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87|回复: 4

[原创] 竹园之竹文化与风俗

[复制链接]

317

主题

984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版主

积分
11458

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发表于 2013-11-30 1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园之竹文化与风俗
                                                                                   作者:刘振
一、一个与竹园共生的村庄
       我县金社乡桃山村竹园组,现已是有三百余人口、百户人家的村庄。依山而居“清溪南北抱村流,竹外田园竹里楼”,庄前十余亩竹园由庄内通往田园的两条石径(现已拓宽为公路)分为南、西南、北三片,村庄掩映于翠竹之中,青山之下,碧水之旁。
       村庄以竹园为名,竹园因村庄而兴。建此庄园的是陈州刘氏十世瑶公,号柏楼,明正德年间(1506——1521),因“不屑于泽国,选山之胜而家焉”〔《陈洲刘氏宗谱》〕。这里是陈洲刘氏迂桃山肇始发祥之地。柏楼公卜居建院同时,“植桂于庭中,栽篁于院外”。所以说该庄有五百余年历史,竹园即有五百余年历史。到了清初,柏楼公五世孙日琮,以竹溪为号,从此竹园又有“竹溪山庄”的雅称。
       现不妨从残存的《竹溪山庄诗存》(此书系从余父晚年记述内辑录)中看看竹园的形象。
咏照汉夫子幽居
董驾鳌
常爱绿荫翠接天,君家居处几经年。
万竿修竹三幢屋,两道清溪百亩田。
静听山禽啼树里,闲看野鹤步堂前。
于焉即是忘机地,任意优游似谪仙。
「注」照汉是余二十世祖法训公(1789——1847)之号。


访东岩夫子不遇
章汉卿(名道谋)
半掩柴扉夫子去,静观风景却心仪。
清泉绿竹烟千顷,丛菊疏梅月一池。
幸有残书循旧迹,讵无好友唱新词。
红尘此处飞难到,最爱禽啼任所之。
「注」东岩余之二十世祖法章公(1803——1857)之号,著有《桃竹山房诗稿》


自题山居
刘静尘【余之祖父】
竹林深处最幽遐,两道清溪映碧霞。
左右龙蛇排虎口,东西狮象挡风沙。
牡丹峰护如华盖,牛角尖庇似扇遮。
更有青松荫庭宇,安居不必择邻家。


