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乡名教章玉友 
三:鏖战天玉桥
咸丰年间,约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江苏南京】,天王洪秀全被曾国藩的湖南兵团“湘军”包围。当时在枞阳境内驻扎的太平天国以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为首的长毛军,一心想挥师东下,以解天京之困。但自古兵家打仗是“军马未动粮草先行”。于是,太平天国在枞阳的首领陈李二王,派出小分队下乡四处征粮。当时就有一批太平天国的长毛军,驻扎在横埠河与汤沟河分叉处的九儿潭。
九儿潭,【飞落东西先生的博文《漫话九儿潭》有详解】因家处横埠河上游,明朝铁骨御史左光斗有兄弟九个而得名。由于此地曾经本是陈瑶湖西南岸,与江相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大米,有地方乡绅大户,圈圩围湖,筑埂造田,将横埠河在九儿潭便分道成两线,一条水道顺势向东,通陈瑶湖,经土桥入江,一条流于汤沟河,改道源子港,经湖东闸入江。自此便“一水分三镇”,将横埠、汤沟、老洲以水道为界,在这里一衣带水,三角毗邻。也因如此自古是老桐城县东乡八镇之一,又是南北交通的古渡口,是北往中原各地,南接长江上下游的古驿站。在潭口以南,【距现九儿潭大闸沿大河往南三百米处】曾有一桥,名曰天玉桥,横架南北,连接要道,据本人走访老人得知,天玉桥,纯木质框架结构,桥面长有数丈,宽约一米。皆是上游江西运来的合抱之木,立水而起,平行数根为柱墩。横担、扶栏与主体皆由铁钉相扣。横卧于清潭,远望似玉带漂浮水面,很是壮观,所以,后人也称“玉带桥”。历史上虽屡遭洪水破坏与风雨侵蚀,但还尚有残存,直到上世纪那个大炼钢铁的红火岁月里,人们在天玉桥上撤下残桩,遗址上挖出很多粗壮木材 ,用作柴火,毁作灰烬了。现如今是遗址尚存,遗迹不在矣。
相传当年,就在这天玉桥上,东乡名教章玉友与太平天国的长毛军,有过一场力量悬殊的生死鏖战。
长毛军,是老百姓对太平天国军队的俗称,洪秀全起义灭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对清王朝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强权,主张留长发的复古意识。而当初太平军有很多都是破城后放出来的牢狱犯人,从不梳头束发,常年的东征西战的战争生活,使他们养成了长发披肩、不修边幅的形象,故称长毛军。在被曾国藩的湘军,四处围追堵截中,太平天国的长毛军们,已作困兽状,在民间不择手段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明抢暗偷,烧杀掠夺,无恶不作,纯粹的强盗作为。因为九儿潭一带盛产水稻大米,这伙有数十人的长毛们,已是觊觎良久。他们常驻天玉桥边的汤沟境内【现汤沟镇大新村】,在此地豪夺粮草,弄得老百姓们鸡犬不宁,叫苦不迭 ,但迫于这伙人 的淫威,敢怒不敢言,有地方各大家族“问事”,暗里到章家墩找到章玉友,商量如何应付当下问题。章玉友其实早知道这伙长毛们的胡作非为恶劣行径,考虑自己单枪匹马,不便于这伙强盗正面冲突,正想谋得良策,赶走这伙强盗,以保一方百姓平安。
无巧不成书。话说某日,章玉友走访老家周潭东乡名教以及地方团练们,共商灭长毛军的大计,晌午后回家途中,路过九儿潭,忽闻到天玉桥边人声鼎沸,见有人群躁动在一片慌乱之中,章玉友心里一惊,赶紧飞奔而去。跨过天玉桥,只见得十几个长毛军手拿刀枪,围住本地居民,旁边已有好几人受伤倒地不起了。章玉友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坏了,今日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必须出手,以解此围了。但事情上头不怕事,当沉着冷静应对。章玉友轻挪脚步,突然上前抱拳大声呵斥道:“敢问各位兵爷,为何事动此大怒,杀我良民?”
