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一个明显的感觉,省会合肥在孙走了之后发展的速度降了下来,那种热火朝天拼命三郎的劲头似乎悄悄的淡了。
合肥2014年的GDP是5100亿,而武汉的GDP2014年更是突破的一万亿,成为中部地区首个破万亿的城市,武汉复兴的势头非常强劲。
再看看作为号称安徽双核之一的芜湖,估计14年gdp不会超过3000亿,可能在2500左右。
不要说跟苏州无锡比,跟徐州比一下,差距更是吓人,徐州的规模工业总产值在2013年已经突破了一万亿,2014年更是达到了1.15万亿,徐州的gdp早就突破四千亿,跟合肥不相上下。徐州有六大千亿的产业群,包括:新能源、食品、工程机械等,徐州的这些实力如果放在安徽稳稳的安徽第二,甚至有些指标能达到第一。对比之下,合肥现在只有家电产业达到千亿的规模。
安徽现在大概有五六个城市的GDP在千亿元以上,还有很多城市连千亿都没达到。很多其他省份的非省会城市早就开始向三千亿、四千亿、五千亿的目标进军,而安徽还停留在缓慢的增长阶段。就算是跟中部其他省份比,安徽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非常的慢。
再看看基础设施建设,拿地铁来说,安徽现在只有合肥一个城市在开建地铁,武汉、郑州、长沙地铁早就开始运营。南昌的地铁进度似乎也比合肥快。看看隔壁的江苏,五六个城市同时开建地铁,全国第一。我的意思不是要说跟江苏比地铁的数量,而是那种办事的效率和能力。看看苏北的徐州,从地铁批下来到开始建设,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效率非常高,地铁的标志也有了,官网也弄好了。反观合肥,到现在连个地铁的标识都没影,地铁的官网更是少有更新,永远都是那几个什么会议在上面。这就是两省之间办事效率的差距。
说说芜湖,说真的,我对芜湖的前景不是那么看好,我早就说过芜湖的最大劣势在于人口基数。但凡是城市发展上去的地方,人口数量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在中国你很难到一个城市人口在百万左右,而综合实力却能排在前列的城市。你没有人口就没有消费,就没有工业,规模上不去,永远只是小打小闹。芜湖的实力如果放在江苏,其实是倒数的。我还发现安徽城市一个奇怪的现象,规模很小的城市能够有一些资源,而那些人口大市却啥都没有,比如基本的大学都没有,典型的如安庆、阜阳。
安徽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国家政策的缺失
这个是制约安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之前就有网友统计过,安徽是建国以来中央投资最少的省份之一。
安徽至今没有一个央企总部。武汉有东风汽车、中国葛洲坝集团、武钢等等。一个大央企几乎等于一个小城市的规模和带动力。
安徽至今没有一个副省级城市。合肥也不是,只是一个普通的省会城市。要不是近十年来中央稍微照顾一下,合肥就是个屌丝城市。
安徽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级新区,没有一个自贸区,没有一个计划单列市,没有一个经济特区。新疆的喀什都被中央批准为经济特区。
安徽至今没有一所中央兴办的重点大学。中科大是文革落难逃到安徽,合工大是安徽自己的学校,安大就不说了。
从建国的前三十年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安徽是中央政策的回避者和忽略者。中央欠安徽太多的东西。
2,安徽人才流失极其严重。
安徽省自己辛辛苦苦培养的十几年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绝大多数没能够留在安徽而是去了京津粤江浙沪等地。
前不久有个统计,安徽是全国人口外流最严重的省份,好像没有之一。而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安徽留不住人才。安徽没有足够的空间和能力留住人才。这恰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安徽没有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重量级城市。
这是安徽最大的痛处。即便是作为省会的合肥,放在全国来说也是排名几十名开外。安徽其他的城市更是不用说,根本拿不上台面来。外地人对安徽的了解仍然停留在黄山、黄梅戏、打工这些低级层面。很多人对合肥不了解,不知道合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安徽欠缺一个在全国有分量的大都市。湖北有武汉、四川有成都、陕西有西安,即便是湖南的长沙、河南的郑州、江西的南昌这些城市的知名度也远远高于合肥。这一点必须承认。安徽东面是南京,北方是淮海中心徐州,再往南是杭州、上海,以前联系不多的武汉,现在高铁也通了,只有两个小时多的路程。安徽周边的重量级城市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对人口、资源的集聚力越来越强。一个省没有一个强大的城市,如何能够留住人才,吸引投资?安徽每年那么多毕业的高校学子,安徽有哪个城市能够给他们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即便是城市,你吸引的是大量的农民工,人家留下的是大量的大学生,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你这个城市就完了,注定屌丝终身。有时候我甚至为安徽的城市感到悲哀。合肥若没有了科大,可以说什么都不是。芜湖呢,蚌埠呢,安庆呢?又有什么资本。