奉题竹溪山庄
王执吾(1887——1944)
竹树森森别有天,此中幽隐几经年。
叶铺三径风为扫,月映孤松鹤独眠。
一岭桃霞春灿烂,两湾溪水响潺湲。
先生想是三生幸,结得山房水石缘。
      王执吾首唱之后,和者甚众,如疏耕心中两联云“梅花冲雪瞒春放,竹影横窗侍客眠。半岭夕阳凭眺览,一溪明月听潺湲。”吴戒三首联云“竹树环村蔽碧天,数椽深处避时年。”杨静庵颔联:“绿竹漪漪添逸兴,清泉石上响潺湲。”吴秀中前四句云:“森森修竹碧参天,寄迹烟霞已有年,半岭松风疑谷啸,一亭明月伴花眠。“
       可见,竹园之竹园,不仅是域名标志,村庄的名片,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村庄名实相符历五个世纪,该庄的“宁毁十亩田,不毁一亩园“的古训为该庄人所恪守,是该庄人口增添而竹园如故的根本原因。这种人和自然高度和谐现象,不正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所期待的吗?
二、一个以书面语称谓父母的村庄
       我们国人很注重称谓,如对年长者称×老,如这老者姓李,就称李老。而在乡下,人们不称李老,而称老李,在他们看来,反正意思差不多,叫顺口就行。这如同叫父亲为“大大”,母亲为“妳妳”,与北方人叫父亲为“爹爹”、母亲为“娘”一样顺口与普通。不过随同义务教育的普及,现在都改称“爸爸”、“妈妈”这普通称谓了。
       只有在竹园这个庄子里,世代以来,当子女的一律叫父亲为“父”,叫母亲为“母”。也就是说他(她)们的口头称谓为书面语。经考查,这种习俗是从建庄开始,凡十五、六代,五百多年历史了。不但是嫁到这村子的何地出生的女子都一律改口,而从这里嫁出去的姑娘,也能将这样的称谓在婆家沿袭一两代。
       这书面称谓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妨先看看住该庄十几代人的有关简谱:
开庄建院始祖是陈洲刘氏十世瑶公,号柏楼,生明成化丁未(1487),卒嘉靖癸庆(1563),正德五年左右迁桃霞山(旧称)于此建院设馆,谱载柏楼公“崇尚儒业,书器竹册,左图右史”。
十一世兰汀(崇教.柏楼公长子)(1511——1599)县庠生。
      午台(崇政.柏楼公次子)府庠生。
      见华(崇儒.柏楼公三子)府庠生。“以儒习医授御医厅”。
      悬溪(崇爱.柏楼公四子)县庠生。
      肖柏(崇义.柏楼公舞姿)郡庠生“北京督察吏出身考湖广石头口巡司”。
      十二世晓城公(兰汀之子,应旦<1546——1601>)“宾贡选徽州府学崇德斋训导”,卒时有盛世承、左光斗、何如宠、方拱乾等十四位衿绅合“祭晓城公文”。
       从十二世后,竹园四合院已容纳不下柏楼公五大房近百口之众,于是肖柏公之孙移至与竹园相望石矶头下建西庄(今刘庄),见华公之孙与兰汀公长孙(白石)移至平顶山下建中间院(今中院);再后陆续移出竹园的有午台公后裔至后口、瓦屋;再后建大享、小享、后山;最后建庄的是桃山抱庄。而留居竹园的是晓城公三子澹源公及其后裔。
十三世 澹源(士醇.<1577——1642>“胸积五车”。
十四世 梦岭(振秀.<1613——1669>“所著书可以盈栋,以木铎终”,《浮山志》存诗一首。
十五世 皆溪公(日环,梦岭公长子)
       竹溪公(日琮,梦岭公次子<1656——1724>“好读书能文章尤工诗歌,喜抚琴舞剑”。竹园称“竹溪山庄”自此始。
由上简介可知,竹园从建庄的一至六代可谓书香门第,虽然从第七代起渐衰,但“耕读传家”之风未斩。第十八世竹溪公曾孙先昌公于老四合院之东南再建一新四合院,从此老院以皆庵公房下为主,新院都是由竹溪公房下居住。虽然居住两院,而书馆依然,监生、国学生、业儒代不乏人,以清末明初为甚,民国间还出现安徽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刘叙河,字能财,更字明德)。
        正因世代书香传递,所以谈吐及称谓注重典雅,于是书面文字就自然成为口头语,于是叫父亲为父,叫母亲为母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如果从音韵学角度看,“父“字读音声母为“F”。“母”的读音为“M”。而这字韵母都是“U”,在四呼中“U”属于合口呼,而合口呼是不宜大呼小叫的,只能是和声细语,这与传统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温文尔雅“是高度一致的,而日常对父母的称谓是人际间出现最频繁的谈吐,所以合口呼的称谓,当是”书香“的”耳濡“习惯吧。
       该庄世代相传,到解放时,村中近二百人口一直没有打骂之声,也没有出现过婆媳间口角之事,这不能与该庄书面称谓没有直接关系。
       这种风俗文化之所以唯竹园存在,又不能不联系到该庄之竹,该庄所种所长之竹是筀竹,“筀”与“贵”同音,竹之可贵在于其“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而竹园人尚气节、睦亲邻、洁身自好,不求闻达与竹之品格何相似乃尔!在明有晓城公,明季清初有梦岭公以教书告老,在清有竹溪公以山水为友,法训公以从九品而乐耕耘,东岩公以诗书而教子弟,清末竹庐公以监生而清家风,民国炳炎公重办裕华学校;抗战时有四人投笔从戎,解放战争有小乙(乳名)侄叔入伍……。
       庄不大,而古风之浓犹竹荫之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六星会员

关注你身边的大事、小事儿

积分
32719

灌水天才奖

QQ
性别
保密
发表于 2013-11-30 20: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竹文化,今还是第一次参阅到,感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7

主题

984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版主

积分
11458

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09: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关注 的帖子

关注:竹文化,今还是第一次参阅到,感谢楼主的分享。 (2013-11-30 20:03)
这不仅是一片好文章,更是一部村史,一种竹文化;可是,最近有些人想动这片竹林的脑筋,欲将之夷为平地而后开发之......
         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枞阳文明的符号,鲜活的历史。
         难道经济利益能大于一切嘛?
    万望有识之士,多多呼吁,一定要加以保护,不要等失去了再去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2938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版主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光穿潭水无痕

积分
15911

新人进步奖

性别
发表于 2013-12-2 18: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破坏中发展。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恶性循环。经济利益大于一切,这句口头禅从中央到地方都叫得震天响-----希望有识之士诸如刘老先生的呐喊,能给我们的子孙保留一方竹园,一块人间净土!
静,以修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7

主题

984

回帖

1万

积分

网站版主

积分
11458

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2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西湾居士 的帖子

西湾居士: 在破坏中发展。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恶性循环。经济利益大于一切,这句口头禅从中央到地方都叫得震天响-----希望有识之士诸如刘老先生的呐喊,能给我们的子孙保留一方竹园,一块人间净土! (2013-12-02 18:33)
居士所言甚是!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2 21: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