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5
- 注册时间
- 2014-9-19
- 最后登录
- 2014-12-30
一星会员
- 积分
- 135
- 性别
- 保密
|
4S店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测试”一款车的安全性。例如按压车身的覆盖件,或者频繁的开关车门。 |
在他们看来,车身覆盖件如果按不动,关门声如果很厚实,则意味着车子的安全性好。再“专业”一点的消费者,会去看整备质量:“XX车比YY车重了200公斤呢,肯定更安全啊!”事实果真如此吗?关于 | 汽车
发展到上世纪中叶,车身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设计者和消费者的重视,不过那一时期的车身安全技术,大多体现在“硬度”上:在车身的选材方面一味追求高强度、高硬度。一时间,铁甲汽车、移动堡垒之类的称呼,就成了一些标榜安全车型的代名词。 |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多以及事故的多样性,人们渐渐发现,车身一味的追求硬,并不见得效果最好。一些超高强度的“铁甲汽车”在发生事故以后,虽然车身能够保持完好,但驾乘者却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实基于惯性原理我们不难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做这么一个极限联想:遭遇电梯事故,电梯坠落后轿厢依然完好,里面的乘客会怎样? |
在日常的聊天讨论中,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车身安全到底该如何看?也就是怎样才能挑到被动安全性高的车?在这里,我们不妨来进行一番梳理。 |
首先是看款型。在其他属性一致的情况下,越新的车越安全。前面说过,安全车身的内涵是 | 科技,那么它就与发动机技术、变速箱技术等一样,是日新月异的。每个厂 | 商在设计新一代车型时,都会融入最新的安全科技,同时也会针对上一代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自然也就越来越安全。不同厂商之间的产品也可以据此作为判断依据——诞生较晚的车型,安全性高于早期产品也是肯定的。例如当年经久不衰的老三样,不少人还因为它们是欧系觉得安全,殊不知它们的安全性与后来新开发的同价位车型相比,其实并不占有优势。 |
其次是看级别。这里面既包括车型级别,也包括品牌级别。这是从商业逻辑来分析的。主流厂商在车型设计时会采取一种均衡的资源分配,因此基本不可能出现同时代的A级车比B级车更安全的情况,也很少有同门之下豪华品牌产品不如普通品牌产品安全的情况。 |
第三是看配置。看完以上两项以后再看配置。这个就比较简单了。气囊多的肯定比气囊少的安全。 |
最后看测试成绩。如果感觉这些还不够怎么办?最后一步才是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去看各种碰撞测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E-NCAP和IIHS。最简单的方法当然是看星级,专业一点的看具体项目的分数。更专业的,据可以基于自己对车身设计的了解,从碰撞的 | 视频和照片自己判断安全性。例如A柱的形变情况、车门的形变情况、中控台的位置情况等来做出自己的判断。 |
最后忍不住再提一下文章开头的两个“测试”——它们是否可以作为判断的方法呢?答案应该很明了了。按压车身判断安全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真正该硬的地方你根本按不到。即便按得到,靠按的方法也是很滑稽的——如果这些地方能按得动,那安全性得低到何种程度?关门声也是如此,它仅与密封条有关。喜欢厚重关门声的,甚至可以后期通过更换或加装密封条来实现,岂能用它来衡量安全性?整备质量也是如此—— | 现代汽车轻量化是大趋势,包括德系在内的新车型都越来越轻,岂能靠简单的“重量”来衡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