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038
- 注册时间
- 2011-11-18
- 最后登录
- 2023-7-15
四星会员
人生路上何须惆怅 天涯海角总有知音
- 积分
- 4038
    

- 性别
- 男
|
中国大学是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倡议,于1912年在北京建立的,初名国民大学。学校设董事会,推举宋教仁为首任校长,国民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租得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1913年4月正式开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该校于1949年因其为民办学校而停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李达、黄松龄等1100名知名学者在中国大学任教,他们培养了两万余名莘莘学子。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曾任学校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担任董事长,宋教仁、黄兴、何其巩曾为校长。学生中有数百名学生直接参加八路军、解放军,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任新中国铁道部长、北京市委书记段君毅,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北京军区副政委吴涛少将等便是其中代表。93岁的老校友赵振声1947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他以编著《我的母校中国大学》、在《北京党史》杂志发表《革命洪流中的中国大学》等行动参加纪念活动。他回忆说,自己在校是何其巩任校长时期,“那时接受的校训是爱国、科学、民主、奉献”。并指出:“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的历次爱国行动中,中国大学均有出色表现,甚至是一度成为活动中心或策源地。 |
何其巩(1899—1955),字克之,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1927年至1946年任中国大学董事会主任,1936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中国大学校长。1950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在其执掌中国大学期间,坚持中国人办中国大学,拒绝日伪经费援助,自筹经费,延聘爱国学者执教。北平沦陷期间,许多失学的河北、东北三省的学生都插入中国大学学习,在校生最多时达3000多人。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大学革命历史资料·中国大学革命史大事纪要》记载,何其巩执掌中国大学期间,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教育。他扩充中国大学图书馆,并在馆内正厅的墙壁上亲书“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楹联,还亲自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入选,要学生精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地处日本侵略者四面包围的北平,与抗日后方隔绝,全校教职员待遇微薄,忍饥耐寒,拒绝敌人资助。中国大学坚持“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获得沦陷区爱国知识界的支持,争以教授中国大学为荣,北方青年争以就读中国大学为荣。1937年8月后,留居平津各大专院校的一批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日伪合作的教师,纷纷被何其巩校长聘到中国大学任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