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456亿元,2006年,550亿元,2007年,750亿元,2008年,990亿元,美的集团销售收入的不断攀升几乎可以说是平步青云,而未来进入世界500强的日子也已是屈指可数,但所有的成绩和辉煌在方洪波看来也已成过去式,对于喜欢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与刺激的方洪波而言,美的的未来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他的清儒气息是一点一点地散发出来的,他好像要把这种东西蓄养起来,慢慢地把它养成了一种境界。
“这是他内心的一片净土,他把灵魂安放在这儿,甚至智慧也经过了纯净、澄明的过滤,直至成为一汪汩汩的清流。”
这是广东一家媒体2001年对方洪波的描述,颇为感性,完全不像是在写一位营销战场上驰骋的将军,倒像是在写一位智者,当时的方洪波年仅34岁,但已身居美的空调事业部总经理之职。
但没有人说智者不能成为沙场悍将,也没有说沙场悍将一定是驰骋疆场、杀敌万千的凶猛样子,人即便如此,戴着一副黑边眼镜,笑容斯文,举止儒雅,这样的方洪波怎么看都更像个书生,或时尚青年,丝毫不能把他与某些营销战场将军的形象联系起来。
在很多人的眼中,营销应该是富有攻击性的,张扬的,但从事着营销的方洪波低调、谦和,你似乎感受不到他内心的能量。
但他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与款款而来的话语,就如身上那笔挺的西装给人的感觉般,细致而一丝不苟,让你不敢对他有一丝的轻视。
商场上的方洪波,作风果断,雷厉风行,与他散发着清儒气息的外表截然不同。
从安徽省一个贫穷山村走出来的方洪波,如今已是成长为一家在世界白电领域举足轻重的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局副主席、总裁。这是发生在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无数个传奇故事中的一个。更重要的是,这种传奇只是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30年只是成就了许多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传奇,未来,新一代的企业家将继续老一辈的传统,开始在全球市场舞台上演驿出更激动人心的企业故事。
刚毅谦忍,自强奋进,持续学习,这是上世纪60年代人身上的特质。有人说,方洪波的身上充满了那一代人特有的传奇色彩,但当我们去仔细探究方洪波的成长历程时,就会发现,他的经历用简单的“传奇”二字是无法轻易概括的。
人生三级跳
或许是因为那天生的傲骨,或许是因为那浓厚的英雄情结,方洪波在25岁时就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
方洪波,1967年出生于安徽枞阳县的一个小山村。他曾经对媒体提及,那是“一个在地图上也很难找到的农村小地方”,家里穷得连青菜都能成为奢侈品。
孩童的幸福总是简单的。幼年时的方洪波,只要捧着热气腾腾的饭碗,与父母围坐在一起,看着屋外的雪景,内心就会觉得无比的温暖。
但生活往往是残酷的,尤其是在那个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看到父母日夜辛劳,也只是能勉强维持家中生计,每周最多能加5分钱青菜豆腐,小方洪波在心中立下了壮志:他一定要跳出这块贫瘠的土地。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要想“鲤鱼跳龙门”,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好好读书,考大学。6岁那年,方洪波走进了小学的课堂。那时的他,连普通话都听不懂,却比谁都努力,拼命读书。愿望的激励力量是强大的,而方洪波强烈的愿望不但带给他无穷的动力,也让他美梦成真。初二的时候方洪波就跳级到了高中,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这一年,方洪波16岁,便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跳跃,他直接跳到了大都市上海。
初到上海,大都市的繁华把方洪波震撼了,但他并没有迷失,相反,上海与家乡的贫穷落后之间极大的物质反差,让他更坚定了要出人投地的信念。
大学四年,方洪波修读的是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几乎是由一连串成功者铸就的历史,这使我很难让自己在平凡人中归位。”方洪波说,学习历史让他奠定了以英雄为向导,以伟人为榜样的人生目标。
激昂的英雄情怀吹响了前进的号角,促使方洪波不断高歌猛进。上大学的他很快就冲出起跑线,当上了学生干部,入了党。1987年,刚满20岁的方洪波还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美国史研究生。
考研,即使在今天国家扩招的情况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是在20多年前,更是难上加难。当年的方洪波,在大学冰冷的宿舍里,带着对幸福的憧憬,躺在被窝里日读夜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挤过了那条万人独木桥。
方洪波考上研究生,这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但他后来放弃这一深造机会,选择就业,则让人觉得意外。
人生的很多时候,总有想抓住或不得不放弃的东西。而放弃,无疑比抓住更需要勇气。回想当年的选择,方洪波没有后悔,“当时有一种突破常规道路的想法,又兼具某种自以为浪漫的气质,故而放弃了。”至今,方洪波还精心保存着1987年的那张录取通知书,为了一份纪念。
