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4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 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德州至上饶高速公路合肥至枞阳段工程
2)建设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建设地点: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舒城县、安庆市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
4)建设性质:新建。
5)建设规模:高速公路。
1.2 工程简况
本项目地处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六安市舒城县、安庆市桐城市、铜陵市枞阳县境内,路线起于肥西县高店乡葛代郢附近,顺接德上高速公路淮南至合肥段,自北往南延伸,经江夏店西,在金冲附近跨越G312,胡塔附近跨越宁西铁路,建设村东下穿既有合武高铁桥孔,经紫蓬山风景区西、金牛西、六,合东、洪桥西、界河西,经舒城县秦家桥东、花城遗址西,在干汊河西南侧跨越杭埠河,经阙店东、枫香树、汤池北,在汤池东南侧穿越岐岭,经桐城市大关西,在吕亭北、东北及东侧相继与G206、合九铁路、合安高速公路交叉,在孔城东跨越孔城河,经枞阳县麒麟东、十字、双庙,在会宫程家老屋附近接德上高速公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路段,全长约133.74公里。
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战略规划,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2) 项目的建设是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等区域组团建设,改善沿线地区出行条件,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
(3) 项目的建设是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缓解既有高速公路交通负荷,充分发挥高速公路规模效益的重要举措。
2 项目环境影响
2.1 生态环境
2.1.1 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
项目选线区域地貌形态可分为淮河冲积平原和江淮波状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地形起伏不平,地面标高为17.0~50.0m之间,由北向南渐高,其间发育有较多岗间河流,河流断面呈“V”型。江淮波状平原岗坳相间,地面标高21.0~90.0m左右,地形由江淮分水岭向两侧倾斜。根据工作区地貌形成的基本特征与成因类型及时代,项目区内微地貌单元进一步可分为河漫滩及一级阶地。
1)生态环境现状
项目区土壤主要有黄棕壤、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四大土类的九个亚类,其中以黄棕壤和水稻土两大类分布最为广泛,黄棕壤约占土壤总面积的22%,水稻土约占74%以上。
项目区域植被属亚热带至暖温带过渡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舜耕山、八公山、上窑山等丘陵和平原上的原始植被经人为垦殖,已荡然无存。现存人工植被(次生植被)大多为建国后营造,沿山脊山坡分布着以刺槐、侧柏、黑松、麻栎等树种为主组成的混交林。平原地区主要为农村四旁植种的椿、杨、柳、楝、桑、梓、榆、枣、中槐、刺槐、泡桐等树木组成。目前,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林草覆盖率为16.1%,寿县林草覆盖率为16.4%,肥西县林草覆盖率为15.6%。农田植被以小麦为主,其次是水稻、油菜、玉米、高粱、棉花,其次还种植油菜、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和各种瓜物。
本项目沿线区域人口较密集,开发历史悠久,开发强度较大,人类活动频繁。项目沿线没有国家、地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也没有大型兽类动物分布。项目沿线分布的动物均为常见种类,如猪、牛、马、羊、兔、老鼠、壁虎、黄鹂、蜥蜴、蛇等。另外,在池塘、河流及河汊分布有水生动物,如鲤鱼、鲫鱼、鲲子、青蛙、龟、河蚌、蟹、虾等。
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实地调查和与当地有关部门了解评价区内未发现野生动物和珍贵植物。
拟建项目用地类型主要为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
2.1.2生态影响
通过调查,拟建公路占用林地使林地植被遭受部分破坏。从调查结果来看,可能受到项目影响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人工林及农田植被等等。
生物量损失包括地植被生物损失量,农田植被生物损失量估算。本项目施工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根据现场调查,在工程影响范围内,受工程影响的植被均属一般常见种如马尾松、松柏、杉木等,其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区域内植物种群消失或灭绝。工程影响范围是线条状,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损失面积相对于沿线地区是少量的。
临时占地的植被损失将在施工活动结束后有条件的予以恢复和补充,公路绿化又将弥补部分损失的生物量,因而,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施工期1.5年时间内,将由项目业主按临时用地标准给予补偿,施工结束后还地复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短时、有限的。
公路建成后,边坡绿化会补偿部分生物损失量。路段内的生物会自成系统,由于人为干扰较少,部分道路两旁的人工草木和地方优势草类将共栖共生,发育优良。总之,该公路的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的影响不甚明显。
2.1.3 生态保护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建议
依据国家和安徽省土地管理法及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工程实际,对本工程占用的沿线地区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提出如下保护措施,重点是对耕地补偿和基本农田调整、补划的要求。
(2)生态和人群健康问题
① 施工期高填深挖工程破坏地形、地貌,毁灭植被,侵占各种农副业用地,导致地表裸露,改变土壤结构,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应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和随意猎捕野生动物,尽量减弱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② 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应有卫生医疗条件保障,应制定完善的卫生监督管理措施系统,做好防疫工作。对施工人员加强卫生环保教育,定期检查身体与卫生设施。
③ 施工营地和施工场地可能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对施工场地照明应加强管理,以免影响居民生活和休息。
(3)工程环保措施
① 雨季施工措施
施工单位应按设计要求随时跟建设单位联系,及时掌握天气状况,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以便在雨季前将填铺的松土压实,并做好防护措施。
优先安排路段石方工程、填挖工程量小且运距短的土方工程,对高填方路段,应设计必要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地面开挖后尽可能减少地面坡度,除去易于侵蚀的土垄背。
此外雨季施工要做好场地的排水工作,保护排水沟原畅通。
② 坡面工程措施
全线路基多填方,路基边坡易受冲刷,为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需进行必要的防护。初步设计采用的路基防护和排水措施可保证路基边坡稳定,防止坡体崩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