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近期我都沉浸在图书馆里,很就没有这样的清闲过了,好久没有这样的安静的看过书了。自从毕业就没有这样的闲过。
现在我就把我这样段时间的感悟来和大家分享下,大家不要见笑啊。
前日有感于一位朋友的读书之境界,颇为兴奋并留了一番感慨在后面。今天把自己从本科以来的一些文学阅读体验(其实是一些交流书信集,写到的是刚上研究生那会;至于这后来看的很多外国名著,有的单独写了读后感,暂时没有系统整理)整理了一下,与大家分享:)
一、我喜欢文学,文学让我变得多愁善感;而这份多愁善感又让我得以更接近她.应该是从大一时起,我就花费大量的空暇来阅读文学作品.但只到大三时,我才发现前面所花的精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把这当作一种消遣.因为能够真正打动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实在不多.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张炜的<怀念与追记>,被其优美的语言和平静的叙述深深的打动了;在当时张炜的名字我还未听说,并不知道他已经是很有影响力的作家;随之就了解了一下他,并搜来他的几乎所有重要作品,包括<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外省书>等等,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吸引并感动我的作品和作家.后来,同样是一次偶然,我接触到了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再一次感受到不同寻常的震动,<心灵史><清洁的精神><无援的思想>同样让我难以忘怀.
当认为把他们的作品读的差不多的时候,我竟发现,再要找到这样的作品是不太容易.正在为阅读的精神之旅可能日益艰难的时候,一本<外国文学作品选>又映入了我的眼帘.于是诸多外国大师,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卡夫卡,妥思托耶复斯基....,让我有了欣喜的发现.于是找来卡夫卡,从中短篇<变形记><在法的门前>,到<诉讼><美国>;这已经是大四下的事了,妥氏的<罪与罚>伴随着我结束了大学生涯.现在,我有了一个长长的书目:从妥氏的所有重要作品开始,到屠格涅夫,到托尔斯泰(俄罗斯文学实在是了不起);以后是博尔赫兹,茨威格,马尔克斯....这个暑假里一本<雪莱诗选>又燃起了我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呵呵.我在设想,诗歌和小说穿插着进行阅读,不知是怎样的收获呢?
二、谈谈我大一到大二两年的阅读感受吧.前面说过,对比后来,那是近乎无意识的阅读经历:没有明确的阅读范围和对象,拿到一本看起来比较新,装订比较舒服的书就读下去.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倾向,比如人民文学,百花文艺等就是我比较看好的出版单位.所出茅盾文学奖书系,当代作家档案文库看了不少,还经常到图书馆阅览室抓起什么<人民文学><当代><十月>就埋头看下去.现在想来,真是又痴又傻.读的实在不少,比后面两年的恐怕多出大截.然而,流下深刻印象的,远的不过阿成,汪曾祺;汪老师承沈从文的风格,语言清晰,简洁,朴素而不失优美,让人眼前一亮,读来特别舒服;近的不过苏童,毕飞宇;觉的苏童的文字有一种女性的柔美,叙述自然流畅.当时就是被他们的语言吸引,以致于后来对作品的语言有苛刻的要求.发觉霍达<穆斯林的葬礼>和莫言的小说不和我的口味,大约就是这个因素的影响.
散文当时也看一些,主要是各种年度优秀散文的选本.但现在多不记得有过哪些了.外国文学就只看了米兰.昆德拉的几部作品,<玩笑><无知><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看的比较随意,谈不上有多深刻的感受,只是觉得外国作品对思想性的挖掘比我们要深一些.
三.细想一下,我读到的大半作品,好象都是在图书馆里淘到的.相反,我书店逛的比较少,而且觉得其中的书大多是因畅销而进,里面真正耐读的书,单就文学方面来说,不是很多.而且我渐渐发现,淘书也自有一种乐趣.当你找了整个书架,正要失望而归时,突然一本书印入眼帘,赶忙翻翻,感觉不错,当时便有要一口气读完的冲动.第一次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发现了张炜的<怀念与追记>(虽然现在看来并不是他最出色的作品).其实那书摆在书架上有一段时间,我好几次去她就安静的在那里.偶然实在是很奇特的,就在要悻悻而归的时候,想想那本书看起来不错,就取下了来.其实第一眼打动我的,并不真是里面的文字,而是张炜照片上的形象.说来你也许要笑话.那上面的张炜,完完整整的一个安静而正直知识分子形象,满含着书卷气息.现在看来与他的文字风格真有很好的一致呢(正象张承志的高大严峻西北大汉形象近于他作品中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莫言的土匪形象近于与他笔下吕梁山民间历史中"匪"的形象一样(纯属个人观点,呵呵)).而后读完(真是一口气,当时放十一长假,时间允许)<怀念与追记>,就觉得他的语言和平静叙述风格很合我的口味.至于后来<古船>所带给我的那种压抑和震撼,以及其中的宏大叙述和不乏魔幻主义的神秘色彩,更是让我痴迷.那种阅读经历,真是我以前从未感受过的,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以后的一段时间,每到图书馆,都要查一下有没有他的书,包括旧作和新书。
四.你有没有感觉到哪一个作家或者他(她)的作品对你的人性品格产生了重大影响?我现在越来越相信在我这里是有肯定答复的.他就是我现在要提到的,张承志.接触到他的作品同样出于淘书中的偶然,而后被他文字中的那种激昂且正义凛然的气魄所感染.如诸多评论所说,在张承志身上,表现出的是一个伊斯兰信徒同丑恶决绝的义无反顾的姿态,在他的骨子里是藐视一切卑琐的自信.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种自信不免狂妄自大,但在我,则要感谢他,感染我去做一个正直的人,不放弃对一切真善美的追求,不要太在乎他人的闲言碎语;去树立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力,(要知道我以前在自信这一方面是很不够的,而现在,我常对自己说,不管表现出来是怎样的,在骨子里,我是自信的)好象离他的作品有点远了.呵呵.个人觉得<黑骏马>是他写的最美的小说,从语言到结构都堪称经典.<北方的河>则开始表现出语言的那种激昂的张力和人物叙述的自信.<心灵史>更是激情彭湃的"诗性燃烧"(当然也不乏理性的思考在其中).散文集<清洁的精神><荒芜英雄路>则是作者对真善美直抒胸臆的高声颂歌,文中或是激情澎湃的赞叹,或是冷峻犀利的讨伐,都让人读来振奋不已.无怪乎有人称其散文为"精神快餐".
