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谢【二】
说老谢是个闲人,一点不假。自我入住这个小区以来,就几乎天天见到老谢,双手放在背后,一手挽住另一手的手腕,手上不离一只玻璃茶杯。从小区的西头到东头,来来回回晃晃悠悠。见人总是笑呵呵地打招呼,邻县无为口音,一句出口腔始终不变:“搞么家伙子啊?!”一副安闲自乐的样子。老谢个子高,精瘦,腰板直,一年到头只穿深蓝色中山装。都说老谢身体好,八九十岁的人了,还没什么白头发,朝右歪梳的发型打理得一丝不苟抻抻朗朗。老谢是长脸型,满是褶子,一笑起来,那瘪瘪的脸腮像荡开的一圈圈涟漪,看得出老谢是嗜好烟酒的,一排被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后的黑色牙齿中,竟然还有三颗闪着金属光芒的假牙。老谢的脸色一直保持红扑扑的光晕,眼睑总是也红红的,一看就知道刚喝过酒出来的。
老谢入住这个小区,是因为这里的房子都是老谢儿子开发的,儿子大概是为了更好的照顾年事已高的父母,让父母搬到这里住下。自从老谢徒手擒住两个小蟊贼,在小区成为了红人,大家在茶余饭后关于老谢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我也是从大家交谈中得知,老谢不是“弱脚子”,老谢有过不平凡的过去,有过很辉煌的曾经。
老谢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老谢出生在戴安澜将军故乡的无为县,一个家贫如洗的寒家。老谢没读过书,自幼给大地主家放牛。十几岁时,正逢解放战争,“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和标语铺天盖地的时候,老谢家乡也驻扎了很多准备渡江的解放军部队,部队的宣传队组织,号召当地村民,把渔船,木料,大门等能漂浮的东西,全借给部队用于水上训练,但是部队上很多都是北方人,是“旱鸭子”,不谙水性,一上船就发晕。而老谢打小就像一只水猴子,经常下河捕鱼,深水采藕,轻松得入囊中取物,水上水下,来去自如,老谢尤其潜水功夫,在地方上堪称一绝,随便一个猛子,悄无声息地一眨眼,便是百米开外。据说,某年梅雨季节,淫雨数月,至老谢家乡,内河洪水泛滥,一处闸口底部渗水,险情不断,需要尽快堵住,可人们知道,若人工水下操作,危险重重,随时有可能被底部流水超强的吸力把人吸进去而有去无回了。但在十斤大米五斤白酒作为报酬的强大诱惑下,十几岁的老谢竟然冒险接下活。 老谢下水前狠咕几口老白干,用一根毛竹篙子顺闸口插下,并用长绳子一端系在腰间,一端放岸上,有专人司捉,以防不测时能拉老谢上岸。老谢抱竹篙子下水,冒着生命危险,潜入水底,用破棉絮把渗水的口子终于堵住,化解了惊心动魄的险情。
老谢此举在地方上一下子就盛名一时了。
当部队领导为这些北方兵“惧水”而犯难时,有人把高山打鼓有名在外的老谢推荐给部队领导了。就这样,小小年纪的老谢成为了解放军的水兵教练员,老谢虽不识字,但悟性高,善于思考和总结。带着部队下水训练,老谢有自己一套教案。他叫北方兵一开始不要上船,而是跟他后面天天“洗冷水澡”---脱光衣服下水,从抱杨树根开始,先熟水性,老谢说,水,至柔至刚,不能跟水逞强,顺着水,就会得心应手。并根据江水流动的特性,老谢教士兵们“漂水”的本领,也就是在江水始终是流动的状态下,在对岸目标的上游下水,人可以仰于江面,身体与江岸呈夹角,借水流推动身体而顺利过江。
话说某日,老谢接到上级通知,必须带队伍到土桥一带江边,准备进行实战性的行船训练。江岸对面的国民党守卫部队,依托长江天堑,囤重兵封江死守。江岸密布大炮,江面不断有舰艇巡航,只要江北的江面上有任何可疑目标,便不是机枪扫射就是大炮流弹。老谢知道在这江边练兵,有点像老鼠到猫家里做贼---玄乎。老谢虽然叫士兵们用芦苇对船身进行了伪装,但在下江面后不久,就遭遇敌人一艘舰艇从上游飞速而来。但老谢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命令部队将船快速划向岸边芦苇荡里,掩蔽起来。但尽管如此,敌人还是怀疑目标了,流弹加机枪扫射啾啾咚咚,像暴雨点一样,向芦苇荡飞来,转瞬之间,一方芦苇被打得七零八落了,而万幸的是,老谢以及老谢的一船士兵竟然毫发未损。
事后老谢说,自己命大,如此枪林弹雨,连头毛皮都没伤!而老谢这次练兵成功躲避上岸,有胆有识,得到部队领导的认可和嘉奖。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