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岁的枞阳县汤沟镇陈公村红心组低保对象李继芳,因瘫痪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躺在床上长达8年之久,儿子李飞放弃学业、工作和婚姻,精心伺候照顾父亲,感人肺腑;日前,李继芳与世长辞了,经济十分贫困的家庭无法办理丧事,儿子的真心孝道感动着当地干群,众人伸出了援助之手,谱写一曲人间真情大爱之歌。
父亲李继芳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外祖父一生只养育母亲一人。父亲30多岁才与母亲结婚,成了上门女婿,母亲婚后不久因患灰质性骨髓炎瘫痪。外祖父在小李飞6岁那年的国庆节,因交售“爱国棉”途中中暑而撒手人寰(1995年10月12日《人民民主报》等媒体曾作报道)。父母二人的婚姻也十分短暂,李飞只有9岁的时候,母亲的病情病变离开了人世间。父亲后来没有再婚娶,既当爹又做娘,一把屎一把尿地将小李飞拉扯长大。父亲少言寡语,也许是生活的困顿,他总是愁眉不展,辛苦耕种着责任田,维持着生计。
天公不作美,屋漏偏遇连阴雨。就在李飞读大二那年的夏天,父亲因劳累过度患了脑溢血,生命垂危,送往医院住院抢救治疗。父亲需要人护理,李飞只有休学去照料父亲。父亲住院期间,他忙着问诊拿药,端茶喂饭,精心照顾,没睡一个囫囵觉,吃过一顿热乎饭。连医生都感动了,当时很多医生都说:“像这样的孝心儿子,多少年了还真少见。”
李飞做梦都没有想到,命悬一线的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躲过了一劫,但是从此却瘫痪在床,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不仅家庭断了经济来源,而且随之而来的是父亲吃喝拉撒谁来照料。忠孝不能两全,他面对现实别无选择,放弃朝思暮想的学业和远大梦想。他是多么渴望读书啊,命运的不幸,让他从此永久地告别了高等院校大门。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彻夜未眠,也不知流淌了多少伤心泪。
17岁,人生金色时代,而小小年纪的李飞就顶起了家庭重担,那份苦累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每天白天要到地里干农活,晚上还要为父亲洗刷翻身,然后睡在藤椅上睡个囫囵觉,身体本来就很单薄的李飞又瘦一圈,稚嫩的双手长满了老茧,狭窄的双肩磨破了皮,鲜血染红了衣衫。
父亲一瘫痪就是八年。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常年卧床不起,生活起居都得靠他一人伺候。李飞天天给老人喂饭端水,穿衣洗刷,整天忙得不可开交,特别令他头疼的是端屎倒尿。刚开始他倒屎回来很恶心,连饭都不想吃,心里也觉得十分委屈。但静下心来一想:如果嫌脏不照顾父亲,父亲怎么活下去?再说照顾父亲是子女的义务。
李飞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履行着孝敬老人的义务。他用生活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爱的港湾的真谛。他这种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凡人善举,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赢得了人们的“最美孝心儿子”赞誉。
2013年6月11日,被病魔折磨长达8年之久的李继芳最终还是与世长辞了。儿子李飞多年节衣缩食积攒下的存款仅有3500元,父亲的丧事无法办理,他一筹莫展。村民组组长刘银鼠将李继芳病逝的噩耗和家庭经济困境情况反映到村分片干部,这位村干带头捐款200元,还一方面委托组长组织乡邻帮助李飞料理他父亲的后事,及时成立募捐小组,动员热心人献爱心捐款赞助;一方面及时向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组长刘银鼠率先响应,在自己身体不佳和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慷慨赞助200元;村民刘水银送来了500元现金;党员刘银苟、刘福东、刘四红甘当表率;89岁的退休老职工刘学忠步履维艰地来到李飞家,替外出的儿子捐了300元;在外打工的刘社友、李正华、李子傲、刘叙祥、刘桂文等五人共寄回11000元“爱心款”;刘玉奎等20多邻居纷纷出钱出力,仅一天时间,共收到村民捐款15300元。李飞家的房屋太小且属于C级危房,无法在家里办丧事,邻居刘水嘴夫妇毅然抛开封建迷信思想顾虑,提供了宽敞明亮的住房,精神实在难得。镇长张康在听取村里的汇报后,及时作出“低保户不能因经济困难而停尸在家,一定要帮助解决特殊经费”的批示;村委会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也送去了慰问金。在多方帮助下,李飞按照农村丧事风俗,短时间内将父亲尸体埋葬,早日入土安息。
李飞目睹镇村领导对他家如此关注关爱,父老乡亲们无私奉献、慷慨赞助的举措,感激得热泪盈眶。他表示要永远记住这份情义,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一定要回报社会。 刘毛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