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多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我国农村带来了深刻变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历史性成果。又到3月,这是第几个希望之春,农村改革如甘霖洒下枞阳大地。近年来,枞阳县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水平大步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县过半耕地被流转,农村土地新主体崛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迅速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如约的体系成长瓶颈中,一股推动力量也在蓄势待发。
“新主体”
坐拥“半边地”
2014年8月,麒麟镇作为枞阳县第一个试点乡镇开始土地确权工作。“按照二轮承包地块,经农户申请由外业公司测绘,农户现场确认……目前正在一轮公示中。今年6月份,11000多户农民就可以领到土地权证了。”麒麟镇副镇长章建平告诉记者。
土地确权后,农民对土地流转有了信心,会有更多农民加入土地流转行列,农业规模经营队伍将进一步扩大。近年来,枞阳县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扶持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到2014年底,全县县内耕地流转面积41.4万亩,占耕地52%,参与流转农户13万户,占总农户数60%。
规模经营的不断扩大,直接催生了大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它们的涌现又促进了以“国字号”“省字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的崛起。县农委副主任杨杰说,从目前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迅速成长,不仅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户三五亩,散落七八块”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不便于农业机械的使用,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传统小农户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据统计,全县99%的大中型农机具由新型农业主体购买,该县新型农业主体每亩粮食单产要比一般家庭经营户高出5%-10%,成本则要降低20%左右,一正一反每亩能增收300元左右。
一些新型主体通过规模经营,推广标准化生产,注重质量安全等,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陈瑶湖及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大量种植“太湖糯”等优良品种,面积达到30.4万亩,获得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既优化了当地粮食种植结构,也为生产优质黄酒、高档点心提供了原料。“由于使用基地出产的稻米,我们加工的大米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每公斤高5分钱,仅此一项每年要为企业增收100万元左右。”该镇一家省级粮油龙头企业负责人汪朝龙介绍说。
随着陈瑶湖镇粮食加工业集聚,镇内多达2600名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实现了就近就业,在旺季还能解决5000多名季节工就业。规模经营推动了土地流转,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安心务工经商。同时,规模化生产吸纳了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中硬阻”
催逼“用地难”
从目前的实际工作中看,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县内不少农民还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缓慢,新型主体有数量无质量,和周边县市相比规模偏小。
2014年一项关于枞阳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发现,边远圩田、平原地带等基本都已流转,但丘陵地区受水利基础设施和机耕条件落后影响,土地流转滞后,流转规模小。以转包、租赁为主的耕地流转,期限大多数在1年左右,土地流转合同期限较短,造成部分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只顾短期效益,不愿加大投入,如横埠镇和陈瑶湖镇土地流转合同大多一年一定,最长的3年,影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持续发展壮大。
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依法、自愿、有偿”是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但一些乡村干部不愿积极参与具体流转工作,就是担心戴上搞强迫命令的帽子。但现有土地每家每户交织在一起,如果没有乡村干部的参与,土地流转就可能因个别人反对而受阻。
从调研情况看,在麒麟、浮山、白梅、白湖、钱铺等后山区,由于地形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地方财力弱,无力投入,即使争取到个别项目,也只有中央和省里资金,县乡配套资金无法到位。“现状是流转难、抛荒多,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成片的高标准农田。”浮山镇宣委方国枝说道。
大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搞规模经营的资金投入较大,在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向金融部门贷款难,因为这些主体大多是农民,很少有可以抵押的资产。虽然《物权法》规定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将现有的或将有的农机具、生产设备、原料、产品进行抵押,但在采访中,不少经营者反映金融机构大多因风险问题不愿意放贷。2013年,雨坛乡上行山茶叶贸易公司因林地经营权无法抵押而其他可抵押的资产又缺乏,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只能自行东挪西借,投资3000万元用于发展茶叶生产。
乡镇农技推广、兽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记者了解到,目前县编委对22个乡镇农技站定编100人,15个乡镇中心兽医站定编50人。经过近几年招考人员充实,但实有人员加起来仍不到80人,缺编现象严重,技术力量薄弱,服务条件落后。
“大改革”
加码“新体系”
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枞阳这样的农业大县来说,尤其具有深远意义。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的转型,必须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让农民吃下“定心丸”,消除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担心和疑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还将继续推行。
“过去,农业、水利等单位不同的项目实施了,的确起到了作用。但是因为没有牵头单位,没有长期的、总体的规划,各项资金没有形成合力。”县农委办公室主任周小兵感触道。而记者了解到,今后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由新成立的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整合农业、国土、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办等部门项目资金,解决资金分散、重复建设问题,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解决地形地貌条件差、交通不便、水源缺失等问题。
杨杰表示,要构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除了成立县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具体承担指导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外,一个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也正在探索中。“我们准备选择一个土地流转规模大、新型主体数量多、产业化水平高的乡镇,由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联合所辖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土地交易市场,搭建流转交易平台,制定交易规则,引导土地经营权通过市场规范有序流转。”
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综合运用担保、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县内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订制信贷业务。支持金融部门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农产品等为标的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
职业农民是新型主体的一个当然范畴,2014年全县培养职业农民200人,今年该县计划培养职业农民800人,并注重向有文化、有知识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聚焦,预计到“十三五”末全县职业农民总数达到5000人。(记者:罗少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