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6-19 13: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参与辩论,我只说一下自己对这件事的观点:【不喜勿喷】
先了解一下安庆区域的历史。在皖西南大地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就是今天的安庆八县一市。安庆地域不大、人口不多、资源不丰,但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是中国诗歌、戏剧、散文、商业的重要之一,第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京剧、黄梅戏、桐城派散文均源于此,佛教、道教早期的历史都和这里有关。今日读史,归纳若干安庆区划的由来,疏漏之处请指正。
中国五千年文明,区划变更繁多。大禹治水时,将中国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周朝开始,圣王的后裔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称为“分封制”,封建即是“分封建国”的意思。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设郡县,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此后到清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基础上少量的分封制。区别在于,分封的领地是世袭的,而郡县首领是皇帝任命的,不能继承。一般来说,区域范围大小依次为州、府、郡、县,但各朝不同,有时候州不过是一个县而已,郡甚至比县还小。县以下,为乡、亭、里。“省”的建制始于清朝,和今天差不多。各级政府部门、人员都不多。
今天的皖西南,周朝之前属于古扬州(治淮河以南,今安徽、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治所在建业(今天的南京)。周朝,置皖国,治所在梅城镇(今天的潜山县城),派大夫皖伯在这里担任行政长官。安徽简称皖,源于此。战国时期属楚[都城先后在丹阳(今湖北枝江县)、郢(今湖北江陵县北)、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秦朝属扬州九江郡(辖境约相当于今天江西全省、安徽与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汉朝属扬州庐江郡,郡治先在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汉末徙治到梅城镇。中间一度属扬州武昌郡、丹阳郡、江州等。
东晋义熙年间(405 ~ 418年),取“安抚平宁”之意,立县曰“怀宁”,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怀宁、桐城、潜山、望江、太湖,治所在今天的梅城镇(潜山县城)。此后800多年,梅城镇一直是皖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怀宁县县城、郡、府、州所在地,商贾穿梭,庙宇林立。所在的郡、府、州,先后名曰晋熙郡、浔阳郡、盛唐郡、舒州、同安郡、德庆军(军是当时的区划名,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等。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同安郡辖区大致为今天安庆地区,取以前使用过的名称“同安”、“德庆”首字合称“安庆”,称为安庆军。有趣的是,唐至德二年,同安郡改为盛唐郡,唐朝天子居然把“盛唐”的名号放在这里,可见当时同安郡的地位非同一般。
望江、太湖、桐城虽然建县很早,其间才先后取得今天的名称: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义乡县为望江县。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置太湖左县,隋开皇三年(583),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598),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唐至德二年(757)同安县改名桐城县,“取桐乡为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
宋景定元年(1260年),为防御蒙古军,安庆府从梅城镇迁宜城(今安庆市),怀宁县治随迁,从此府、县同城,地域全属怀宁县。宋元至治三年(1323年),划出原怀宁县的清朝、玉照2乡,另置潜山县。
清顺治二年(1645年)设江南省,省府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庆、徽州二府合并成立安徽省,自此安庆为安徽省会、安庆府和怀宁县城所在地,历时178年。1927年设安庆市。1936年析潜山、舒城、霍山、太湖四县地置岳西县。
1938年,安徽因日本入侵,安徽省城由安庆迁往金寨,再也没有回去。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中央决定省政府驻地合肥。汉置枞阳县,因古枞阳镇为名,1949年由桐城县析置桐庐县,1951年更名湖东县,1955年更名枞阳县。1950年5月撤销安庆市建置,成立怀宁县城关区,同年底,怀宁县城迁往石牌,恢复安庆市。
1952年安庆专区属安徽省领导,安庆市改由省直辖。原池州专区所属铜陵、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至德(驻秋浦)、东流等5县划入安庆专区。1958年撤销铜陵县,并入铜官山市,原由省直辖的铜官山市改名为铜陵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1959年东流、至德2县合并为东至县(驻尧度镇)。1961年安庆、铜陵2市改由省直辖。1965年安庆市划归安庆专署领导,将铜陵、贵池、青阳、东至4县划归池州专区。1970年安庆专区改称安庆地区。1979年安庆市改由省直辖。1988年,撤销安庆地区,所属8县划归安庆市。1996年,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2000年,怀宁县人民政府驻地由石牌镇迁至高河镇。
近几十年来,安庆市先后把怀宁、桐城部分乡镇纳入版图,日益膨胀。未来的区划,应该还有变化。【原文来源于网络,并非本人原创。】
由此,作为一个安庆枞阳人,我不愿意去成为没有归属感的铜陵人,并会告知我等下辈人:我们世代都是安庆人,我们的根在枞阳,即使有一天这个地名不在了,我会坚持地说我是老枞阳人,就像任何时候家族宗堂里的家谱,能让我们追根寻源,让我们的后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都在一根系带上。至于,有发展经济等政治上的需要等作为理由,来将枞阳区域重新划分,小屁民愿意保持沉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