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归来不看岳”,我想这大概是对黄山的至高评价吧,但对于我来说,黄山脚下那两个村落-宏村与西递才是我心中最向往的地方。从宏村归来已有几天了,这几天来我总是不停回忆那里的宁静、古朴、安详、清丽,即使再烦躁不堪的人,来到宏村都能寻觅一处清静。
知道宏村与西递的所在,是在枞阳作家谢思求的写作中,不论是从图片还是文字中,这里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宏村脱俗的美,在心底根深蒂固已久,形成一个梦。这个秋天,重拾旧梦,随同“枞阳二三事”的队伍来到向往已久的境地。到达宏村时,已是上午近十一点时分,导游接到我们,向宏村旅游区走去,那之前乘车的疲惫,被此刻迫不及待的心情全替代。 西递与宏村,依山傍水,处处都充满着古色古香的味道,这里住宿的地方不叫宾馆,是客栈,这里的房屋不叫房屋,叫古宅。每一座宅院都写满了历史,对于怀旧的我,这里更适合驻足停留!
游宏村,从南湖开始,这素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的南湖,在我看来比杭州的西湖更多一份灵气。湖边用鹅卵石铺成的一条石路,延绵不尽,像是在诉说一段古老的故事,湖边有三三两两的美术老师在绘画,南湖是他们笔下的画,他们则是我眼中的风景,湖中群鸭嬉水,别有一番景致,湖的一角的有一大片残荷,秋天的景致在这片残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湖上有座拱桥,名曰:画桥,走在这桥上感觉真好,一颗浮躁的心,沉稳了,仿佛在湖中溶掉了,留下的只有一颗平静的心。
穿过南湖,来到村子里,据导游介绍,宏村有九十九条巷子,两条清泉穿村而过,顺流而下,家家户户门前清流激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大抵就是如此吧。导游介绍了一批关于宏村的“水”历史,我大致的听懂一点,回来百度了解,原来宏村水的历史这么别具匠心。
穿过南湖,来到南湖书院,走进布满沧桑的宅院,那么宽敞,那么古老,那么幽深,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生活在宏村的先人们。每座宅院的阁都是楼是小姐的闺房,导游没有介绍我们上去参观,不过纵使没有参观,也能想象出小姐闺房的模样,只是红楼依旧在,佳人早已随历史而去!想到这里,一瞬间的伤感一晃而过。
游宏村、西递那天,正值国庆黄金周,游客可谓人山人海,即便这样,走在宏村的巷子里,我唯一的感受就是静,这种静不是靠分贝衡量出来的,这种静,在心里,深入骨髓。宏村最多的就是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老民宅,这里总能让人感觉一阵清凉,一种清幽之气,这一切的一切像是制造出来一样,然而事实上,它却是无与伦比的真实。抛开一切的纷繁琐碎,置身在铺有青石板的小巷中,却发现,我已掉队,也好,没有导游的介绍,我亦能望穿这青石板的岁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着,这么静,那么静。也许安静能让人遐想,纵使这是一个秋阳高照的日子,没有蒙蒙烟雨,但那一刻在脑海中想起了丁香姑娘: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哀怨的姑娘……
想必戴望舒当初就是在这样的巷子里,逢上丁香姑娘的,我固执的认为!
宏村里面约一百多幢古宅,有南湖书院、启蒙阁、乐叙堂、文昌阁、汪氏祠堂等一系列古宅,每一幢古宅都有它的历史,这个并不大的宏村,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吹日晒,依然以它沧桑的姿态端望世人,它不是一张褪色的老照片,它是飞速崛起的新时代,它更是一副画卷,白墙黑瓦经过岁月的磨洗,犹如一副水墨画,而我就是这走进画卷的人。
宏村不远便是西递村,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的西递,它比宏村的历史更悠久,据了解,它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进入西递景区,远远的能看看一座伫立的牌坊,听导游介绍着牌坊的历史,不太关注人文历史的我,却也津津乐道的听着。其实,西递与宏村大致面貌差不多,但它们的历史截然不同,对于这些历史了解甚少,觉得那是文人墨客们事,我更适合在这古朴的地方寻找那颗迷失的心。
西递与宏村的美,我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我肤浅的文字,远远写不出它的精髓,然而,这一切美好都已装进我心里,带着这一份美好前行。欲要离开西递已是黄昏时分,黄昏时的西递远远望去是这样的一幅画:远峰近宅,秋水长天一色。是啊,美,就是用来欣赏的,如不去欣赏,则是浪费。
于宏村,西递的美,我觉得我收获的是整个秋天!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