3)青山10千伏线路,1985年建,从#05间隔出线,经周潭至青山街乡,长15.7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型接配电变压器26台,总容量1990千伏安。(4)陈瑶湖10千伏线路,1985年建,从04#间隔出线,经周潭、水圩乡,至陈瑶湖乡,长25.8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47台,总容量3150千伏安。
  老洲所输变电网络 (1)老洲10千伏线路,1986年建,从#04间隔出线至老洲街,长6.9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16台,总容量800千伏安。(2)老湾10千伏线路,1987年建,从07#间隔出线至老湾乡,长26.7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9台,总容量1010千伏安。(3)王套10千伏安线路,1987年建,从#09间隔出线至王套,长19.9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19台,总容量2160千伏安。(4)施湾10千伏线路,1988年建,从#07间隔出线至施湾乡,长13.5公里,采用LGJ一5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16台,总容量720千伏安。(5)红杨10千伏线路,1988年建,从#03间隔出线至红阳乡,长13.8公里,采用LGJ一70导线,沿途T接配电变压器17台,容量2610千伏安。
  三、用电
  (一)供电
  1971年1月成立“枞阳县供电所”,隶属县水电局领导,所址设在原电厂坐落的莲花湖西南畔。1981年3月,供电所升格为枞阳县供电局,属地方国营企业。县供电原则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用电的关系,做到择重用电。供电部门每年将用电指标层层下达,落实到户,实行定量定时供电,超用的扣还,节约的归己。为充分发挥供用电设备能力,对各用电户进行调整负荷,采取“避峰填谷”的方法,使日、月、年的负荷得到综合平衡。1984年,平均负荷率为64.4%,1989年为86%。在农忙季节,压缩工业用电;对负荷大的用电设备,有计划地安排抢修。截止1989年止,全县52个乡中已有51个乡通电,428个行政村中已有409个村通电。1989年,全县用电设备总功率为58940千瓦时;总用电量为5450.6万千瓦时,其中:农业用电量为2109万千瓦时,工业用电量为1725.8万千瓦时,照明用电量为1615.8万千瓦时。
  (二)电价
  1950——1957年,1千瓦时电售价0.90——1.10元。1958年10月,工业用电1千瓦时为0.5元,照明电1千瓦时为0.8元。1960——1963年5月,照明电1千瓦时电为1元,后降为0.65元;工业1千瓦时电为0.4元。1969年7月接网用电,实行网内统一价格,每千瓦时电价分别为农业0.06元、工业0.085元、农业排灌用电0.058元、照明0.19元。1982年起,每千瓦时电价分别为工业0.083元、农业排灌0.058元、照明0.19元。1984年,在规定基本用电量外,加超计划有偿用电,每千瓦时电加价0.155元。安庆市供电局向县供电局以趸售电价收费:35千伏1000千瓦时,工业为56元,农业为31元,照明为130元;10千伏1000千瓦时,工业为58元,农业为35元。县供电局根据电力收支分类报表计算电价,分类比例,加收线变损电费。
  (三)安全用电
  县供电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向职工和用户进行安全用电和以法治电的教育,坚决执行各种规章制度,严禁违章用电,冒险作业。对电力系统操作发令和接令的正确性负责,安全设备由专人保管,定期检验。从1982年开始,新增用户,一律安装触电保安器。每年由县长召开一次农电安全会议。从1973年12月举办第一期农电工训练班起,至1989年止,计培训农电工770人次。乡级农电工经省统考后发证上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主题

7496

回帖

16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谁给我面子,我就爱谁!

