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枞阳县再次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荣誉称号,这是该县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
近年来,该县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粮田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自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基础得到夯实
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省农业产业化试点县,该县在发展的过程中,深深意识到“一户三五亩,散落七八块”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促进农业在转型中不断升级,该县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规模和成效在全省位居前列。截至目前,全县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40%,仅陈瑶湖镇现有100亩以上种粮大户就达1200余户。这些种粮大户中,绝大部分接受过技能培训,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该县种粮大户每亩粮食单产要比一般家庭经营户高出5%—10%,成本要降低20%左右。
为加强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该县农委在全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认真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利用张贴情报、召开防治技术现场会、手机信息等多种手段将病虫发生及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据统计,2014年全县实施完成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30万亩,组织技术人员700人次奔赴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春耕备耕和科学施肥;开展培训65场次,培训农民几万人次,培训乡镇、村农业技术人员3000人次,培养职业农民200人。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完善
为逐步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对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示范场、龙头企业分别给予奖励,配套兑现了种粮大户等奖励奖金,并在规模经营、“三品一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上给予补助,为促进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乡镇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到工商部门办理家庭农场市场主体法人资格登记,工商部门简化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手续,涉农部门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全程技术服务,为家庭农场提供集中育苗、机械插秧、收割等专业化服务。
截至目前,枞阳县1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大户1249户、承包耕地28.19万亩,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户29户、承包耕地4.76万亩,培育从事粮食种植家庭农场229家、与粮食生产有关的农民合作社222家。
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该县坚持“集中连片、板块推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强势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
陈瑶湖镇及其周边乡镇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大量种植“太湖糯”、“珍糯”等优质品种,面积达到30.4万亩,获得了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既优化了当地粮食种植结构,也为生产优质黄酒、高档点心提供了原料,成为浙江绍兴等地黄酒制造企业的重要原料基地。目前,陈瑶湖镇共有粮食加工企业70余家,主要从事酒类、保鲜米粉等产品的生产经营,年加工粮食10余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随着陈瑶湖镇粮食加工业的集聚,镇内2600多名农民不需要背井离乡打工,实现了就近就业,旺季还能解决5000多名农民就业问题。该镇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1家。县委、县政府以陈瑶湖镇为核心区,会同省农业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安徽省枞阳县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2-2020)》,以现有粮食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优质糯稻生产为主轴,全方位打造立体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春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