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62|回复: 2

[原创] 创作格律诗词入派的平声字应古为今用

[复制链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4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6-1-17 23: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作格律诗词入派的平声字应古为今用
作者:刘振
       国运昌盛,则传统文化复兴。当代的诗词创作,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以日产万首显现出空前繁荣。
       闲来细检近年出版的各类文学副刊及种类诗词类编辑大典,佳作固然有之,但佶屈聱牙者更不在少数。究其原因,除了不遵格律之外,较明显地则是将派入平声的入声字平用的结果。这似乎有撩起用普通话能否写传统诗词老话题的嫌疑,其实我并没有要否定“双轨制”的意思,只是想说说古汉语的入声是否有古为今用的必要。
一、关于北方入声消失的思考
      众所周知,现代汉语的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北方话尤其是北京语音较之于古汉语显著的不同点就是没有入声调。古汉语的入声在北方语音中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以平仄划分,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入派三声”。目前人们公认,最早提出“入派三声”说法的是周德清(1277-1335)。他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所著的《中原音韵》是第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著作。书中不仅明确地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还总结了“入声作平声”的作词方法。后来明代的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就是继承周说而总结的元曲曲谱著作。这两部重要的研究元曲的著作都是以北方入声消失为前提,但北方话中入声是何时开始消失的。怎样消失的,并没有涉及,清代学者也没有去作进一步研究。倒是明代的王世贞有两句话值得我们去思考,他在《艺苑卮言》中说:“词不快北耳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词是依律吕、定宫调、辨气韵、守四声,较诗讲声韵、守平仄而尤严体裁。“不快北耳”,既说明了词不仅在文坛占了统治地位,而填词乃文人借以闻世的唯一手段,同时说明了词的守平、上、去、入四声已不适应北方人的闻听了。于是操北方口音的士人便开始依据北方音写一种似词而非词的东西(有同词牌名的曲牌为证)——曲。再说周德清其著冠以“中原”,则应是指汴梁乃北宋都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元曲乃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因此可以这样认定:北宋时北方话中入声已有变化了,到元大都勃兴之后,北方话的入声已基本消失。
       入声何以消失,似当从入声本身的音素来考虑。汉语言是一音一义的表意文字,四声中入声较之平、上、去则是音尾有塞音,音节读不长。宋元之际,不仅是中华各民族,尤其是辽、金、蒙古与汉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同时,也是本文文化东进的初级阶段,意大利的马可·波罗来华就是一个明证。这些非汉文化多为表音语系,没有四声平仄。北方汉人与之交流当会自然而然地在语言试探中拉长声调,这样就自然而然的避除了塞音。于是,入声逐渐消失,没有入声的北曲便应运而生,随着以蒙古族占统治地位的元王朝的建立,元曲便取代了四声的词而一统天下。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元曲是以北方话为语音前提的通俗化的词,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地方特产,是汉文化兼包并蓄的混血儿。
二、入声在诗词格律中的意义
       诗词这种文学形式是汉语所特有的。因为,诗词不仅讲究声韵,还要讲平仄,讲对仗。一切表音文字,即以英语为例,它虽然有声调,但只有升调与降调,而且也不是汉语的声调。汉语中声调有高平调(阴平),高升调(阳平),降升调(上调),全降调(去声),直降调(入声)。一切表音文字没有平仄,也就无从对仗了。正因为中华诗词有此三大特点,因此,有人以“三昧”而目之。
      对仗、平仄姑且不论,单就五声而言,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五声是依傍五音,顺乎五听的。孟子曰:“征于色,发于声”。讲的是人的内心活动与语音关系。刘勰在《声律》篇中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讲的是音乐五音与人的语音五声的联系。而以五音编排有序的诗则能“多识兽虫鱼”(孔子语),从而又使音韵与五行相联系,并且一一对应,为途述方便列表如下:
  
