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2-9 08: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衣”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人们一般都会把它理解成为“平民”。如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教材和《古文鉴赏辞典》都把其中的“布衣”解释为“平民”。 “布衣”真的就是平头百姓吗?
“布衣”顾名思义就是布做的衣服。这个“布”是麻布,是以大麻的纤维为原料织成的布料。 “布衣”长期为百姓和军队所使用,所以就成了普通劳动百姓的代名词。
如《战国策·燕策》:“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就是说李斯原先身份卑下,只是个街坊里巷间的普通百姓。《梦溪笔谈》: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这些例句中的“布衣”都是指“平民”。
但是也有多时候,“布衣”并不指平民,而是指不愿意出仕的读书人或任侠仗义的豪杰,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如阮籍《咏怀》:“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自称“布衣”就表达了阮籍固守节操、不图富贵的处世态度。刘邦经常说自己是“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祖纪下》),显然他不是以“平民”为荣,而是以此来表现自己的“英雄本色”。这里的“布衣”明显地带上了肯定、褒扬的色彩。
布衣地位的变化是和历史的发展分不开的。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解体,学术活动推广到民间,布一些平民出身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创造者。《汉书·艺文志》中说“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这就就反映了布衣在“礼乐崩坏”的年代肩负起了维护文化和道义的责任,其作用已经超过了那些贵族将相。
诸葛亮也自称 “布衣”,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一个平头百姓。他出身仕宦世家。先祖诸葛丰是西汉司隶校尉,父亲诸葛圭是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是豫章太守。来到襄阳后,两个姐姐先后门当户对地嫁给了当地的名门大户蒯氏、庞氏家族,而且当地最为显赫的豪强大族蔡氏也是他的亲戚。这样看来,诸葛亮无疑是衣食无忧的世家弟子了。他“躬耕南阳”的行为不是平民的谋生手段,而应该是志向高远的“卧龙”在隐忍待发,这也可以从他“好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举动中看出来。所以,他在《出师表》中自称“布衣”,绝不是想说明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平民,而是要表明他清高自好、隐居自重的读书人身份。因此,这里的“布衣”,不宜解释为为“平民”,而应该解释为“尚未出仕为官的读书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