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年前,隶属蜀山区的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因教育教学质量优良。每逢新学年招生,家长忙着找关系、打招呼、批条子,这种局面不仅让家长怨声载道,学校也是叫苦连天。蜀山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从五十中“一枝独秀”到全区初中学校“百花齐放”,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一现象就得到了改变。2007年,全区小学毕业生近80%都顺利的就近进入五十中“品牌移植”后的两个校区和四所分校,仅五十中一所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扩展了四倍。
谋篇布局,整体规划,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导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全市两次区划调整中,蜀山区部分品牌学校被划给了别的区,而新接收的学校几乎全部是农村薄弱学校和企业划转学校,区域内教育综合实力大幅下降。可贵的是,蜀山人把挑战当作机遇,把压力变成动力,团结奋进,努力赶超,经过10余年的拼搏,蜀山教育再次在逆境中崛起。
早在2003年,蜀山区委、区政府制定,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蜀山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全市勾画了教育均衡发展蓝图。在该计划的指引下,该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显著,近几年,先后被授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省校本教研实验基地、全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称号。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省、市级“优秀”, 2007年该区被评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强区”。
2008年初,在全面完成上一个五年计划基础上,蜀山人又谋划起未来五年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计划制定中强调:整个计划要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发展这条主线,区域内义务教育不仅要率先在全市、全省实现均衡发展,而且要实现义务教育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在区党政主要领导的重视下,今年5月份,《蜀山区2008—201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经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意味着蜀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翻开新的篇章,迈向新的高度。
加大薄弱学校改造,是推进义务教育硬件均衡的关键
在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后,蜀山区陆续接收15所企业学校、20所农村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60%。这些学校大多规模小、条件差。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学校布局,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果断行动,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薄弱学校改造,并将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初中110元/生•年、小学90元/生•年。大刀阔斧地撤消了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中小学10所,合并、整合中小学11所,新建小区配套学校18所。2004年,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把原动力厂学校与潜山路学校合并,引进五十中优质教育资源,建成占地45亩,建筑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五十中(西区),第一年便招生400人。为了有效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该校先后有45名骨干教师进入西区担任校领导和执教。西区招生范围地处老厂区和近郊,八成学生都是下岗职工和近郊菜农的子女,他们首先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全市改造薄弱学校的典型范例。
2007年,随着该市政务区5所学校划归蜀山区,13所新建小区配套学校的建成,蜀山区再出奇招:品牌移植、联盟共建,多管齐下地发挥50中、琥珀中学、西园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让新建学校借助成功的管理模式、成熟的管理经验迅速走上发展正轨。新建的颐和学校、宁溪学校、金湖学校、新城学校成为五十中的分校,五十中为每个学校配备了一个三四名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分校领导班子。
所有新建学校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配备均达到合肥市一流水平,达到并超过《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要求,这些学校深得百姓满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好上学、上好学”问题,有效促进了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区还进一步深化“以区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着重解决农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管理方式、经费保障等问题。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农村学校改造将在未来五年全部完成。
对于继续保留的老学校,该区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校规模均配备常规教学仪器、器材,所有小学科学实验室、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达到二类标准以上,都相应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全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生机比11:1。目前,该区现代教育技术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水平,无愧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
加大教师合理流动,是推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均衡的力举
师资力量均衡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保证。近几年,蜀山区极力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同时,大力推行教师交流制度,努力实现校际间教师队伍均衡。2003年至今,全区共分流调整教职工510人,占全区在职教师的28.7%。在招聘、引进教师的分配上注重将骨干教师向薄弱学校倾斜。通过调整、充实,该区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基本做到结构合理、学科配套、质量优良。为了发挥名校对薄弱学校的带动作用,分别从50中学、西园新村小学等多所知名学校抽调骨干教师百余名调剂到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目前,该区所有原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均为知名学校中层以上管理者。通过名校和薄弱学校之间教师、校长的交流,将名校成熟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向老城区外辐射,推动薄弱学校依托名校、名师快速成长,逐步建立以强校带弱校、以名校带新校的共建机制,有效促进了全区中小学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