积分
162772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9-16 08: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节 县属企业主要厂家




  县水泥厂 该厂地处沿江,位于画山南麓,建于1970年,地方国营企业,隶属于县城建局。建厂之初,征用土地107.56亩,先后投资207.6万元;1976年,建成投产,拥有固定资产45.55万元,当年生产325标号、425标号水泥共1510吨,产值10.57万元。1989年,厂有职工296人;厂地面积4.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为326.8万元;年产水泥2.5万吨,产值137.1万元,实现利税61.1万元。此外,拥有石灰石矿山1座,蕴藏量达1.7亿吨,且品位高,质量优。
  县元钉厂 该厂位于城关镇跃进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该厂系麒麟区石婆农具社和城关镇新华街道制钉厂合并而成,时为1971年。初名“工农制钉厂”,厂址设在城关镇新华街,生产1.5寸和2.5寸两种规格元钉,年产量40吨。1972年5月,改名“枞阳县元钉厂”,有职工39人,固定资产1.03万元,生产1、1.25、1.5、2.5寸四种规格元钉,年产量50吨,产值6,79万元;次年产量猛增到150吨。1976年,厂址迁跃进街,增加3寸、4寸两种规格元钉生产。1978年,固定资产原值4.18万元,有职工46人,元钉年产量205吨,产值20.35万元。1982年投资10万元,更新设备,固定资产原值增至12.62万元,职工增至57人。1985年,元钉产量739吨,原值74.76万元,实现利润15.76万元;通过外贸部门,向美国出口元钉200吨,创汇20万美元。1986年,将“芦席社”、“禽蛋厂”并入,投资26万元,添置专用设备11台,新增建筑面积1402平方米。1987年,厂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拥有拉丝机、制钉机、刨光机、鞋钉机、磨刀机等专用设备50台,固定资产原值50.37万元,有职工76人。
  县陶瓷厂 该厂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的小缸窑,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前身是县小缸窑厂。据《毛氏宗谱》载,其一世祖毛公,原籍江西瓦水坝,祖传冶陶技术,于元至治三年 (1323年)中武举,领总兵职镇守寿春,因战乱兵败,携家南逃,在枞阳河北岸的天峰山下定居。毛公发现该地湖滩泥料粘性强、含沙量大、品质好,适宜制陶,于是自制泥坯、自烧自用。后发展为窑业,子孙承袭。所生产的黄泥缸、缸灶、火钵、火球等窑货,自成一格。产品由菜子湖运销桐 (城)、庐(江)、怀(宁)、潜(山)等县;东出长江口,上达安庆、彭泽、九江,下抵池州、无为、芜湖等地,享誉省内外,历数百年不衰。但其生产规模,一直停留在个体手工业水平上,虽有个别富户,能雇三五个工人,亦难脱家庭手工业的窠臼。每遭天灾人祸,窑业停产,纷纷挑起窑货担子,走乡串户,以陶器换取稻麦,人称之为“窑花子”。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互助合作,窑业得到振兴,窑民安居乐业。1954年,组成3个窑业互助组。1956年,合并为窑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小缸窑从业者达162人,生产土陶制品有90多种、81.6万件,出现了兴旺发达的局面。1961年8月,成立“枞阳县小缸窑厂”,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固定资产约有5万元,职工有140人,为县手工联社下属单位。1962年,该厂建起烧釉货的土龙窑,生产50多个品种,其中龙缸以其古雅、实用驰名县外。1977年,投资3万元,建成了釉货机械化窑泥生产线,结束了手工制釉陶泥的历史。1979年,该厂总产值21.6万元,销售收入23万元,利税总额3.31万元,均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厂址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土龙窑31座,年产土陶制品52.36万件,总产值18.93万元,销售收入20.73万元。是年底,枞阳陶瓷厂建成主厂房3300平方米、42米高烟囱1座、6孔素烧推板窑2口、20孔釉烧推板窑2口,安装大小机械50多台。次年,生产出第一批釉面砖。1989年底,厂区占地面积1.95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9221平方米,拥有釉面砖生产机械61台(件)、窑炉5道,以及发电机组等;固定资产原值189.17万元,净值158.94万元;有职工238人;有成型、焙烧两大车间,生产釉面砖22.2万平方米,产值157.11万元,利润总额13.63万元。