五音
  
五听
五行
五声
      以抒情述志为主的诗词作品,本来就是合乐的歌辞。既然合乐,歌词择字就辨音、正音,这就是《尚书·尧典》中所说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后来沈约等人说的更为具体了,“夫五色相宜,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其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内,轻重悉艺,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宋书·谢灵运传》)。也由于音韵之于诗词的要求,而声律的理论又起了导向作用,于是诗词格律得到完善与完备,于中国文学史上相继崛起了唐诗与宋词的两座高峰。
      至于宫商:如夯土鸣金,声调高扬,乃巧言令色;徵羽激越,有如水火,如振耳发聩。那么为什么将五声中入声当角,五行应木,五听为气呢?这还得从入声与人体之气的内在关系说起。通常气蓄丹田而形于色,长啸时气出胸腔吐喉舌了无阻碍。能屏于内突于口者只有入声耳。《元和韵谱》说:“平声者衰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俚”。古汉语入声大多数韵尾有塞音,如b[p]、d[t]、g [k],它使音节念不长,也就是说人体内气流迸裂,声发于唇齿,稍挫即逝,短促而急速,为气浮之象,以之应木者。清末吴梅在所著《词学通论》中说:“盖入声,重浊而断,与上去间用,有止如槁木之致。”此论李为精辟。
       五音不能不全,五声不可不备。现在诗词音谱已难见到,而五声仍是可辨的。因为有依谱而作的大量的诗词作品存在。历来为人们所传颂的名篇名句,几乎多是巧用入声字的。如王之涣的《登颧雀楼》,全诗二十个字,该用仄声的十个字,当中就有了六个入声字(白、日、入、欲、目…)。如果通读“晚节渐于诗很细”的杜诗,就可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就词而言,对于入声要求更为具体,有的词牌就规定要押入声韵,以借以抒发磊落坦荡之气,如张孝祥《水调歌头·过洞庭湖》;以借之抒发慷慨激昂之气,如岳飞的《满江红》;有的借之抒发苍凉沉郁之气,如辛弃疾“老大凭谁说”诸阙;有的借之抒发深愁惨痛之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有的借之抒发缠绵悱恻之气,如周邦彦的《兰陵王》与柳永的《雨霖铃》等……正因为入声一触即发,所以能宣泄阳刚之气;“又因其声发即止,木折音消”,所以又能将阴柔气吐之欲绝。记得徐培均先生曾有专文论及“朱词中的入之美”,这里就不赘述了。
三、入派的平声在当代诗词中的处境
       诗词格律是汉语言在音节方面的组合形式,应当说无论是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套用。因为都一个文字符号,就有一个意象(联绵词例外),就是一个音节,并且都分平仄声。但是一遇到入声作平声的,问题就出现了。现举毛泽东一律句为例:“三十一年还旧国”,依格律本来是平平仄仄”,但依照普通话就变成了“平平平平平仄平”。这里平仄之间乱了套,就连押平声韵其上联要求仄收已不复存在了,故无格律可言。如果说这是旧制不得以新声而规矩的话,那么用新声以制旧体又将如何呢?这无疑就是复制北曲。又何 新之有?
      前阶段时间,盛行“旧瓶新酒”之说,但未打破这“入派平声”在格律中的尴尬局面。何谓旧瓶?一般人回答是诗词格律。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既然是旧瓶,格律不过是形式,古汉语是其质地材料,这两者的一体才是诗词格律。我曾给诗词格律下过这样的定义:格律是根据音韵美学原理将古汉语声调进行规范化的排列组合的形式,离开了古汉语的声调便谈不上诗词格律。这就如同没有石头,还谈什么白、坚一样。说到底,以现代汉语来写格律诗词,其不合谐的音节,不是平声,因为不管阴平、阳平都仍是平声,则使阵脚大乱,格律全非,声调不协。因而格律诗词创作的诗人们千万不能觑入派的平声字!
四、入派的平声字应古为今用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洪流冲洗中,被湮没的也不在少数。中华诗词至今犹璀璨夺目,不唯在于其自身的魅力,还有赖于江山代有人才出!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何况语言本身不存在落后与先进,它只有演变和消失。但失掉的却往往是美妙的。现在人类正在全力抢救一些濒危物种,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大胆地、理直气壮地继承和使用正在逐渐消失的“入声”呢?
当然,我不是提倡同胞们现在说话还用古四声,而是希望在写诗填词这片园地里能让入声这个古声调重新发芽、开花、结实。再者“入”这一原则今天对于我们进行诗词创作仍有其指导意义。如果说宋元之间北方入声消失,是洋为中用的一个侧面,其下面的应是我们北方民族融化了洋文化,拓展了我们的交际口语,这就是一种进步。前人根据古汉语制定了诗词格律,现在仍为我们所使用,那么古汉语的入声字难道就不能今用吗?况且,这对于格律诗词的作手们来说非难事。因为,首先就全国入声消失的地区而言,仅北方而已,江淮以南的各方言区入声依然存在。其次,入派平声的平声字总共不过300来个字,还不到常用汉字总数十分之一。再次,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勇于继承优秀文化的传统。并且有切实可行的变通办法。
       以上所述四点,前两点无需多述。这里,让我们回顾一下继承和使用入声进行诗词创作的历史当有所裨益。自我国北方话中入声消失之后,北曲虽然一度占尽风骚,但倚声填词者代有其人。南方人无庸置疑,单就北方而言,在金有元好问,入元有赵孟頫,在元有蒙古人萨都刺。到了明代就更必说了,不仅有一批又一批诗词作手,就是曲也是遵守古四声的。到了满族统治的清代,乃是诗词学派纷争的时代,满族中既有不乏高手如纳兰性德,就连皇帝也热衷于风雅。即便古汉语遭受五四大劫之后,近当代诗坛最为人熟知的毛泽东诗词的出现,也绝不是历史的偶然。由此不难看出,中华民族是热爱母语的民族,她有着继承民族优良传统的特点。
       最后随便读一点关于运用入声的便宜方法。去年笔者在西柏坡,林东海先生曾谈到他的从小就生活在北京的女儿学写格律诗要记入派平声字的故事。他说,入声读不来不要紧,诗词是案头文学,是让人看的。如果是非读不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赵元任先生就曾介绍过北方人读入声的方法,那就是读作去声调而不要延长。
以上管见,妥否,敬请诗词作手及方家指正为谢。
(此文收录于《华夏百年词苑英华暨吟友文存》[上海文化出版社],作者原系安徽省枞阳县白云中学语文教师,桐城派刘大櫆同支后裔)
附:入派平声字对检表(加粗为多音字)
所属平水韵部
入派平声

