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0 12: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历经语音演变,“平水韵”仍在枞阳口语中留存
六十年前,我们现在的普通话是方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官方语言。语音的沿革在我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称呼。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随着政权变迁、定都不同、人口迁移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在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区域。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阳语”,洛阳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在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东晋、南北朝以来,汉人回迁,中原洛阳又称为通用官方语言。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读书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阳雅音为标准音。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北平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明朝建立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洪武正韵》以《中原音韵》为标准音。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佩文诗韵》(又称为平水韵)、《康熙字典》集官话读音,基本形成清代标准音。到民国时期称之为“国语”。枞阳、桐城、铜陵、池州及沿江一带地处南京(旧国都)和安庆(原安徽省省会)之间,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加上桐城文派在明清二朝对文化的影响,枞阳一带还保存着“平水韵”。
在枞阳,以前读书的声音叫雅言,后来叫官腔。人们现开玩笑读书人叫“打官腔”。古诗文吟诵现在很少听到,虽受普通话影响,但口头语至今保留着这些古音。如:大儿(ni)、小儿(ni),回(huai)来了?催一催(tsuəi),你讲(gong),家(ga)去啊,十(sap)全十(sap)美,石(sek)头,吃(qi)饭,伤寒(hon), 房间(gan), 绿(luk)色,等闲(haan),天涯(ya),东(dong)方,心安(on)等等。尤其是入声,保存相当好,这个在以后再作论述。如果与枞阳人对话,有许多口语都依然存在着这些古老的平水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