  县轮窑厂 该厂位于城关镇望龙庵西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56年3月,县创办“枞阳县戚矶砖瓦厂”,有平房5间、瓦房3间、马蹄窑2口,采取土法上马,牛踩泥,人掼坯,马蹄窑焙烧。是年产青砖120万块,产值4万元。次年,购置了28马力锅炉机和小型制砖机,开始生产砖。1971年,该厂通电,购买了小型制砖机组和一套电动摩擦制瓦机组,结束了人力制砖瓦坯的历史。是年产砖232.18万块、大瓦84.68万片,产值18.69万元。1975年7月,厂址迁至望龙庵西北,定名为“枞阳县轮窑厂”。1977年10月,24门轮窑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砖50万块、大瓦为400万片。当年产砖650.95万块,瓦246.57万片,产值48.33万元。1985年,第二座轮窑(18门)建成,设计年生产能力砖为1500万块、瓦为400万块。1988年冬,县轮窑厂投资近50万元,购置了液压挖掘机、装载机及翻斗车,制坯生产实现机械化。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43.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62平方米,拥有电力摩擦制砖机组、450型制砖机等专用设备22台(套)、电机、车床、锅炉等通用设备35台,固定资产原值138.22万元,净值66.87万元;全厂职工有261人;年生产砖1288万块、瓦2703.4万块,产值93万元,利润16.98万元。
  县塑料一厂 该厂系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70年,县服装厂厂长率4名技术人员到屯溪塑料厂学习铸塑技术,回县后首次试制一批合格的塑料鞋底。1972年,购置平吹机3台,生产农用薄膜150吨,生产塑料鞋底28.8万双。1973年,正式成立枞阳县塑料厂,厂址在城关镇沿湖路。1975年,生产塑料制品有鞋底、薄膜、布塑耐油劳保鞋、水瓶壳、条料等。1978年,该厂职工有138人,年产值达106.24万元。80年代初,因未能把握机遇,产品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导致生产下降,1985年亏损3.5万元,翌年4月停产。1986年,县二轻局将该厂分为 “县塑料一厂”和“县塑料制品厂”。1987年,县塑料一厂年产值56.23万元,实现利税3.93万元。1989年,厂有职工110人,有各种吹、压塑料设备.29台,固定资产原值83.17万元,工业总产值160.47万元。
  县塑料二厂 该厂位于城关镇跃进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该厂前身为“东方红工艺社”,主要是制作毛泽东主席石膏像。1969年后,石膏像停做,决定制作注塑柄牙刷。1970年国庆节前,生产出第一批注塑柄尼龙丝牙刷400支。1972年9月,经主管局同意“工艺社”与 “竹器社”合并,更名为“枞阳县牙刷厂”,并以竹器社所在地的跃进街为厂址。为扩大生产、提高质量,厂派两名模具工到苏州塑料九厂学习模具技术;学习人员回厂后,年产浦江牌牙刷9万支,试销安庆百货站。1975年,省推广保健牙刷,厂派人到上海取回保健牙刷样品,自制模具3付,购置注塑机1台,试制保健牙刷成功,填补省内保健牙刷生产的空白。时该厂拥有固定资产4.69万元,职工72人,牙刷产值17.73万元。1978年,生产黄山牌(注册商标)各类牙刷181.94万支,其中主要是保健牙刷,总产值为44.16万元,创历史最高记录。1980年底,牙刷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转为企业自销,产量下降。1985年,投资30万元,研制出自己的产品——雅致牌系列牙刷。1986年,牙刷厂改名为“枞阳县塑料二厂”,生产各类牙刷100.5万支,产值24.12万元。是年还开发了新产品磁力写字板,因技术不过关,于次年下马。1987年,通过横向经济联系,与武汉市长江牙刷厂协作,开始生产H35剑牌、H22大桥牌出口牙刷。1987——1989年,计生产H35剑牌、H22大桥牌(长江牙刷厂注册商标)牙刷1350万支,由武汉长江牙刷厂出口,创汇105万美元。1988年,根据外商需要,引进了武汉长江牙刷厂的生产技术,研制出雅致牌系列牙刷。是年,该厂添置雅致模具8副、栽毛机10台、平毛机3台,增建厂房650平方米,生产雅致牌系列牙刷70万支,次年产量增到220万支。1989年底,厂地面积有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拥有注塑机、挤出机、电烘箱、植毛机等牙刷生产专用设备44台。厂内设注塑、整理、栽毛、整装、打字、包装等6个车间,生产各类牙刷709万支,出口650万支,产值170.2万元,实现利税15.23万元,创汇5万美元。同年12月,雅致牌(注册商标)AS885型牙刷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县造船厂 该厂位于白鹤峰东侧。建于60年代初期,前身为水上运输社轮驳大队;1982年,改为造船厂,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交通局。70年代中期,该厂建造木货船、水泥船和改造各类钢质船舶,先后建造了100吨级驳船38艘、旅游船4艘、拖轮10艘、航监艇4艘及各种客运渡船、航标船、挂机船40余艘,修理了大小钢质船舶100余艘。1988年,试制成功“安徽8号”港航监督艇,填补了安徽省航监船舶制造的空白。1989年末,全厂占地面积8020平方米,厂房面积25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4.6万元,净值39.3万元,企业流动资金73万元,年产值128万元,利润16.5万元。厂内设船体、木工、金工、锻工、修配等5个车间,职工有127人。
