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乡三十六名教之 章玉友
西湾
博友“昨夜星辰”老先生的博文《东乡出了个章胜有》,从其文中描叙诸多情节来看,所说主人翁正是我本家祖上,“东乡三十六名教”其中之一的章公玉友。由于年代久远,家谱失传,故事只是口口相传,流传民间的传闻大都有些出入,现我把自己从小耳渲目染,以及走访一些家族老人,所知晓的关于玉友公的故事,在“昨夜星辰”老先生收集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整理成文,以飨大家,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将当年盛名一时的“东乡三十六名教”之一玉友公的故事,与诸位分享。
章家墩的由来
章公玉友,祖籍周潭大山,生于清道光早年,成名于咸丰初。排行老三,有二兄,长兄章胜友,其后代分支于枞阳横埠原左岗乡新庄大队钱庄,二兄章南友,其后代大都分支于陈瑶湖境内,有一妹,称“小姑”,相传嫁在陈瑶湖境内虾溪一带。唯玉友公居章家墩。我等皆属其嫡系后代,按历史和家族排行推算,我辈应是六、七代后了,目前居住墩上只有一家同族同宗隔三代的堂弟兄,在我三代前,本家移至墩前三里处的东湾和西湾。我辈排行“传家为孝友,芳名百世扬”中的“孝”字辈。
章家墩,又叫章墩,或曰小章墩。位于横埠河下游九儿潭,沿大河望东数里,地处裕丰圩和庙前圩交界之处,地势平缓,一马平川。由于当年属于圩区水滩,与江相通,遍地芦苇荡荡,蒿草萋萋,人烟稀少,在这横埠河边,芦荡丛中,独有高出地面数米的土丘,呈东西走向,椭圆形状。原为地方某大家族出资穿圩埂,围滩造田后,设高地供土地菩萨的小庙所在地,章家一分支从周潭大山选此地定居后,为了应对每年的长江上游洪水,在原来小土丘的基础上,不断挑土筑基,使其终于成为“墩”形,墩上四周植树成林,居中建房,沿墩脚挖有两三米宽的护墩河,有木质吊桥与外出入。如今遗址尚存,近观还能辨别原形。望眼平原,唯“墩”凸出,墩上树木葱茏,屋舍藏含其中,酷似鹬鸟窝,【鹬鸟,yu niao,又叫秧鸟,一种喜欢在稻田里做窝的水鸟,常发出“咚咚”叫声,乡人都叫其“咚鸡”,所以,章墩,又被叫做“咚鸡窝”。】
巧遇名师
章玉友自从山东学艺归来,虽然武术技艺大有长进,但在当年嗜武成风高手如云的东乡,还不能算是出类拔萃,当年在“三十六名教”中,章玉友应该是相对很年轻的,属于后起之秀,而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尊师重教是义不容辞的,尤其在家族祖传的武术前辈面前,年轻气盛的章玉友,虽然也授徒传艺,小有建树,但常受到长辈教诲,学无止境,学技无穷,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所以,章玉友仍然坚持不懈地练功。
话说某日,章玉友越过墩上吊桥,在芦苇丛中开辟一块自己经常练武的地方,拉开架势,练起“手巾花”,这是东乡特有软器械拳种,章玉友自幼习练,耍起来那是呼呼生气密不透风,正所谓“手巾湿水一条棍,眼前陡生一堵墙”,意思是说,湿了水的手巾,抓一头练起来似一条棍子的威力,快速舞动,形成像一堵墙对自己的保护圈。【手巾花,就像板凳花,耙等随手拈来的器械武术技艺,这是东乡武术的特色所在,一般选用长形白老布,老人习惯叫“大手巾”,是洗澡洗脸擦汗的生活用具,平时扎在腰间,实战时随手取下,以马步,丁字步,震脚转身等步法配合,手巾以甩、收、套、横、提、拦等技法为要领。湿水后舞动有圆无直,上下左右俱到,快若流星,动如飞轮,令人炫目,是能攻能防的特有器械拳种之一。】正在章玉友练得兴起时,忽然传来一声叫喊-----“好!”章玉友被这叫喊声一惊,有点猝不及防,收起架势注目一瞅,只见一位年近五旬,肩挑零担手拿摇铃的汉子,【摇铃,是指一种走村串巷卖些针头线脑的小生意人,摇铃一响引人注意,故称摇铃人。】看其虽风尘仆仆的模样,但其眼神炯炯,不失英气,章玉友心想,既然叫好,说不定也是个练家子,于是抱拳行礼:“敢问师父是何处高人,竟行小儿偷窥好奇之事?”
