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任职的周潭镇是枞阳县东乡武术发祥地,民风剽悍,家族宗族观念极强,村情、民情尤为复杂,1998年发生了轰动全省的“大山事件”,2006年又发生了中央六个常委亲自批办的“周悝事件”,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这个政法系统的干部被派往那里任职。
我刚到村时,不少人认为我是来“镀金”的,不买我的账。为此,我做通老婆和孩子的工作,把家搬到了大山村。两年来,我带领村“两委”自筹资金7.2万元,修建了一条长1.2公里、宽4米的村级环山砂石公路;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26万元,修通了四条通组水泥路;争取项目资金55万元,修建了2座排灌机站,修通沟渠3.5公里;帮助争取国家血吸虫项目补助金,推行卫生三格式厕所改造项目和沼气池建设项目,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另外,我还积极为本村弱势群体办实事。
本着“生态兴村、实业富民”的理念,我带领村民倾力打造五大基地建设,着力发展集体经济。
元宝洲稻米生产基地。村集体土地元宝洲是距大山村二十多公里外的江外荒滩,面积近5000余亩。我积极扶持承包户,使其成了“全国种粮大户”和“全省种粮标兵”,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3.5万元。
生态茶园基地。大山村共有生态有机茶园600余亩,但因分散经营、缺乏管理,致使效益低下。我组织村民成立了“大山茶叶协会”,建立了大山茶厂,促进了农民增收。
特种养殖基地。我通过动员学有所成的村民回乡创业,并带动周围村民加入,使大山村特种养殖形成了特色产业。
绿色经果林基地。我到村后,统一村“两委”思想,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单位支持,创办了大山珍稀苗木园,同时,通过调动村民积极性,我村1600亩经果林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家乐旅游基地。大山村是石奇、山险、水清、竹翠的天然“氧吧”。村“两委”因势利导,开办农家乐旅游项目,并获得“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绿色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通过五大基地建设,今年大山村农民纯收入达到5380元,超过了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作者:郑在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