  县毛巾厂 该厂于1949年创建,位于城关镇王家塘,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70——1982年,毛巾由商业部门包销,生产稳步发展。1983年,毛巾转为企业自销,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1984年停产。1985年,毛巾出口市场看好,10月,通过横向经济技术联系,引进增白工艺,生产出口全白毛巾4.5万条。1986年开始,毛巾大量出口。1988年,出口毛巾299.9万条,成为省生产出口产品的重点企业之一。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1473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523平方米;有职工464人,设印染、准备、织造、后整4个车间及4个仓库,有各种织机102台、两条漂染生产线、一条印花生产线,固定资产原值244.2万元,净值215.2万元。
  县棉织厂 该厂位于城关镇“五七大圩”,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1984年11月,在 “五七大圩”建了厂房,从江苏常熟购回14台旧织布机,生产打包布。是年5月,定名为“枞阳县棉织厂”。1987年,生产打包布12710米、油毡7078卷。1988年,增加新产品毛巾、蚊帐布。1989年,厂地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085平方米,职工17人,主要生产打包布和毛巾。固定资产原值13.56万元,净值11.86万元。当年产值7.6万元,销售收入15.88万元。
  县针织厂 该厂位于汤沟镇新华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该厂前身是1955年成立的“汤沟针织丝线合作社”。1958年,易名“汤沟针织厂”。1961年,与其他企业合并为“汤沟针织缝纫社”。时有正式职工25人,固定资产0.8万元,当年产值2.35万元,产品有纱袜、花绳、手套、成衣。1977年末,职工35人,拥有花绳编织机lO台、丝球机3台、织带机7台、缝纫机35台、锁边机3台、捻线机2台、织袜机28台、房屋210平方米、固定资产3.5万元;当年产值15.63万元,产品有花绳、手套、线球、灯芯、卡线等。1985年,易名“枞阳县针织厂”;1988年末停产,其人员撤至枞阳色织厂。
  县毛纺厂 该厂系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经委,坐落在城关镇下枞阳陈家湾幕旗山之西麓,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为6116.74平方米。1986年11月筹建,技改投资278万元。1988年5月1日,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设备有各种机器27台和锅炉1座。1989年底,职工237人,生产826晴纶针织绒线201.22吨、824腈纶线20吨。固定资产原值730万元,全年总产值440万元,利润34.09万元,上缴税金9.01万元。
  县羽绒制品厂 该厂系集体所有制,位于陈洲乡先进村,隶属县经委。该厂占地面积为1.1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86年4月,定名为“枞阳县羽绒制品厂”。1987年初,建成投产,生产设备有67台(套)。1987年4月,承包给江西九江市芙蓉羽绒厂经营。1989年,该厂自营,计生产羽绒被6885床、各种羽绒服装1022件、羽绒枕芯402对、标准羽毛绒100多吨。年底,职工有50余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近100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
  县苎麻纤维厂 该厂位于长河乡戚矶村,1986年建成,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枞阳绳索社”。1958年,该社扩大为“枞阳县麻纺厂”,有职工70余人,主要生产麻绳,年产值8万余元。1961年改为“枞阳县麻纺社”。1986年9月,安徽省副省长邵明建议县内发展苎麻加工业。县利用原化肥厂旧址,兴办苎麻纺织厂,由供销社承办。1987年4月,苎麻厂一期工程动工,先后派人到株洲、铜陵等地厂家,学习苎麻脱胶、梳理工艺。1988年4月,脱胶车间价值64万元的设备安装就绪,及时投产,生产精干麻,质量符合标准。6月,正式成立“枞阳县苎麻纤维厂”。9月,梳理车间价值79万元的设备安装成功,10月投产,生产精干麻条,质量达到部颁标准。1989年8月,县决定将该厂由县供销社划归县二轻局主管,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7364.7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7713.43平方米;厂内拥有专用设备56台(套)、通用设备17台(套),设脱胶、梳理两大车间,化验、检测设备齐全。全厂有职工350人,固定资产原值有279万元,净值254万元;年生产精干麻76吨、麻球55吨,落麻75吨,产值127.6万元。