4,安徽的创业兴业环境不佳
安徽人其实是非常聪明能干的,一点不比江浙那边差。但问题是安徽人似乎在安徽都很难发展,反而到了外地却都能够生龙活虎大有作为。拿创业经商为例,安徽省内至今没有出现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民营大企业、 企业家。你再看看比如早期苏宁的张近东,还有比亚迪的王传福,雨润的祝义才,这些人物都是在外省把事业做大做强。我只能理解为安徽的创业环境实在是太差了。
5,安徽欠缺一种真正的拼搏精神
安徽没有精神吗?有的,但是你看看那是什么精神,黄山松精神、大包干精神。我不知道当初是哪个领导拍脑袋搞出这些所谓安徽的精神。你问问有几个安徽人知道并且了解这个东西。安徽没事就喜欢搞一些表面工作,什么小岗村,什么好干部,年年考察年年宣传,结果小岗村响遍全国,安徽依然倒数,老百姓根本没富起来。前不久有个全国省份发展质量的排名,你猜猜安徽排名第几?全国倒数第三!再看看江苏的口号,很简单干练,就是创业创新创优,争先率先领先。仅仅从口号上你就能感觉到江苏的那种冲劲、干劲和豪迈。武汉也有自己的口号,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每天不一样。多么形象多么顺口好记。合肥是什么口号?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芜湖是什么口号?皖江明珠、创新之城。你看看合肥跟芜湖弄的这些口号,空洞乏味,毫无意义。你连个口号都搞不好,谈什么发展?安徽不缺敢为人先的精神,但是安徽欠缺真正持久有效富民强省的精神。
6,安徽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最后这一点我不知道用什么来总结,但是我能感受到这一点,就是安徽人在安徽省内做事很多方面不行。我举几个例子。
安徽大学,省属211高校,这么多年来成绩一直很稳定,全国排名在100位左右。我不知道安徽主管教育的领导、安徽大学的领导是什么回事,难道你们没有觉得害臊吗?在211学校里面安徽大学是倒数的你们不知道吗?安徽大学至今只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院士都没有你们知道吗?
安徽卫视,曾经地方卫视排名仅次于湖南卫视,这些年被踢出第一方针,远远落后湖南、江苏、浙江、天津等卫视。网上有人把原因归结于某领导,我只能说人是活的,人家为什么能做好,安徽为什么做不好?
铁路建设方面,一会从这规划,一会从那规划,你不知道安徽到底要规划什么。拿最近传的比较火的京九高铁来说,隔壁江西的动作都比安徽快,人家河南都比我们积极。但是你不知道安徽在想什么。机会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城市建设方面,整个安徽拿不出一个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城建。合肥不行,芜湖不行,其他更不用说了。安徽那种农村规划思维、乡村建设水准的城建方式早就臭大街了。安徽这方面真的不行。
汽车产业来说,曾经的奇瑞是多么的风光,上届领导人九大常委几乎全都去奇瑞参观访问。但是你现在再看看奇瑞,早就被对手吉利、比亚迪甩的远远的。这跟小岗村现象是多么惊人的类似。风声大,雨点小。就会做表面文章,实际办事能力根本不行。合肥的江淮汽车也是如此。还有什么美菱、荣事达、合力叉车这些企业,都是萎靡不振,难有发展前途。人家江苏的徐工为什么能做到中国老大?河南的宇通为什么那么争气?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为什么后来居上?
安徽怎么搞什么都是风光一小会然后就悄无声息甚至灭亡了?
说了这么多负面的感想,说说对于安徽未来的期望。
说实话,我对安徽的未来其实并不太看好。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总结的一句话就是中央不重视、领导不作为、人民不争气。
中央不重视:这是硬件,国家不支持,不投资,底子差,想要发展非常费劲。
领导不作为:这是软件,建国以来安徽就没几个领导真正有作为,安徽似乎成了领导人养老升迁的地方。安徽各地领导有几个真正谋发展的?
人民不争气:这是精气神,安徽人喜欢耍小聪明,但是没大智慧。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不注重细节,没有专业精神。
有些人喜欢说什么后发优势,问题是你的后发并没有带来什么优势。
什么是后发优势?就是虽然我比你起的晚,但是我比你走的远。安徽哪一方面敢说我做到了?
更何况你在发展,别人会停下来等你吗?
安徽若想真正洗心革面,必须有釜底抽薪,壮士断腕,以一当十那种精神,否则安徽永远只能落后,而且是越来越落后。
当然,安徽也有好的一面,取得的成绩也不能抹杀。
但问题是安徽似乎总是处在那种慢慢悠悠,半死不活的状态。
我们真的是落后,我们真的希望安徽别继续落后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