不等这帮长毛叽哩呱啦的广西话开腔【洪秀全在广西起兵,手下兵将大都是广西人】,来不得及回头反应,章玉友已将全身气力聚于手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出手 ,将跟前几个长毛的背部穴位点住,被点住穴位的长毛们,身子瞬间动弹不得,一把长枪【东乡人习惯叫操刀棍子】咣当一声掉在章玉友脚边,说时迟那时快,章玉友脚板鞋底踩住长矛,向后一趿【ta踏】,使长枪棍子弹起,再用脚尖向前往起一挑, 顺手接过,就势耍一个面花【东乡武术的套路里常用招式,双手虎口相对,紧握棍子中心,在面前左右两边,以S形走势】,向后震脚,跳上桥头,章玉友心里清楚,如在桥下交手,对方人多,肯定是寡不敌众,只有上桥,可解被困居民之围,利用桥面相对狭窄之优势,一人便可敌挡,诱敌上桥,且战且退,再逐个歼之。
当然这群长毛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个个都是经过训练,常年随军作战,杀人不眨眼的恶徒,实战经验丰富,其中也不乏有武技高超之人。他们并没有被章玉友的突然袭击怔住,而是很快反应过来,手舞兵器,迎面扑来。章玉友在桥头上已是胸有成竹,马步扎稳,刀锋向前,右手握棍,挽搂胁下,左手扶棍身,虎视来者,眈眈生威。
由于桥面较窄,同时上来只能两人并行。章玉友长枪在手,那可谓是一寸长一寸强,不等来者举刀,猛一发力,一个“乌龙摆尾”地横扫,两人同时栽倒于桥下,又上两贼,弃刀也拿长枪,直扑桥上,交手起来,打揭劈盖,刺托挑撩,双方纠斗,难分上下,章玉友自幼习武,东乡拳术无所不精,更何况受过名师顺导,那真是艺高人胆大,丝毫不乱方寸。对手也毫不惧色,使用车轮战,轮番上阵,愈战愈勇。正在鏖战中,章玉友发现,有长毛恶贼趁机飞身下桥底,口携砍刀,双手攀援,企图越过章玉友身后
,以来个前后夹击。章玉友一惊,只得虚晃一招,腾步后跳,退出桥头,一手抓紧桥栏,纵身跃过桥下,一手持枪扎向长毛贼,谁知这长毛贼,果然身手了得,轻溜溜地一个“鹞子翻身”,顺势躲过,就手甩过一刀,章玉友眼疾手快,提棍一挡,借其刀力,翻身上桥,但长枪棍子的一端,已砍削欲断。如此同时,长毛贼也已上桥。
就这样打斗了半个时辰,章玉友腹背受敌,疲于应对,身上老布衣都被汗水浸透。心想,对手人多势众,而且还遭遇了如此高手。就在章玉友有点手忙脚乱时,在桥南边不远处传来叫喊声:“哥哥,快用半耙!快用半耙!” 原来是章玉友的小妹章小姑,她在家早有乡亲奔去相告,得知哥哥在与长毛军激战,急忙从阁楼跃下,飞身而来,看到哥哥在桥上打斗,无法近身相助,只好一个单飞,跃到一个大籈【音zheng,没找到这个字,希望有人补充,意思是一种在大河流水处的捕鱼工具】顶上,冲哥哥喊话。
在东乡章氏祖传的武术技艺中,就有一种叫耙的武术器械,耙,据走访,传统的有两种形制,一种就是常用的在水稻田能除草的劳动工具,样式近似于《西游记》里猪八戒的武器,拳术套路几乎失传;另一种就是三齿排叉,就是《水浒传》里解珍解宝的武器,此类器械套路,如今在周潭大山章氏后人中,还应该鲜有流传,传说套路有满耙和半耙之分,在实战中,满耙注重防守,而半耙的招式是攻击与防守并重,出手即伤人,所以,一般都是密不外传的。也正因为如此,是这种拳术很快自生自灭了。另一版本是说,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满耙和半耙之分,只是民间因为章玉友大战长毛军,小妹喊话,只是一时情急,喊出“半耙”,得以震慑长毛贼的一个讹传而已。
也就是小妹的一句叫喊,提醒了章玉友,他迅速调整动作,手中长枪瞬间变成了平时练耙的动作,因为耙有许多招式里,都是连环相扣,有放有收,上拨敌手武器,下收肯定伤敌要害,就这样,三下五除二,章玉友几番快速出击,打掉长毛贼们的手上武器,挑下好几个落水,桥上的长毛们,不得不跪地求饶。
一场恶斗,就此结束,长毛贼们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事后,章玉友才得知,由于天玉桥是南北要道,经常有大户人家的小姐和平常百姓家的姑娘,在此地舟轿经过,,遭到这伙长毛军的肆意调戏刁难,引起桥边居户的百姓们的强烈不满,引起争端,继而械斗伤人。这次章玉友路见不平,挺身而出,狠狠地打击了这伙长毛军的嚣张气焰,在地方上,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乡亲们奔走相告,方圆数里,都有人前来章家墩拜章玉友为师学艺,一时,章家墩上,来往人是络绎不绝。
由于章小姑抛头露面,在天玉桥喊话,并提醒哥哥,终于赢了这场恶斗。引起了章玉友家族的注意,按照章氏族规,祖传武术是“传男不传女”,小姑遭到家族的逼问,并答应哥哥,不能打架闯祸,低调嫁人后,在婆家,由于忍无可忍,出手点穴伤人-----精彩故事,明天继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