  县印刷厂 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经委。1954年2月,县供销合作总社于汤沟镇有偿接收一家个体印刷店,定名为“湖东县供销合作部社印刷厂”。因遭受特大火灾,于同年底,随县政府迁枞阳镇。时该厂有职工12人,固定资产原值勤2000元,生产工具仅有石板4块、切纸拖刀若干反,印刷装订均为手工操作。1955年,添置3部小号圆盘机,从事部分活字印刷。1957年,划归枞阳报社,主要承印4开《枞阳报》,兼社会零印业务,以厂养报,厂名为“枞阳县报社印刷厂”。1958年,购进4开平台印刷机2部,8开圆盘机3部,全部活字铅印,并有铸字机,逐步进入生产机械化。1963年5月,更名为“地方国营枞阳县印刷厂”;在80年代,已发展成能独立印刷各种账表、书刊和简易商标的企业。36年来,累计完成各种印刷品132.6万件。现厂址位于城关镇胜利街,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主要生产设备有32台。1989年底,厂部设办公室、经营科,下辖3个车间,有职工50人,固定资产原值25.1万元。
  县糖果食品厂 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前身为“糕饼坊”、“糕点厂”。系1955年1月,由城关地区14户个全手工业作坊业主,自愿组成的。1959年9月,经手工业职社与商业局协商,①将各自所属的糕点厂和糖果厂合并,成立“枞阳县糖果食品厂”,隶属商业局领导。1962年初,经主管部门划定场地,重建新厂。厂址位于城关镇西南侧,占地面积7463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为5463平方米。主要设备有远红外线炉2台、切糕机2台、糖果3台、调粉机2台、冰棒机1台、饼干机2台、烘箱机1台、锅炉及饴糖真空熬糖设备1套。1989年前逐年产量累计:糖果3841.47吨、糕点8370.18吨、冰糖485.52吨。1989年底,全厂职工总数68人,固定资产原值55.4万元。
  县香肠厂 该厂位于白鹤峰南侧,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商业局。1986年建厂,当年投产。厂地面积为2390平方米,有职工32人。主要产品:香肠、板鸭、再制蛋、冰棒等。1989年,生产香肠79.6吨、板鸭1.4万只、再制蛋1125万枚,销售收入275.8万元。板鸭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9年12月,该厂产品被评为省,地优质食品,并颁发证书。
  县酒厂 该厂系地方国营企业,隶属县经委。位于城关镇下枞阳街道长江边,交通方便,水质优,宜于酿酒。1956年底,县组织18名干部筹建,利用原民生小学旧址做厂房,投资4.13万元,于1957年建成投产。当时有职工229人。有个房144平方米、仓库14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221台(件),建厂初期,以传统酿造工艺生产少量的大曲。1975年,生产一部分封缸酒。1985年,生产汽酒,小看槟酒、屠苏酒和乳浆酒出新品种,1989年底,全厂有职工147人,固定资产原值110.39万元,房屋建筑面积7413平方米,历年产量累计65°白酒为14229。5吨,封缸酒108.44吨,汽酒509.88吨位,药补酒10吨。
  县皮鞋厂 该厂位于城关镇光明街,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局。1955年,新体缝纫社设皮鞋小组,职工5人,从事修旧业务。1958年,该小组发展为“制鞋车间”,生产布鞋。1971年,制鞋车间迁至光明街,成立“枞阳县制鞋社”,有固定资产0.9万元。1979年,生产布鞋1.7万双,同年制作皮鞋,并改名为“枞阳县皮鞋厂”。1985年,通过横向经济技术合作,生产胶粘皮鞋。1987年,投资6.3万元,生产永牌皮鞋。1989年,厂地面积19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全厂职工77人,拥有专用生产设备350台(件),固定资产原值10.16万元。厂设制帮、配底两车间和设计室,年生产永牌皮鞋3.18万元,产值53、98万元,利涧总额3.29万元。
  沟鞋厂 该厂创办于1957年,位于汤沟镇,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建国初期,汤沟鞋厂设备简陋,制鞋人员少,布鞋多以手工制作,造型旧。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该厂努力革新,增建制鞋车间3个、烘房数间,日产布鞋600双,年产量可达200万双以上。所生产的男女各码杂色布鞋、男女船型各码布鞋、男女毛呢面料各码布鞋、女式圆拱面各码绣花鞋、杂色面料各码儿童布鞋,做工考究、款式新颖、穿着舒适、美观大方。产品主销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河北等省市。1981年,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先后出口香港、墨西哥等国家。1989年,全厂职工148人,产值为17万元。