这是方洪波人生的第二次跳跃,这时的他便开始学着为自己的人生作主。
而方洪波的第三次跳跃,是在1992年。那时的方洪波已经在湖北襄樊的东风汽车制造厂捧了5年的“铁饭碗”。
40多平方米的房间,逐渐编织起个人关系网,一步步高升,最大可能当到处长……这是年轻的方洪波在心中对自己国企前途的具体描述。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条好得不能再好的发展之路,却让年轻的方洪波感到无比的痛苦。
对于自己的未来,方洪波有过很多设想。他向往的生活是纵情四海,傲笑山河,但在那时的国企里,生活就像是吹不起半点涟漪的一池死水,他似乎“在20岁就可以看到自己50岁的样子”。
这是令方洪波最为不喜欢的,这样的生活一览无余,缺乏悬念和刺激,平淡得甚至让人有些厌恶,一度他又不知应该怎么做。他为此而彷徨、烦恼。
日子一天天过去,方洪波自由飞翔的心思也一天天地急切起来。幸运的是,时代很快就给了他一个机会。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谈话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大规模的“下海潮”,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改换身份投身私营工商界,方洪波的心也跟着活了起来。
是继续捧着“铁饭碗”,在一池死水中埋葬自己,还是放弃已有的一切重新出发?面临这一个人生重大抉择的方洪波这一次连眉头也不皱一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辞职出走,而且不顾家人的反对。
多年后,提及当年出走的原因,方洪波说:“心灵的革命也许更重要”。从学会选择,到懂得放弃,方洪波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跳跃。
离开襄樊后,方洪波来到了广东顺德,加入了当时正在飞速发展中的美的集团。在美的的日子,他发现现实不如当初想像的那么简单,他几乎把自己推上了一条不归路——必须接受永无宁日的、旷日持久的竞争和挑战。
十多年来,美的集团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方洪波不断挑战人生的高度。
做企业的“保姆”
在美的,方洪波被戏称为“坐飞机升上来的老总”。
这个比喻非常的形象。加入美的后的短短几年间,方洪波就从基层上升到了领导层,完成了自己在美的的蜕变,速度快得惊人。
1992年,对于美的,对于方洪波,都是特殊的一年。
7月,美的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1月,美的工业城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同月,25岁的方洪波毅然南下,凭着扎实的文字功底,进入了美的总裁办公室。
初入美的的方洪波,从最基层开始做起。方洪波那时的工作,是出版《美的》企业报。主要是组稿、写作与编辑,另外还得给领导们写讲话稿、各种总结和报告。
但方洪波很快脱颖而出,不久,他从企业报编辑升到总裁办秘书科长、宣传科长。
关于方洪波的命运改变,人们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是在美的员工中流传着的一个故事。
据说,那时的方洪波作为一个最基层的编辑,某次随同何享健出差,在此过程中,他将其观察到的市场情况进行了整理总结,并在见到何享健时适时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给何享健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回来后不久,方洪波便得到了提拔。
这个故事颇有点小道消息的意味,但洋溢着英雄情怀的方洪波,的确在美的迅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1997年,美的遭遇危难之秋。当时的中国空调市场份额以200%的速度上升,美的的空调业务却陷入谷底,业绩大幅下滑,经营性利润仅仅来自一些投资收益。更糟糕的是,顺德当地政府为搭建顺德家电航母,又有意让科龙兼并美的。
谁能在这个“最危险的时候”力挽狂澜,救美的于水火之中?
在美的最高决策层的争议中,何享键力排众议,钦点时任美的广告公司经理的方洪波担任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
当时的方洪波可以说没有销售一线操作经验,也没有经济类科班功底,年仅30岁的方洪波要如何带领美的走出困境?一时间,他身上聚集了无数人忧虑的目光。
但奉命于危难之际的方洪波,却表现得从容不迫,成竹在胸。
他走马上任空调事业部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之始,就大胆提出“让销售向营销转变,让生产制造向顾客需求转变”的两大调整战略。为重建美的的营销体系,年轻的方洪波显示出其过人的胆识,他将分布在全国的50多位的营销元老全部换掉,亲自到人才市场选拔人才。学历史的他就像个老中医一样,望闻问切,把人琢磨得“底儿透”。
孔子曰“三十而立”,很多人都在而立之年为自己的人生抹上鲜艳的色彩,如比尔·盖茨在30岁推出了WINDOWS1.0,松下幸之助30岁注册了“NATIONAL”商标。而方洪波,则在30岁这一年,开创了美的白色家电产业的新纪元。
在方洪波的营销布局作用下,1998年美的空调实现空调销量90万台,增长速度200%。美的不仅解除了危机,还一举奠定其空调行业一线品牌的地位。
之后几年,方洪波的身份一再改变。2000年,方洪波就任美的集团空调事业部总经理,2001年又兼任了美的集团副总裁,他的人生也开始逐渐定位:职业经理人——“一种严密的机器标准件”。
