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三,你吃粑了吗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在家乡枞阳一直流传有吃粑的习俗。粑,又叫饼,有加馅或不加馅的区别,是一种用面粉或米粉加水揣揉成面团后,双手搓捏,制作成扁圆饼状的一种食粮,或煎或蒸,或油炸或水煮。而三月三这天要做的粑,其实有很多讲究,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于三月三的头一天就要到地里挖一种叫做“小蒜”的野蒜和叫马兰的野菜,【小蒜有抗毒杀菌之功,马兰有清热解毒之效】,回家洗净沥水,切碎后放于籼米粉中,制作成粑,入锅油煎,添水加盖,稍焖便可出锅,一面焦黄酥脆,一面绵软清香,闻其香食其味,便叫人回味无穷了。 | | 在民间之所以三月三要吃粑的传统,据老年人说,因为三月三这天自古就是招魂续魄的“鬼节”,这“小蒜”马兰米粉粑,有免灾驱疫、能招徕吉福、消弭凶祸、攘除疾病的功能。在古人神秘观念中,人有三魂七魄,魂为人阳神,魄为人阴神,魂能飞扬上天,魄能下沉入地。而三月三的“鬼节”,是先民们认为,伴随着生命之神一年一度的死而复活的人间万物,其中也包括人类,而人的死亡表现形式,就是魂魄离散,阳春季节,恰是招魂续魄,投胎人世的大好时机。尤其游荡的孤魂野鬼们也急于投胎阳间,在这天出来找人附体,便于自己投胎。所以,可以通过吃粑的仪式来“粑魂”,好让魂魄不离身或回归。 |
可这种传统习俗,为什么在家乡民间流传盛行呢?本人总结多年走南闯北的阅历,以及查阅相关资料,顺着漫长的中国民间文化的历史长河,追根溯源,竟也理出些许头绪,意在抛砖引玉,感受一下灿烂悠久的中国传统神秘的节俗文化。 |
三月三,在魏晋以前,称为上巳【si】节,最早出现约于春秋时期,当初节日的主题是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以此为核心,节日内容包括沐浴 |
袚禊【bo xi】、招魂续魄、祭祀社神、祈年求福、跳傩【nuo】驱疫、男女春嬉等一些活动。在《吕氏春秋。季春纪》有云:是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生者毕出,萌者尽达。上古时代,先民意识中,这季节万物复活,也是适合人类繁衍的,所以在三月三这个节日里,男女在一起歌舞狂欢,还具有强烈地性放纵色彩,当然这只在华夏的部分地区流行,但从秦朝到唐宋,统治者们即以禁遏淫风、整齐民俗,进行干预,只保留了部分相对健康,比如招魂续魄的一些活动仪式。 | | 随着历史的演变,三月三这种类似复活节的习俗,也逐渐变型成多种形式遗存。其中就有变为某种节日饮食的习惯,但大都是祭祀某种神灵的需要而开始的,比如就有传说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王母娘娘、财神的生日。如《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取鼠曲菜汁做羹,以蜜和粉,谓之龙舌粁,以厌时气。乡村供神,以乌米饭,专用三月三。更有与家乡吃粑来”粑魂“之风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湖北沿江一带,至今也保留”三月三,鬼门关“的俗传,这天当地人,要扯一把地末菜,洗净放鸡蛋一起煮,人人都吃,以此来避邪驱疫。这些活动中的供品和饮食,我想大概就是如今人们吃粑的前生之由来了。由于家乡枞阳位处长江中下游,自古是吴楚咽喉要塞,民间习俗很容易就掺和复合了吴楚之遗风了。从古书《荆楚岁时记》中可以看出,荆楚是今湖北一带,乃家乡紧邻上游,三月三的饮食习俗得以传播,并流行至今,是受长江流域的文化影响 。朱熹著作的《楚辞集注》中提及: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招魂续魄】施之生人。------以礼言之。固为鄙野;然其尽爱以致祷,则犹古人之遗意也。另清朝胡文英著述《屈骚指掌》中云:生人招魂,吴楚风俗有之。这些古籍里,亦或多或少涉及了三月三节俗的流传。 | | | | 很幸运的是 , 这种古老的风俗,在丰富的民间土壤里,遗存至今。但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都进入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尽管在农历三月三还有吃粑的习惯,但少了“小蒜”和马兰,都是在早点摊上买的“成品粑”,人们几乎淡忘或忽略了这粑的原味和吃粑的由来。 | | 三月三来了,你吃粑吗?!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