一屋

竹星福伏犊渎牍椟黩毂粥育缩哭幅斛仆叔淑倏独镞秃縠辐舳掬踘跼茯袱鵩髑槲扑匐蝠菔孰塾竺鞠熟族逐蓿

二沃

俗足烛局躅督赎碡毒

三觉

觉角桷捉卓啄琢剥驳雹璞朴壳浊擢濯学镯喔珏

四质

出实疾术一壹吉失漆桔膝七虱悉戌嫉蒺侄蟋秫唧诘耋垤捽茁

五物

佛拂屈掘吃绂弗怫绋茀厥黻崛

六月

骨发阙没伐罚竭窟歇突忽曰阀筏蕨橛掘核蝎勃渤揭碣脖饽鹁捽惚羯凸咄矻

七曷

曷达钵脱夺割拔豁括抹泼掇聒刺喝活鸹怛钹

八黠

黠拔八察杀刹轧戛瞎刮滑辖铩猾捌叭札扎茁

九屑

节绝结穴舌洁别缺折拙辙诀噎哲鳖玦截孑桔颉拮撷揭抉薛拽瞥迭跌耋垤捏觖谲鴂蹩楔杰桀霓蜺批

十药

薄恶作落阁爵约郭酌托削铎凿箔橐着著泊搏貉膜博昨格灼芍躇噱矍攫踱膊摸涸

十一陌

白泽伯宅席籍格帛额柏魄积夕革翮屐隔核责惜择摘昔瘠谪跖鹡蹐踯穸骼舶磔拆喀舴啧帻箦帼蝈嵴汐摭虢

十二锡

锡击笛敌滴镝檄激觌狄荻戚涤吃霹剔翟籴析晰淅蜥嫡踢迪皙

十三职

职国德蚀极殛息熄直值贼则殖植亟忒勒肋识逼即唧

十四缉

缉辑戢集急湿习十袭及级楫汁蛰隰汲吸絷岌什芨揖笈圾翕

十五合

合塔閤杂匝阖蛤踏拉盍塌咂盒搭褡磕榼遢邋趿

十六叶

叶帖贴牒接蝶叠捷颊楫协侠荚挟铗浃睫蹀摺辄婕谍堞喋碟鲽笈

十七洽

狭峡匣鸭乏劫胁插锸押狎夹蛱硖掐剳袷呷闸
还有少数字未录入。此表由吴成立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6913

回帖

1万

积分

五星会员

积分
19263

新人进步奖

QQ
性别
发表于 2016-1-18 07: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懂,慢慢学。
热爱枞阳,常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主题

1015

回帖

8544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544
性别
保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12: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枞阳人说事 的帖子

枞阳人说事:我不懂,慢慢学。 (2016-01-18 07:45) 
其实枞阳很简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4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