美的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1年,美的空调内销220万台, 出口30万台,跃居全国第一。
但方洪波为美的的发展所添加的浓墨重彩还不止于此。
2004年,家电业兼并重组的风潮盛起,美的也开始资本并购的征程,以完善其白电布局。美的2004年与东芝开利合作,同年收购了荣事达、华凌,2005年收购江苏春花……美的大手笔收购的对象,无一不是业界称雄一方的诸侯。而其中,总能看到方洪波穿梭忙碌的身影。因为“挂帅”美的制冷电器集团担任总裁的方洪波,其工作核心正是对新收购的企业进行整合。
2008年4月,美的成功收购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又一家有名的白电企业落入美的的囊中。5月,方洪波出任小天鹅董事长。这与当年美的收购华凌后,方洪波入主华凌的情况一般无二。
对于华凌的重组,几年间我们没有听到方洪波只言片语的诉苦或抱怨,我们甚至难以看到关于他整合华凌的细节见诸报端。不管什么时候,谈到华凌,方洪波都是话语简短,语气平淡而坚定。
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这整合过程中的风险。2004年华凌归于美的时,当年巨亏6.29亿港元,还外带1.2亿以上的债务缺口。但在并入美的3年后,方洪波终于令华凌在2007年扭亏为盈,其中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但方洪波丝毫不以此为傲,相反,他经常把他的老板何享健挂在嘴上,言语之间透出由衷的感激与敬意:“要说勇,老板何享健最勇。记得管理学专家熊彼特说过:一个企业家的精神核心是能够创造性地破坏。如果1997年我们的总裁不大胆创新与变革,推翻过去,美的不会有今天。”
想想也没错,如果没有美的后来一连串的并购,方洪波何以能在这样的舞台上纵横驰骋?现在的他甚至不再提起自己曾有过要成为英雄的志向,而是改变了口吻,提倡“团队英雄主义”。方洪波甚至曾戏称企业是老板的孩子,而他这个职业经理人,只不过是企业的保姆。
对所拥有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这是内心修炼的一种境界。
向无限的未来迈进
中国最有价值的10位新生代企业家、“十大新风云掌门人”、“中国家电行业十大影响力人物”……如今,冠在方洪波头上的头衔很多很响。作为美的的CEO,无论他怎么低调,都无法逃脱媒体与社会的关注与评价。
只是,在光环的背后,英雄挥洒的泪水与心血,又有几人知?
1995年,方洪波被任命为广告科科长。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大转折。从此,他跳出了文字为生的固执想法。但弃文从武,就意味着他得一切都从零开始。
成功,属于努力向上的人。
当年,人们看到新上任的方洪波携手巩俐,拍摄了一个让全中国人瞩目美的的大广告,“美的生活,美的享受”流行一时。但鲜为人知的是,方洪波原来对营销根本一窍不通,为了做好宣传广告工作,他在短时间内狂读了大量的书藉,自学营销方面的知识。一本科特勒的《市场营销:计划、管理与控制》,他就看了很多遍。
为了成功,方洪波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
外人看来,方洪波一路走来,从副科长,科长到经理、市场部副部长、部长、总经理,许多人津津乐道于方洪波的战绩与提拔速度,却不知那个他们口中的英雄,因为所处权力位置的敏感和微妙,时时自危,如履薄冰。
“骨子里头我是一个轻松不起来的人,每一次升职我都几乎没有自信去承担。”方洪波一度形容自己就像一个深夜回家的孩子一样,大声唱着歌只是为壮胆,他的内心也常常陷入一种两难境地,常常对明天感到茫然。
但明天总会来临,没有人能够逃避,这段时间他考虑最多的是责任,是何享健的信任给予他的强大责任让他不断前进。每一个战略决策都经过无数的煎熬。他变得愈加谨慎,还学会了更好地运用谨慎这一成功的系数,而且发现,谨慎也是勇敢的一部分。
方洪波努力地在不同的阶段制造成绩,因为业绩永远比任何说辞都有说服力。而与所取得的成就相比,他又显得异常的内敛而低调。
一个激情澎湃,有着强烈英雄情结的人,为何会谦恭自抑,甘愿成为一个保姆式的人物?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
其实,懂得进退,能屈能伸,这才是真正的英雄。正是因了这一股韧性,方洪波才能在自己的舞台上闪转腾挪,游刃有余。
方洪波在美的十多年,带领美的攀越一座座高峰,也推动了方洪波不断进步。偶尔,方洪波也会烦恼,也会想要停下来休息,但更大的竞争与压力、成功与目标却不容他喘息。
“美的这么大规模,最怕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因此,走上独木桥的方洪波不得不强迫自己时时留神,朝着更长远的目标而努力,“你的眼光有多远?这是一个决策者永远都为之殚精竭虑的问题。”他指出,“没有战略管理的能力,就没有未来的企业。”
2005年,456亿元,2006年,550亿元,2007年,750亿元,2008年,990亿元,美的集团销售收入的不断攀升几乎可以说是平步青云,而未来进入世界500强的日子也已是屈指可数,但所有的成绩和辉煌在方洪波看来也已成过去式,对于喜欢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与刺激的方洪波而言,美的的未来还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敢于去设想,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他要做的是像他的伯乐何享健那样,不断率领美的集团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来源:《南方企业家》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