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令人感动和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教育系统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赞歌。他们是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教师中的先锋。
在第2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开辟“教师先锋”专栏,刊发部分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敬请读者关注。
【事迹】忍着病痛的折磨,忍着远离亲人的孤独,她一个人30年默默坚守在讲台上。
【心声】我就是一个教师,也只会教书,让我干别的,我也不会。再说,我的学生也离不开我,我走了,全校就只有一个物理老师了,学生们的课怎么办?
见到胡慧英,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个浑身洋溢着快乐、自信和满足的老师,曾经经受过那么多的苦难:1953年出生在上海的她,15岁就插队来到偏远的皖北,“文革”后考取阜阳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辗转来到皖北煤电公司孟庄矿学校,安定的生活才刚刚开始,1998年发现患甲状腺癌,手术后失声几个月,又重返讲台;丈夫患精神分裂症多年,2003年去世……
远离家乡和亲人的胡慧英,如今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是,她仍然在一所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学校,忍着病痛的折磨,忍着远离亲人的孤独,忍着丈夫去世的打击,一个人默默地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充实而又快乐。
是什么力量使她坚守下来?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她的信念?
“一定要保住我的声带,学生还等着我回去上课呢!”
刚从阜阳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胡慧英并不是在孟庄矿学校工作,几年后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才调到这里。能和自己当年的同学、插队时的战友,如今又是丈夫的人呆在一起,在胡慧英眼里,生活是那么美好。虽然孟庄矿离淮北市区39公里,学校条件简陋,教学条件差,一开始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但能站在讲台上,从事自己喜欢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工作,胡慧英很满足。
她的学生都是矿工子弟,当时的政策是毕业就可以进矿当工人,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家长也听之任之。但凡事认真的胡慧英就是不认这个理!她对学生要求严格,不能容忍她的学生荒废大好时光。儿子曾经也是她的学生,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的她,把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她也因此在学生中有了“凶”的名声。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她出门开会或者放假回上海都带着备课本,还经常加班加点地批改作业、准备实验;她上课认真,学生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她会翻来覆去地讲,直到学生懂了为止。胡慧英就这样坚持着。有一次,她不小心烫伤了腿,怕耽误孩子们的课,她硬是说服丈夫提前出院,并用铁丝自制了一个罩子罩在腿上,再套上厚裙子,坐着轮椅给学生上课。渐渐地,她教的物理课有了起色,学生爱学了,学习成绩也在皖北矿务局的学校中名列前茅了。
但就在事业开始有起色,学生逐渐爱学习的时候,胡慧英却倒下了。1998年4月,连续半个多月的咳嗽让她嗓音嘶哑,没办法正常上课。学校领导安排同事陪她到徐州第二医院检查,经验丰富的医生发现了她脖子上鸡蛋大的肿块,经诊断是甲状腺癌,医生让她尽快手术。而此时,丈夫已经精神分裂,需要定时服药、打针;远在上海的80多岁的老母亲也患病住院,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书……似乎所有的不幸都袭向了胡慧英。
无法想象当时的胡慧英是怎样战胜了那些常人无法战胜的困难,只知道在上海做手术之前,她请求医生:“尽量扩大手术的范围,但一定要保住我的声带,因为我是老师,学生们还在等着我回去上课呢!”手术后,不能说话的她独自和病魔抗争着。吃饭,呛得饭粒乱喷,但她强迫自己吃;喝水,水从鼻子里喷出来,再喝。她配合着医生的治疗,她坚信,只要精神不倒,癌症就打不垮她!远在淮北的学生得知他们敬爱的胡老师正和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每人都写下一句祝福的话,寄到她的床前。学生的话语支撑着胡慧英站立了起来!
“我的学生需要我,我就要做不倒的青松”
胡慧英至今还记得她出院后回到学校时的情景。当时她有许多担心,病弱的她会不会吓着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学生们还会接受自己吗?可是当她走进熟悉的校园,正在上课的学生发现了她,纷纷把脸贴着窗户,欣喜地大声喊着:“胡老师回来了!”那一刻,胡慧英泪如雨下……
刚刚回到学校的胡慧英,没有想到学生们这样欢迎自己,一名叫张晓玲的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胡老师,我是个不爱说话的学生,只有用信来表达我的心意,你就像一棵青松,在我们心中永远不倒!”看到这句话,胡慧英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话,“我的学生需要我,我就要做不倒的青松!”
学校的物理老师只有两名,教学任务重,刚回到学校的胡慧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两个年级,每周14节课,超负荷的工作让胡慧英不堪重负。站在讲台上,开过刀的嗓子有时讲着讲着就发不出声音来,她向学校要求,“给我买个话筒吧,最便宜的那种就行,这样就能保证全班的学生都能听见我上课了。”于是,孟庄矿学校就有了另一道风景:每天,胡慧英都拎着笨重的机器,带着耳麦给她的学生上课。
可是命运还没有停止对胡慧英的考验,2003年,她的丈夫终于因常年疾病去世了。料理了丈夫的后事,胡慧英抹干眼泪又走上讲台,没耽误学生一节课。多年的同事张家英老师感叹道:“那真是常人做不到的啊!”然而同事们并不知道,胡慧英多少次在梦中哭醒,多少次在深夜里思念着亲人和家乡,同事们每天看到的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台上的胡慧英。
“学生离不开我,我走了,学生的课怎么办?”
在孟庄矿学校,大家公认穿着最漂亮的老师是胡慧英,对人最亲切的老师也是胡慧英。“再苦的生活都能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在安徽呆得太久了,有时胡慧英嘴里会蹦出几句淮北方言来,让人忘了她的家其实是在遥远的上海,江淮大地已经深深融进了她的血液里了。
她爱这里的山山水水,更爱自己的学生。从1998年手术之后一直到现在,她每天都必须服抗癌药,每半年要到上海复查一次。前些年丈夫生病,儿子上学,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婆婆……太多的变故,教会了她学会了节俭。平日里,她甚至会把两块旧毛巾缝在一起继续使用,时至今日,她家连空调都没有。可就是这么一个节俭的人,对自己的学生却一点不吝啬。学生小燕,父亲被杀,母亲被砍伤,一夜之间面临失学。得知情况后,胡慧英马上拿出钱包里所有的钱交到小燕手里,还发动学生给她捐款。小燕毕业后,妹妹小楠升入初中,胡慧英继续关注、资助小楠。现在的小楠已经大学毕业,学的是师范,也当了老师,胡慧英影响了她的一生。
胡慧英影响的人还有很多。由于学校条件有限,老师们还有一项额外的任务,就是用办公室的煤炉给学生烧开水喝。值日老师轮流烧水、送水,可胡慧英由于经常早来晚走,这件事几乎被她承包了,这让初三年级组长丁佩华很感动。教外语的赵方方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周日偶尔到学校有事,看见胡慧英戴着老花镜,趴在办公桌上批改作业,让她又感动又心疼;赵方方现在教4个班的外语课,很累,但是“想想胡老师这样一个还需要别人照顾的人都能如此,我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看到胡慧英一个人孤单地坚守在淮北,远在上海的亲属,多次主动为她联系,希望她能调回上海工作,甚至为她安排好了工作单位。可是,被胡慧英谢绝了:“我就是一个教师,也只会教书,让我干别的,我也不会。再说,学生也离不开我,我走了,全校就只有一个物理老师了,学生们的课怎么办?”已经在淮北大地的讲台上坚守了30多年的胡慧英,铁了心还要坚守下去……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