“流浪之人,路过此地,听得此处声响,一时好奇,方停步一观,见得你如此身手,难免叫好,惊了兄弟,抱歉抱歉!” 摇铃人放下肩上担子,也抱拳作答道: “实不相瞒,我也为练武之人,就你刚才所耍套路,力度不够,有形而无力,尚有破绽!”
章玉友不服:“何以见得 ?”
只见摇铃人不慌不忙,随手折一根芦杆,一头沾上泥巴,冲着章玉友说:“来试试,你用手巾攻我,我用泥巴在你身上做记号,看看结果如何?”
面对来者挑衅,章玉友心生怒火,拉开阵势,引步上前,舞起大手巾,快速迅猛,攻其要害,那真是“上打雪花盖顶,下打古树盘根。”但只见得来者汉子摆步腾跃,挪步扣脚,身转八方,手上苇杆神出鬼没,点到为止。几个回合下来,章玉友渐感手忙脚乱体力不支,只得退步收手,抱拳作揖认输,当然,胸前已经沾满了泥巴点点。
如此这般,二人也一见如故了,便折芦草席地坐下,促膝长谈后,才知道对方也乃武林高手,长江上游湖北人士,武当道家,八卦拳传人,由于除暴安良,在当地犯了人命案,逃难流落到此,以摇铃为生。就这样在交流后,章玉友携手高人进家,拜其为师。章玉友的家人,每日杀鹅一只,款待师父。师父见其好学,家人诚恳,便将八卦内家拳法,授于爱徒。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半年时间过去了,某日师父对章玉友说:“我本逃犯,久居你家,终不是长久之计,我已将平身所学几乎全传授于你,我也该走了,临走前,我想还教你一种能一招制敌的“绝招”---点穴功,以示你我师徒一场知遇之恩!”所谓点穴,是由于八卦拳起源于《易经》,利用阴阳五行之原理,结合人体穴位运行之规律,衍生了道家八卦拳有种绝招叫“点穴”的功夫,是使用指力或借用某种外力,攻击人体血液运行在某个时间段的穴位,使对手体内血液暂时堵塞,失去运行功能而失去攻击力。
章玉友当然高兴接受师父传导,潜心修炼,直到师父认可,终到作别时日。 临行前,章玉友特地为师父购得马匹相赠,以谢师恩。章玉友的小妹,从灶堂的墙壁上取下十几个竹筒【一种装食品的工具,是用粗毛竹,在节一端锯断,两头分里外取沿,阴阳相扣为盖。俗称菜筒子】上前奉于师父:“这是师父带在路上的干粮。”师父收下,含泪与章玉友一家告别离去了。
机缘巧合的一段师徒之缘,本该就此结束了。但就在师父离去的第二天傍晚,章玉友忽见墩前一马狂奔而来 ----师父竟然又回来了!章玉友喜出望外,快步上前迎见师父,只见师父下马,拉住章玉友说:“哎呀,忘记一件大事,我只教你点穴功,并没有教你回穴功啊!”所谓回穴,是在被点穴的人身上,找到点穴相对应的穴位,用推拿手法,使其血管运行通畅,达到解除这种控制穴位的目的。
原来,这当年社会,师父授徒,总留有一手的潜规则,这种陋习是以防徒弟的技艺超过师父 。而当这位浪迹江湖的师父,在行路途中,打开章玉友家人送的装有干粮的竹筒后,发现里面装的全是腌制好的鹅胗,师父大吃一惊,过数后发现与自己所吃过的鹅数一样的一个不少。师父这才一感动,掉转头快马加鞭赶回来,又在章玉友家小住时日,教授了回穴之神功。
这真是几盒腌鹅胗,才见师徒真情啊!章玉友在这位江湖师父的传授下,练得一身真本领,在东乡虽享有盛名,但大都时候都是很低调处事,不愿抛头露面,尽管如此,在他身上还是发生了许多稀奇故事,下回继续。
下回: 小姑点穴伤人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