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铜陵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6年1月20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幸福美丽的新铜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突出拥江发展战略。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坚持面向长江、联动发展,统筹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把岸线资源保护好、利用好,谋划和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合铜发展走廊和铜陵江北港新区建设。
构建大开放格局。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着力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合肥都市圈,推动合铜发展走廊和铜陵江北港新区建设,将铜陵打造成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重要门户。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皖南旅游北门户和皖江旅游枢纽城市,促进安池铜城市组群发展。积极参与粤苏皖赣四省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强与沿线各节点城市的合作,整合沿线商贸旅游和物流资源,完善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与“一带一路”和京津冀、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地区合作交流,推动企业、产品、技术、装备和劳务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国际友好城市的经济文化交流。
畅通大开放通道。抓住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机遇,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顺畅衔接、便捷高效的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引江济淮、长江铜陵河段综合治理、顺安河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增强长江航道干支联动能力,提升航道通达能力和水陆转运效率。加快庐铜铁路、铜南宣铁路建设,实施芜铜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钟鸣铁路物流园、G3高速铜陵长江替代桥梁、铁路北环线、G347枞阳至G3段公路等项目,谋划建设合肥-庐江-铜陵轨道交通、铜陵-九华山-黄山北轨道交通、庐江南至江北港铁路线。优化公路内外连接功能,加快济祁高速公路和北沿江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区域内公路网络,加强江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多层次交通新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国土开发格局,明确主城优化发展区、东部新城重点发展区、合铜走廊重点发展区、枞阳重点发展区、胥坝-老洲生态与农业发展区、凤凰山生态发展区和枞阳生态与农业发展区“七大功能区”,形成“一带一廊、一主三副、联动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带即城市沿江发展带,一廊即合铜发展走廊;一主三副即主城区和东部城区、临江片区(暂定名)、枞阳县城区三个副城区;联动发展即市区与枞阳县以沿江发展带为轴联动发展。
推动“多规合一”。坚持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并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统一,统筹时序与空间、发展与布局、开发与保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进“多规合一”立法工作,做到体系更严密、审批更严格、执法更严肃,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
15.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长江为主轴、以港口为依托,推动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皖中南中心城市。
科学开发江北区域。以江北长江岸线、引江济淮工程、合铜发展走廊为支撑轴,以枞阳县城和陈瑶湖镇、横埠镇、老洲镇等中心镇为支撑点,以生态环保、岸线利用、休闲旅游为重点,构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分工有序、功能特点鲜明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加快推进江北港新区建设,加快枞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建立支持枞阳发展的政策体系,做到发展战略优先考虑,产业项目优先布局,基础设施优先完善,资金投入优先安排,社会事业优先加强,使江北区域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优化提升江南区域。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引力、承载力和聚合力,实现城区人口过百万、建成区面积过百平方公里。铜官区作为主城区,要统筹老城改造与新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更好发挥狮子山高新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提升产业结构、城市品位和人文魅力,打造功能完善、服务高效、优美时尚、和谐幸福的现代新区。义安区作为东部城区,要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推动金桥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高铁站前区、顺安片区整体联动开发,建设产城一体示范区和东向发展门户。郊区要以更宽视野,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成为全市推进拥江发展的桥头堡。
节选自铜陵市人民政府网 http://www.tl.gov.cn/art/2016/1/25/art_4369_1798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