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29|回复: 4

首批教育强县系列报道之四:桐城市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纪实

[复制链接]

390

主题

798

回帖

8367

积分

荣誉会员

积分
8367

优秀斑竹奖

性别
发表于 2008-11-25 19: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里流传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家训。

    这里保持着“重教为共识,尊师为时尚,兴学为义举,苦读为学风”的优良传统。

    这里,“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蔚然成风。

    这里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安徽省桐城市。

    近年来,该市视“教育为民生之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力推进教育民生工程的实施,打造教育强市。

教育是发展之首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后天的竞争力。桐城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研究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时,市委、市政府始终做到“五个纳入”,即:把教育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在行政决策上,桐城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工作意见》、《桐城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方案》、《桐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文件,强化政府行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切实做到“六个优先”: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发展优先规划,学校用地优先保障,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师待遇优先落实,教育问题优先解决。

    教育发展优先,首先表现为投入优先。自2000年始,该市先后建立教师工资统筹机制、教师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保证教师待遇高于公务员待遇。师资水平提升保障有力。在本市其它部门补员从严控制的情况下,该市从2001年起共计选聘770名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并全部安排到山区和边远地区的学校任教,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数字显示,2005年至2007年,该市教育经费继续保持“两个提高”、“三个增长”态势:2005年财政经常性收入22591万元,2006年为23564万元,2007年为27674万元,增长4.31%、11.44%;教育财政拨款分别为19986万元、23289万元、31384万元,增长7.83%、20.58%,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今年1—9月份,教育财政拨款为30024万元,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31%,同比增长31.8%。2006年生均公用经费为328元,2007年为341元。2005年至2007年,城镇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总额分别为450.56万元、635万元和858万元,实现了足额征收和专款专用。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今年内可全部消除。

教育是民生之基

    “教育是民生之基”,桐城市把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配套纳入“民生工程”予以实施,自2001年以来,每年把涉及教育发展的事列为“十大为民办实事工程”,其中包括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治理教育环境、打造平安校园、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2008年,将整合城区初中教育资源、选址新建实验学校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首,强力推进。

    为推进危改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桐城市坚持危房改造与布局调整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追求教育投入的最大效益。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该市累计投入资金7458万元,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各类危房14.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8.7万平方米,2005年底上报的D类危房于2007年全部改造完毕。拆并小学128所、初中20所。提前启动了“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已建成寄宿制初中17所、小学24所。2003年、2004年、2005年,该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先进。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已成为该市中小学校发展成果的真实写照。

    2007年,桐城市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自当年春季始,市财政按农村小学184元/生•年、城市小学234元/生•年、农村初中276元/生•年、城市初中330元/生•年的标准,在每学期开学前一周将免杂费资金拨付到每一所学校。2007年,该市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资金2541.8万元,为6427名家庭贫困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免费资金为30.24万元。按239元/生•年的标准为546名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共计13万余元。今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2358.9万元,为557名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困难补助19.84万元。除此之外,原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125万元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继续用于义务教育。同时,该市继续实施扶贫助学工程,开展捐资助学、结对帮扶、奖励救助和政策救助工作,先后救助贫困学生3000余名,奖励贫困大学生600余人。“两免一补”政策的有效落实,扶贫助学工程的持久实施,该市2008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100%、99.78%,消除了城乡儿童因贫失学、辍学现象。

教育是服务发展的公器

    教育必须为和谐小康社会建设服务,和谐小康社会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该市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走出教育抓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服务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该市为促进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开门办学、订单培养,在专业设置、培训模式上主动与就业市场实现“无缝对接”,在校企联办中实现“校企双赢”,使职教学校成为企业所需人才的“蓄水池”。同时,该市5所职校还参与“教育扶贫”工程,对家庭贫困生实施救助和免费入学,使200余名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该市还依托“温暖工程”、“阳光工程”项目,借助职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2003年至今,该市累计培训农民工近10万人次,为市内外企业输送了一大批熟练技工。2005年,该市凭借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被授予“省级农科教结合工作示范市”。

    为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该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实行“同城待遇”,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自2000年始,该市在安庆市域率先实行“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截止目前,该市城区学校共选派8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支教”。同时,该市14所市级以上示范学校普遍实施了“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推动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向纵深发展,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加快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今年,该市被授予“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

    随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该市基础教育优质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规模化渐成现实,为“打造教育品牌、建设教育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8

主题

3万

回帖

14万

积分

荣誉会员

要珍惜身边的人,心里永远记着那

积分
144926

枞阳234社区帅哥勋章灌水天才奖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勋章

QQ
性别
发表于 2008-11-25 20: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我们枞阳,我们强与桐城!
花开,花落,星光闪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217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纵然人间有风情万种,俺依然情有?

积分
13585
QQ
性别
发表于 2008-11-26 19: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也,桐城历来比我们枞阳重视教育,教育的成绩成果也比我们显著!
蓝天白云飘,大海波涛涌,尽显自然景色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2482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烟雨空朦,极似梅雨时节;翠红相

积分
11752

爱心天使勋章

性别
发表于 2008-11-27 21: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海阔天空于2008-11-26 19:40发表的  :
非也,桐城历来比我们枞阳重视教育,教育的成绩成果也比我们显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主题

2176

回帖

1万

积分

荣誉会员

纵然人间有风情万种,俺依然情有?

积分
13585
QQ
性别
发表于 2008-11-28 10: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桐城不亏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愿我们枞阳的县领导能向桐城学习!
蓝天白云飘,大海波涛涌,尽显自然景色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发图教程|( 皖ICP备19025135号-3|皖公安备案号34082302000108 )|网站地图

GMT+8, 2025-5-6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