五.其实除了小说,这两年里散文什么的我也看了不少,好些书作都还是很值得一提的.先说梭罗的<瓦尔登湖>吧.选中这本书,是看到译者为徐迟,他的名气使我相信这本书的含金量.如译者所说,这是一本恬静和充满智慧,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的书.我读这本书用了很长时间,不能保证是完全清净的状态下来读它,尽管如此,还是它给我带来了很多阅读和思索的快乐.所描绘的纯净质朴的大自然风光令人神往,而对生活和对自然的思索又闪着智慧之光,那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同样让我惊喜不已.可以说,梭罗一生著作极少,但<瓦尔登湖>足以让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隅.还读到过李新宇的<愧对鲁迅>,对鲁迅的思想有了一些了解后,深为先生独立的精神品格所吸引,对先生的作品也产生了兴趣.于是借来散文集细品(杂文也算在其中),深感先生文笔之犀利,思维之敏捷.以致于现在还时常关注对新文化运动和鲁迅先生的研究.
史铁生的散文集<对话练习>是震慑心灵的一本书.其中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都深深感动过我.<我与地坛>读了两遍,每次都差点落下泪来.其中追悔母亲寻"我"而"我"在暗处旁观一段--"儿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是要加倍的";以及以上帝"解救"母亲来宽慰失母之痛一段;...实在感人至深.
提到徐志摩,都推他的诗作.而读过他的散文之后,我发现他的散文较之诗歌同样出色,或隽美,或激昂,或深刻.可惜散文作实在太少.
毕业前碰到一本<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柯灵选编),发现其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真是好.我也是读了两遍(而室友说他每次打开这本书都只看这一篇),语言很平实,自然,但就是这种自然让人不觉要流泪.
这其间还看过钱钟书的<围城>.感觉还不错,读来特别轻松愉快.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比较有意思,很随性的感觉;诸多的比喻也相当精妙.文笔轻松中带着幽默,幽默中又显出犀利.但个人感觉就是写的好,读过笑过就完了--并未感到什么震撼和严肃的思索.也许是我要求不太合理,毕竟文学的功能和表现形式是多方面而不是线形的.呵呵.
六.研究生了…领到图书证来近一个月的阅读经历同样让我吃惊.三天两头的逛图书馆,文学书一借就是数本,绝大部分的空馀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仿佛要把前面暑假没书读的时间抢回来.暑假里唯一的那一本同学那借来的<雪莱诗选>激发了我对诗歌的兴趣,前段时间的读诗抄诗成为我的一大乐趣,雪莱,普希金,拜伦,惠特曼,屠格涅夫...我突然发现诗歌竟是抒发内心的绝好方式;同时诗人们那种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会深深地感染你,在那里面我时时可以找到某些共鸣.这段时间我也试着写了几段这样长长短短的文字,我不敢把他们称做诗,否则又是赵丽华第二了,呵呵.
小说也在读.不过仅限于外国文学.<少年维特的烦恼>是花了一个晚上看的,可读性真的很强,也很受震撼,差点没"洒下几滴同情的眼泪"来.后来又看到托马斯.曼的<绿蒂在魏玛>,被称做<维特>的续,顺便也看了下,不太有意思,叙述的思维性太强,可读性就差些,通篇的长篇大论.现在正在看的是妥氏的<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可能他的书算是比较热的那种,馆藏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老是不见踪影.
曾经也花了两个下午到阅览室把柏拉图的<会饮>看完了,讲的是苏格拉底和朋友们就爱情的讨论,是爱情方面的经典之作,很有意思,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一本书.后来借了一本很旧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的代表作,读来让人振奋,不过实在晦涩,感觉很吃力。终于没有读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