  县柴油机厂 1958年5月,枞阳县中心机械厂建立,属地方国营,隶属县经委。1973年,该厂为省定点柴油机生产厂家,改名为“枞阳县柴油机厂”,拥有铸工、锻工、机械3个车间和农具、轴承、锅炉3个附属厂。1958年底,该厂分为“县农具机械厂”(即农机一厂)、“县矿山工具厂”、“县轴承厂”,自主经营、独立核算。1970年,县农具机械厂由城关街道迁到王家亭石岭村境内,利用原县农干校的基地进行扩建而成。建厂初期,设备有135套。主要生产小农具、小工具和生活小用具,大都是手工生产铁木制品。60年代初,试制12马力柴油机和电动机,以及玉米脱粒机、小钢磨、打稻机等。60年代中期,开始批量生产的定型产品有SFQ30A饲料粉碎机、3K一9水泵、32K摇臂钻床。1973年,该厂改为县柴油机厂,主要生产柴油机。80年代,以生产砖瓦机械系列产品为主,辅以73型挂机、增氧机、打稻机、晴雨伞杆等。1989年底,全厂职工249人,固定资产原值194.5万元。厂部设政秘、生产供销、技术检验和财务计划4科,下辖铸工、锻工、金工3个车间。1989年总产值131.11万元,利润1.6万元,上缴税金12.47万元。
  农机二厂 1967年3月,在原中和炉辅旧址设立的汤沟农机修配组改成县农机二厂,属地方国营,隶属县经委。1969年,建成新厂,占地面积52亩,房屋建筑面积9055平方米。1973年3月,将桂坝修理车间迁至厂部。1988年底,逐年累计生产:江淮12型旋耕机12136台、压面机1849台、江淮40型脱粒机2115台、轧花机148台、机动三轮车735辆、车床67台。1989年底,该厂职工有89人,固定资产原值为82万元。
  县农机三厂 该厂属地方国营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初名为枞阳县农机管理站牛集维修站,建于1969年6月;1973年3月,更名为“枞阳县农机三厂”。该厂建厂初期,以机械维修为主;1973年以后,以制造为主,修理为辅。1973——1976年,试制品有手动压瓦机、山芋洗粉机、744型人力脱谷机,年产值14万元左右。1977年后,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1978年初,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生产合金粉,当年投产,产值为23.22万元。1981年以后,以生产砖瓦机械为主,其次生产农用机械、加工机械。1985年5月,发展横向联系,与安庆塑料机械厂联营生产ST——OF一45B型塑料电缆线辅机,年产值为36万元,利润2.74万元。主要产品累计产量101合金粉725公斤、301合金粉1288.5公斤、打稻机3094台、电缆线辅机6台、山芋洗粉机59台、带桶打稻机5台、大瓦机3台、耙耖97台、四轮拖车10辆、电动打稻机15台。1989年底,全厂有职工49人,固定资产原值42.4万元。
  压力容器厂 该厂位于城关镇正大街南侧,集体所有制,隶属县二轻局。前身为“枞阳县机具社”,成立于1966年9月,以修配农机具为主,年产值不上10万元。1968年,生产弹花机、平瓦机。1970年,改名“枞阳县机具厂”。试制G6132车床、绞泥机、船用挂机等。1977年,改名 “枞阳县轻工机械厂”,主要产品有平瓦机、弹花机、车床、绞泥机、学生圆规等。1979年,为谋求企业发展,学习液化石油气钢瓶生产技术,并购置专业生产设备,试制出YSP一10型液化石油汽钢瓶,经过安徽省19个单位的代表的技术鉴定,同意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省内压力容器制造的一项空白。1981年1月,进一步试制YSP一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经过安徽省27个单位代表的技术鉴定,认定“产品符合部颁标准”。是年,计产YSP一10、YSP一15两种型号的钢瓶1.1万只。1983年11月,白鹤牌(注册商标)YP一10、YSP一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4年,产量达1.05万只。1985年,企业经过制造资格审查,取得二类压力容器生产许可证。1986年3月,改名“枞阳县压力容器厂”,投资40万元进行技改,年产钢瓶2万只。1987年,产量为2.82万只,创历史生产最高记录,产值180万元,实现利税32.35万元。1987年12月,两种型号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再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底,厂地面积为66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拥有中频感应炉、刨光清理机、静电喷漆装置、远红外线烘箱等专用生产设备16台(套)和车床、冲床、焊机等通用设备88台(件),以及X射线探伤仪、超声波测厚仪、光学硬度仪等检测设备;固定资产原值115.08万元,净值73.97万元;全厂职工有136人,厂内分设备、附件、钢瓶3个车间及内修小组;年生产钢瓶2.59万只、灶具1100台,产值170.93万元,实现利税50.15万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欢迎光临〖华信人〗:http://www.huaxinren.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2347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10906
QQ
性别
发表于 2007-9-16 11: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很佩服你耶. [s:36]
新中源陶瓷诚心欢迎您的光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 18: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