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带着乡土味。
美丽安徽,悠悠黄梅。
作为安徽文化名片之一的黄梅戏,从田间地头的地方戏,早已成长为名扬海内外的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在安徽建设文化强省的嘹亮号角声中,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助力下,黄梅戏完全有理由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塑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
大戏黄梅如何才能再吐芬芳,走向更大的舞台?这是广大戏迷和无数读者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全省调查黄梅戏生存现状,见证黄梅戏的市场探索,直面戏曲市场的低迷与重振,遍访名家,寻招问策。相信不远的将来,黄梅戏在全国乃至国际的平台上,会梅开数度,书写文化安徽的新形象。
每天下午,安庆莲湖公园里的票友广场,黄梅戏爱好者准时开唱,成为安庆独特的风景。在票友广场上,还聚集着许多民间班社,张杏花带领的杏花黄梅戏剧团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个。 四个人撑起一台戏
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四名演员就能演一出大型古装黄梅戏。几位演员虽然都上了妆,但妆化得比较“粗糙”,脸上白一块、红一块,显然不算好看,但也算有了戏曲的味道。他们身后的墙上还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今日演出:红梅惊疯(全本)”。
演出当天,因为一位演员请了病假,张杏花临时找一个女性朋友救场,由于第一次看朋友装上胡子扮老生,张杏花笑场。她一笑不要紧,其他演员也都忍不住笑,观众们也跟着笑,没有一个人责怪她。
由于演出场地旁边正在修路,好几十位观众挤在一块坑坑洼洼的空地上,时不时还扬起灰尘,但是人们仍然听得十分过瘾。 一下午收入近千元
记者看到,观众区最前面有几排板凳,但还远远不够坐,有很多人是站着看戏的。“坐着看的要给钱,有茶喝、给烟抽,站着看的想给就给,不给钱也能看。”一位观众说。
3个多小时下来,唱饿了的张杏花就先吃几个枣子充饥。她从电动车的后备箱里拿出几张湿巾,这就是她的卸妆工具。“先简单擦一下,回去再洗脸。”
在征得张杏花的同意后,记者点了一下剧团一下午的收入,也有近千元。平时差不多就是这个数字,周六、周日的时候更多。 韩再芬曾亲自捧场
去年7月,韩再芬陪同外地朋友来到票友广场。“当时还拿过我的话筒唱了一段。她唱得好,是艺术家,我没有受过训练,跟他们专业演员没法比。”张杏花说,唱黄梅戏包括化妆都是自学的,“小时候,我爸妈都喜欢唱,我就跟着唱,听收音机学,后来放光盘学习身段、动作。”
收拾好东西后,记者跟随张杏花来到她的家,她给记者展示了唱戏17年的账本。“剧团的十几个人员工资都是我发,唱一场给30元到50元,台柱子也就50元。”“每次收入多了演员也不多要,收入少了我就从自己兜里掏钱给他们。” 站唱四年成沙哑嗓
由于嗓子使用过度,张杏花的嗓音也变得沙哑。“只要不刮风下雨,一年365天就这么唱,吃润喉片都没用。”张杏花说,“老年人就喜欢听我沙哑的嗓子,来听戏的都是老主顾。我在这站了4年,一般人都撑不下来。”说这话时张杏花一脸笑容,带着些许自豪。
张杏花曾经是枞阳县民间剧团的演员,“每周都会到农村去唱,乡里人好客,看我们辛苦,安排我们吃住,冬天把最厚的被子给我们盖。”提起农村戏迷,张杏花仍很感动。女儿上高中以后,为了留在安庆照顾她,2009年张杏花成立了安庆市迎江区杏花黄梅戏剧团,每天固定在票友广场演出。“安庆粉丝也很好,多的给一百,少的给5块、1块,不管钱多钱少,我都会好好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